APP下载

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探究

2022-06-12吴俊涛

民族文汇 2022年2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吴俊涛

摘 要: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犹如水或空气之于人,是密切相关且不可或缺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国民族文化在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下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上升为国家战略。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增强其基于优秀文化基础的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一、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前提是对国家与民族的概念认知。各民族类学校充分明确当地的民族构成结构,明白校内文化体系中具体类别的数量,在全面考量校内民族结构的前提下,弘扬校内民族文化的特色,持续的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增强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2、加强学校的自主调试功能

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虽在同一系统中存在融合关系,但因其各自功能存在差异,在实践中优化各自效果时,自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推进其效果的优化。对民族学校而言,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的自主调试功能。

二、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探索

1、建立民族进校园的课程体系

对校内教育来说,应根据民族文化的显性特征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体系,将评价民族文化传承质量的内容和指标重新纳入考量范围。这项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课程内容中应包括足量比例的民族文化传承内容,考虑各民族文化在校园教育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合理调整其结构配比。当课程占比足够大时,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强度便会随之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被激发,激励学生自动自主保护与尊重民族文化。例如王鉴教授曾开发了一套适用于藏族校园教育的“藏族文化”课程,课本中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民族风俗、艺术风格、语言规则等内容,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一方面,应由课程评价体系决定课程内容的质量控制效果。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是动态的过程,其内涵与边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与空间环境下,都应针对具体现状做针对性调整。

2、规范民族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

对民族类学校来说,规范民族文化建设的制度主要包括政策落实、规章制度调整、教学计划调整等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应协助政府将民族地区政策落实到校园内,既包括利用调查分析、实地统计等方法向地方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民族文化传承数据,又包括接受政府的指导教育后,将政府的指导精神落实到实践教学工作中。学校应根据学生档案制作报表,报表中统计学生的民族及比例,将本校民族融合情况具象化、数据化,使政府的政策在实践工作中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其次,学校应注意校园规章制度的调整。校园规章制度的调整需与地方民族政策和制度保持协调,提升系统融合协调度。制度不仅应为实践提供约束作用,更应体现民族文化传承系统的价值导向,鼓励学生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确保传承过程中的阶段性与秩序性。

最后,学校应利用市场机制调整学校与社会在文化传承活动中的关系,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应合理调配学校和社会的文化资源,将文化活动中心、学校活动场所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规律、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推动校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联动。

3、建立家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联合结构

校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融合关系较为复杂,要求建设融合机制时坚持将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因此,各民族学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融合机制构建工作。

一方面,从时间融合角度出发,应促进校园教育体系中各子环节的衔接工作。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需分学段有序进行,分阶段、分难度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使各学段内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相互联结为系统,系统性地将学生培养为民族文化的热爱者、认同者与传承者。民族地区的校园教育需时刻坚持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将促进学生学习、传承主流文化的教育任务与保护传承本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有效结合。

另一方面,从空间融合角度出发,应将家庭、校园与社会的文化传承工作有效结合。由前文分析可知,家庭、校园与社会共同组成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系统,三类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三方协调统一”结构的建立。首先,应建立学校层面的家长委员会,选拔具备民族文化技能的家长作为代表,保证家庭民族文化环境的营造效果处于学校可控范围内,发挥三方系统内部的协调功能。学校应鼓励家长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热爱本族传统文化,利用家庭的亲和力使其产生对本族文化的兴趣。其次,学校应做好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可邀请当地民族艺术大师在校内举办民族艺术表演,召开座谈会与学生交流民族文化的演变历史和风格技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產生认同感。最后,学校应主动承担协助学生走入社会、缓解因学习环境的差异而衍生的文化冲击。具体而言,学校应建立校企联合机制,甄选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单位或社会企业,例如民族博物馆、地方图书馆、民族艺术团等。学生可根据学校规划,在上述企业担任资料员、解说员、后勤人员等配合性工作,既能提前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又能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美与价值,从社会的角度塑造学生内心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鼓励学生主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新生载体。

综上所述,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融合机制,二者存在于同一系统,某一因素会受另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动。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机制十分复杂,会随着空间、时间的变化展现不同的融合效果,也会因人的意识形态差异产生相异的融合状态。各民族类学校应充分明确校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间的影响关系,将学校作为统一战线的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云学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5).

[2]刘献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9(8).

[3]龙杉.新时代学生文化自信:价值意蕴、问题归因与提振之道[J].红旗文稿,2019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