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2022-06-11杨兴业赵宝永

理论纵横 2022年3期

杨兴业 赵宝永

(1.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却仍然存在总体思路不明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注重人文关怀,但思想文化引领不够;注重形式创新,但内涵价值凝练不够;注重“引进来”,但“走出去”不够三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增信释疑、融通互鉴作用,做好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先行者和创新者,就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给北科大学子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始终遵循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及坚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在筑牢中华文化自信根基、凝聚价值共识和创新载体方式这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关键词〕习近平;重要回信精神;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外人文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2)03-0248-08

习近平总书记[1]76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由于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独特地位,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这在新中国外交史、来华留学史上尚属首次。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温暖人心,对于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5]。

一、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的地位作用及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顺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增进各国学生友谊和相互了解,推动国家间关系良性发展,成为了提高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在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正发挥好增信释疑、融通互鉴作用,力争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创新者。

1.发挥增信释疑作用,做中外人文交流的先行者

历尽千难万险、走过峥嵘岁月,扬眉吐气站起来、富起来的全体中国人民在今天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国际秩序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中华民族不可抵挡的复兴之势,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制度的企图和努力,以意识形态为突破口的“颜色革命”风险长期存在;这不仅对我国政权安危与社会稳定直接造成威胁,也会极大地误导世界各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6]216。

偏见和误解源于陌生与隔阂,来华留学教育要更好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就必须首先在增信释疑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整合各种资源为中外各国之间增加了解、建立信任、解疑释惑创造条件、畅通渠道,不断提高人文交流内容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帮助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成长成才的同时,深入全面了解中国、与中国人民交朋友,增强其自身对中国的信任和热爱,如此才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积极承担起增信释疑的工作,才能更加自觉地多向世界讲讲他们所看到的真实的中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践行作为中外人文交流先行者的使命担当。

2.发挥融通互鑒作用,做中外人文交流的创新者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相互间的交流碰撞融合是人类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彻底打破了世界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的壁垒,前所未有的普遍交往使得人类历史进入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时代,即“世界历史”阶段。而习近平也正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人类的未来和前途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

中外人文交流所实现的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融通互鉴已经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绵延上下五千年,中国历来具有连通东西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融通东西方贸易的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一条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典范之路。丝绸之路运送的不仅仅是各国人民辛勤创造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她还传递和交流了各国人民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风习、价值观念、思想理论与科技创造。在长期的中外友好交往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由此产生。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由于位于中外人文交流的前沿阵地,依托来华留学生这一交流互鉴最具活力的有生力量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势必能够在融通中外文化、促进交流互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今天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精神传统,切实发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融通互鉴功能,做到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便成为当前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长了394倍。作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累计超过了800余万名[7],为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理、工、农、医、汉语言文学等专门人才,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如何更好发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从当前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仍缺乏较为明晰的总体思路,这主要表现在:

1.注重人文關怀,但思想文化引领不够

跨文化适应障碍是来华留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注重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来华留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对留学生的思想文化引领却有所欠缺。文化与经济基础、政治思想上层建筑密不可分;华夏这一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能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经过艰难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斗争选择了科学的真理、正确的道路和先进的制度。因此,在给予来华留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应该以思想教育引领人文教育,使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都能对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传承脉络与共同愿景形成深度认知和高度认同,如此才能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树立正确方向。

2.注重形式创新,但内涵价值凝练不够

当前各类高校在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形式多样、贴合实际、注重创新,构建了从校园到社会、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从教育教学的内容主题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内涵挖掘、价值凝练空间,这就容易使得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仅仅停留在人才培养的范畴,而难以向中外人文交流领域进行有效拓展。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来华留学教育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的视野和前景,就必须要花大力气深入挖掘和凝练面向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力争呈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为此就必须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6]87这三类资源,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以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从而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提供扎实的内容支撑。

3.注重“引进来”,但“走出去”谋划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快速增长,育人成果显著,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跨国高等人才,在融通中外、架设友谊桥梁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如何更好地发挥来华留学生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作用,培养更多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本领过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自觉践行者——仍大有可为。为此必须围绕“走出去”目标进行整体谋划,从理念、机制、渠道等多方面入手统筹安排、提前布局,在顺应人类社会历史潮流和遵循留学生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以高站位、大格局、新思维开拓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新局面。

以上现状表明,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在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中要切实担负起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责任和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从基本原则、实践路径等方面予以整体考量。

二、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基本原则

来华留学教育由于担负着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双重使命,故而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必须分清主次与主客,将来华留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机结合,注重把握好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在方向引领、机制构建、渠道打造等方面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一)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别是在牢牢守住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方面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和基本谋划,明确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8]44的使命任务。因此,作为高校宣传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坚持党对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领导应着力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有机结合。虽然来华留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带有其本国制度和文化特征,对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于本国学生,但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能够对本国本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方面却是共通的。因此来华留学教育亦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文化人才,如此才能更好发挥其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的科学真理。因此,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应当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引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使来华留学生不仅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全面理性客观的认识,而且能够在促进人文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

