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旬老汉张克茂:在乡村写作,用文字圆梦

2022-06-11刘成婧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湾汉子小说

刘成婧

烈日当空,走进广元昭化清水镇金紫村,张克茂头戴草帽,用一根打磨过的树杈压低樱桃树的枝丫,热情地邀请记者摘樱桃吃。樱桃树就种在他的房前,房子周围堆着些钢材木料,新盖的第二、三层砌了砖,还没有完成修缮。“今年我主要就是在修房子。”张克茂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如今,自己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家里条件也比以前好了,所以打算把房子再修得漂亮些。

跟随张克茂的脚步,记者走进他现在所住的一楼。由于房子正在翻新,屋里的东西摆得有些杂乱,但几个厚厚的本子却被整齐完好地保存在一个纸箱里。这是小说《三湾汉子》的手稿,小说以张克茂和金紫村村民为原型,讲述了农民张大友坚强面对人生挫折,并带领当地群众治山治水、发展养殖、抗震抗洪,最终脱贫致富的乡土故事。这本12万字的小说,是这个七旬老农十余年的心血。

两次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

“有人听说我出书,开玩笑问:‘你一个穿黄胶鞋的农民还写小说?’这话说得不对,但我确实是个农民。”

张克茂出身贫寒,小时候从没穿过布鞋、袜子,直到念初中,才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双布鞋。读高中时,家里无力再承担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在老师的建议下,张克茂向《长江文艺》杂志投稿,靠着并不固定的稿酬,才勉强支撑到了高中毕业。毕业后,他虽然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没钱交学费,只能放弃。

1965年8月,有部队到广元招收飞行员,要从1200多名学生中选拔3名培养。经过层层筛选,只有两人符合条件,其中一个就是张克茂。然而,当时政审要看家庭成分,由于张克茂的爷爷最早是地主,所以他未能被录取。“当时我的眼睛都哭肿了。”

后来全国恢复高考后,当地出台政策,允许“老三届”未婚知青参加考试。政策公布时,张克茂已经结婚。他瞒下这件事,硬着头皮参加考试,成绩优异,但最终还是因已婚失去了入学资格。

张克茂把这些经历写进了《三湾汉子》。他给书里的主人公起名“张大友”,寓意其“大有作为”。在他笔下,张大友也多次与改变命运的机会失之交臂,妻子劝说道:“并不是非要考飞行员和高考才有出息,只要二人勤勤恳恳,在家务农照样能生活。”

从那以后,张克茂放弃考学,和妻子一起深深扎根在了农村。他的一些老同学后来到市里工作,还有的成了干部,有时见面打招呼,张克茂还有些难为情。

农村生活忙碌辛苦,但张克茂对知识的热情与渴望从未消减。他依旧爱读书、爱看报,没钱买书,就找乡干部借;哪怕是别人包东西用的报纸,到他手上,也要翻开看看。

“我就像春蚕吃桑叶,把这些知识一点点吃进去,吃得越多,吐的丝越多。”

张克茂的“蚕丝”用在了村里孩子身上。有一次,邻家孩子向他请教课文,他讲得耐心细致,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慢慢地,越来越多学生找张克茂请教作业上的问题,他也乐于辅导,哪怕是在田间地头,只要有学生找来,他都会立马放下手里的事。

“上小学时,我有时一周找茂爷爷三四次。茂爷爷很和蔼,以前我性格有点内向,有事都不和家里说,但对茂爷爷总是敞开心扉。”张炜杰现在上初二,他做的题,张克茂感到有些吃力了。

张克茂辅导的学生中,有的已经考上了大学。“学知识不容易,我没收过一分钱的费用。只希望尽自己所能,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张克茂说。

一边放牛,一边写作

重视村里孩子教育的不止张克茂一人。以前,有个城市里的女老师不顾条件艰苦,到当地教书,培养出了不少学生。

“当时村里人都说,这么好的老师,怎么没人给她写点什么,把事情记录下来?我就说,我来写。”张克茂在务农间隙挤出时间,花一年写了一本几万字的小说《乡村女教员》,在那之后,他拿起的笔再也没有放下。

他陆续写出《赤脚医生》《新来的村官》两篇中短篇小说,2004年起,他开始创作以自己和金紫村村民为原型的长篇小说《三湾汉子》。

动笔之前,他曾邀请同村的知青和自己一起创作,对方反问:“你写这个又不能挣钱,写了有什么用?”但张克茂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一到干农活的间隙,他就拿出本子创作。