(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9]40-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强大的精神力量荟萃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外人文交流作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也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中国独特的国情、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中国高校必须走适合自身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必须要在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建设、知识教育等各方面都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与时代价值的集中体现,但其蕴含的道德价值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人类社会共同的伦理道德准则。因而,来华留学教育应认真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精华和思想精髓,将其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有机融合[10],始终坚持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递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外人文交流的方方面面。第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坚持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各国青年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努力满足好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也应从来华留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来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眼于来华留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以贴近其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的方式和途径,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国外有益文化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文化精品,以切实提升中外人文交流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坚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

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各民族各国家的普遍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但这种交往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充满了冲突与斗争,征服与反抗——于是许多人将矛盾的原因归咎于文明的差别、对立而非资本的扩张,开始盲目崇信“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然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文明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冲突的根源,反而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同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文明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差异本身并非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应对差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和谐的,人类各文明亦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人类社会必须彻底摒弃自我封闭、唯我独尊、零和博弈的世界文明观,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学会尊重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只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能够获得本国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维护自身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对人类和平与发展有所贡献,就是值得尊重的。只有尊重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包容,真诚对话与交流互鉴才能展开,求同存异才能和合共生。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形态,之所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富有超越时空的永久魅力,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胸怀与海纳百川的气度,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与世界各文明的长期友好交往中吸取丰富营养从而造就了大气磅礴、辉煌灿烂、生机勃勃的华夏文明。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应当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这一优良传统,遵循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更好发展: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世界各民族文化文明成果的深入研究。对世界各国的思想理论、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应加大对此类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资助来华留学生与国内导师合作开展相关研究的方式,充分发挥来华留学教育的独特优势助力中外人文交流。其次,应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自觉担负起传播本国文化文明成果的责任和使命。承担传播本国文化使命的前提是自信。来华留学教育应首先帮助来华留学生建立对本国文化的坚定自信,促使其认识到——世界各国各民族在世界文明格局中都各有其独特的地位与贡献,都是人类社会和平、稳定、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再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机制、渠道为其担负文化传播使者的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三、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实践路径

由于来华留学事业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出发,胸怀大局、服务大局,识大势、谋大事,找准关键着力点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一)筑牢中华文化自信根基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前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曾经惶惶烨烨、意气飞扬,也曾经苦难深重、饱受欺辱,但却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在经历无数变革纷争后浴火重生,以青春勃发之姿态昂首阔步、踌躇满志,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挺直脊梁向全世界宣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华民族前所未有、日益高涨的民族自信心,而民族自信的根基则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1]。只有不断筑牢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民族才能拥有根深叶茂、持久旺盛的民族生命力。因此,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要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更高境界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从夯实中华文化根基入手推动这一工作。

首先,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以深入发掘和积极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8]67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当代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奇迹充分表明,中华数千年文明底蕴孕育出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得以成功的文化密码,也是中华文化自信根基的核心内容。因此来华留学教育应当充分借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地的独特优势,结合时代要求和中外人文交流的现实需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挖潜藏在历史典籍、文物古迹、乡风民俗中的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与中国精神,综合运用融媒体传播手段,采取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出穿越传统与现代、辉映东方与西方的具有中华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的国际传播文化作品,使中外人文交流实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的基本目标。

其次,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对中华文明成果做全景式全链条呈现,既不片面地厚今薄古,也不片面地厚古薄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筑牢中华文化自信根基自当寻根溯源、不忘本来,但坚守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贵在传承和创新,因此来华留学教育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时应特别观照中华文化始终一脉相承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脉络,着重从中华文明的独特灿烂的思想体系、科技发明、文化艺术、制度创造等方面总结呈现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从中华文明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独立、价值独立的重大意义。

(二)凝聚价值共识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主要任务

当今世界,人类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和广泛,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紧密。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在过去数十年中造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却日益走向穷途末路。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社会民生举步维艰,这使得促和求稳谋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当前最亟需解决的课题,以交流、合作与互鉴促进世界各民族更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也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中国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恰逢其时回应了这一诉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深切认同和热烈响应;同时大家也认识到,“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6]513。而所有共识之中,最能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便是价值共识,因为只有在共同价值的引领和感召下,全世界人民才能够心心相通,将人类社会凝聚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中,首次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行了系统归纳,他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253。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的一般性辩论发表的讲话中又再次重申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要理念,他明确发出倡议,“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12]。

因此,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也应当把凝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共识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主要任务,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推进:第一,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开展中外合作研究。各国人民虽然命运和处境千差万别,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为此进行的不懈努力与不屈奋斗却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形成共鸣的。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造就了人类价值观的多元性,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与交流融合,人类社会仍在思想意识层面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信念目标,差别只在于其表达的方式和载体有所不同。因此对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形态以及内涵本质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来华留学教育则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研究以及对外教育教学的优势,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为此领域的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第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应彼此学会用对方的话语方式传播共同的价值理念。如前所述,虽然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都蕴含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但由于其受特定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内涵凝练、表达方式和存在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交流互鉴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解和偏差。因此,来华留学教育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应科学引导参与交流的各方努力学习和掌握彼此的思维模式和话语方式,自觉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共同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观念,在不断磨合与沟通中真正实现凝聚共识、共襄伟业的基本目标。

(三)创新载体方式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持久性特点”[13]。因此,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要延展中外人文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长度,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不断创新载体方式,让中外人文交流真正成为一项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民心相通事业。

首先,创新中外人文交流载体方式应致力于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平台,汇聚更多资源力量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战略对接、探索模式创新[14]。

交流平台建设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平台的建设,形成了覆盖经贸合作、政党政治、社会民生、教育文化、健康卫生等全领域、多层次的人文交流平台机制。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工作领域,也应当把交流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建设摆在首位。因此,作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工作主体,中国高校应结合自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优势、育人特色进行创新谋划。

北京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科大学子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依托自身矿业与钢铁冶金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育人特色,整合各方资源,率先成立了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并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了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同时借助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的青年工作研究力量,秉承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流理念,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厚实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基础,聚焦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命,突出工作特色,凝聚研究力量,培养中外人文交流人才,着力培育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将研究平台打造为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新型高端智库,促进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交流合作,推动科技之花结出人文交流之果。研究中心与研究院的成立与建设无疑对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创新载体方式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也具有很强的示范意義。

其次,创新中外人文交流载体方式应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找准发力点[15]。

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工作,是创新中外人文交流载体方式的首要发力点。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鉴”[16];“人是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17]。做好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工作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1.要着重培养来华留学生与本国人文交流人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能力。为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成就提供学理支撑是当前中外人文交流的迫切需求。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必须具备在该领域从事独立创新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在研究中推动交流,在交流中启发研究,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切实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和责任,更加充分、透彻、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2.要着重培养中外人文交流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扎实有效的中外人文交流离不开国际传播。由于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存在着一个向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转化的问题;此外,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也使得当前国际传播领域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这都对中外人文交流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策略、传播艺术、传播技术等方面对中外人文交流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力争使其在开展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推动科技与人文深度交融,是创新中外人文交流载体方式的又一发力点。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应对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趋势表明,世界青年是全球科技创新当之无愧的担当主体和未来希望。因此,中外人文交流创新载体方式必须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用科技创新引领人文交流,用人文交流滋养科技创新,同时充分发挥世界各国青年在科技人文交流中的排头兵作用,让全世界更多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在中外人文交流的助力之下施展抱负、成就梦想,携手创造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结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中国青年恰逢“两个大局”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力拼搏的时代,这既是幸运也是挑战[18]。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奋斗目标的征途上,中国青年并不孤单。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只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思想指引,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始终坚持不懈维护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坚持不懈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传播和奉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青年便定能与世界青年携起手来并肩前行,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世界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武贵龙,杨仁树.深入学习践行重要回信精神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篇章[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21-23.

[3]武贵龙.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1-5.

[4]武贵龙,杨仁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开启“双一流”建设的奋进新征程[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16-17.

[5]武贵龙.深刻领会重要回信精神深入推进来华留学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7):3-4.

[6]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刘枫.从改革开放40年来华留学数据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校外教育,2020(15):5-8.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郭传真,王文硕,霍春艳,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爱国情怀培育探索——以B市某校国际学院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487-492.

[1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 (2020-09-28)[2022-03-15].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55.htm.

[12]新华社.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9-22)[2022-03-18].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68.htm.

[13]习近平.在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2010-03-23)[2022-03-20].https://www.gmw.cn/01gmrb/2010-03/25/content_1078732.htm.

[14]杜柯伟.中外人文交流展现新作为[J].神州学人,2022(1):17-18.

[15]王义桅.中外人文交流如何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世界教育信息,2021,34(2):25-26.

[16]光明日报“这是一块全球向往的创新之地”——习近平同外国专家座谈讲话极大鼓舞国际人才[EB/OL].(2014-05-22)[2022-03-21].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4-05/26/nw.D110000gmrb_20140526_1-04.htm.

[17]新华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9-05-15)[2022-03-25].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515/t20190515_524613486.shtml.

[18]劉京辉.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与历程——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1-10.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Cause of Studying Abroad in China—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Reply to USTB Students

YANG Xing-ye1,ZHAO Bao-yong2

(1. 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 Cultural Exchange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ivilizatio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Studying abroad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especially sinc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ed a new era,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cause of studying abroad in China,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with unclear overall ideas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humanistic care,but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form innovation,but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are not concise enough;focus on “bringing in”,but “going out”is not enough. In order t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role of overseas education in enhancing trust,dispelling doubts,facilitating mutual learning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be a pioneer and innovator 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the spirit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reply to the students of USTB as the guide,always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adhering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basing ourselve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dher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and making full effort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condensing value consensus,and innovating carrier methods.

Key words:Xi Jinping;important reply spirit;study abroad in China;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