过去条件艰苦,张克茂买不起笔墨,就买墨水精兑水,灌在金竹削成的竹笔里,三分钱买的一瓶墨水精能用上一两年。他家没有书桌,他就坐在一张小脚凳上,拿块6寸长的三层木板垫在膝盖上充当写字台。

张克茂曾经在外出打工时摔伤,落下了残疾,在小脚凳上坐久了,腰部就有些不舒服。家人不理解张克茂为什么要写书,可谁也拗不过他。

“我这个老头子一不抽烟,二不喝酒,就是要‘灌’煤油。”张克茂的妻子赵玉英说。以前村里没通电,照明都靠煤油灯。张克茂每每去乡上供销社买煤油,都央求对方多卖自己一些。对方同情张克茂贫苦,又一心想学习,每次都会偷偷多给他一瓶。

有了煤油灯,张克茂夜里写作起来更是废寝忘食。干完一天的农活,他回到家就洗了脚坐到床上写小说。赵玉英叫他吃饭,他反而生气:“你一说话,就打断我的思路了。”后来,赵玉英只好悄悄把饭菜放在床边的凳子上,张克茂写完想起吃饭时,饭菜都已凉透了。

有一次,张克茂趁着放牛的空闲打草稿,由于太过专注,竟忘了拴牛,一不留神让牛跑了,他着急追牛,结果草稿也被风吹散。张克茂找到牛、吃过晚饭,还是心疼自己的草稿,又打着火把出门,直到大半夜把草稿找到,才踏踏实实地回去睡觉。

十多年过去,煤油灯换成电灯,竹笔变成签字笔,小说手稿攒了足足两个箱子,《三湾汉子》终于完成,初稿有18万字。

小说终于出版了

2021年,《三湾汉子》创作完成后,张克茂找到广元市昭化区委宣传部,请求他们帮忙出书。

昭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罗倩供职于宣传部,她还记得第一次見张克茂的情景:“他对出书的流程完全不清楚,来找我们的时候,直接带着几大本厚厚的手稿。”

罗倩对张克茂的“出书梦”很是动容:“我也是做文学的,他对文学的那种热爱我能感同身受。对有的人而言,文学只是一个爱好,但对张克茂来说,这是他的全部。”

除了宣传部和作协,广元市、昭化区两级残联也了解到张克茂的情况,各部门共同协作,帮他联系上了当代文艺出版社。负责编校、印刷书稿的文化公司负责人表示,就当做一次公益,不收取费用。书稿一共校对了三次,罗倩等人每次都托人将样书送到张克茂家里,之后再帮他邮寄回来,省得他路上来回跑。

2021年9月,《三湾汉子》印刷完成。头天晚上,张克茂接到罗倩的电话,请他第二天到区上取书。当晚,张克茂一会儿翻看手稿,一会儿看看时间,激动得整夜没合眼。第二天清晨5点多,他早饭都没吃,就出门乘公交去了昭化区委宣传部。

“没觉得饿,我高兴呀,一辈子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拿到书后,张克茂挨个儿找到帮自己出书的干部,每人送一本书。等他想起吃饭时,已经是下午3点。

张克茂说,他回到家后翻阅印刷成书的《三湾汉子》,激动得热泪盈眶。赵玉英跟他说:“老头子真了不起,我嫁了个文化人咧!”

村里不少人听说张克茂出书了,纷纷登门拜访,张克茂给来客都送上一本。“出书后,家里总是热热闹闹,那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候。”张克茂告诉记者,有人说他是“农民作家”,但他不好意思以此自称。

谈起今后的打算,张克茂坦言自己还将继续追求文学梦。过去,由于经济原因,张克茂的妻子、儿子并不支持他出书。不过脱贫攻坚开展后,他在政府帮扶下养猪种地,收入提高了。儿子儿媳也参加了区上的技能培训,到宁波务工,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如今,家人逐渐习惯了给他留出写作的空间。“以后我还会接着写小说,就写金紫村的神话传说。”张克茂说。

猜你喜欢

三湾汉子小说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灯光(微篇小说)
劝生接力(微篇小说)
红枫下的见证与守望
宣扬“三湾改编”精神
浅谈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的人物化装造型
三湾黄河湿地:一群大天鹅在湖面振翅起飞
一看就会,女汉子必备
女汉子的搞笑版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