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2020年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06-10谢春山

关键词:图谱旅游专业

谢春山, 睢 潮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78年江苏省旅游学校成立以来,中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旅游院校的数量及其培养人才的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共计1 694所,招生17.2万人,我国成为全球旅游管理类专业规模最大的国家[1]。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旅游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旅游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此背景之下,深入了解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状况,并科学预测未来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因此,本文拟从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对旅游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促进我国旅游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将中国知网(CNKI)中文总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旅游”并含“高等教育”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文献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4月6日。为确保研究数据的有效性,手动剔除会议通知、资讯、新闻、介绍、学术动态等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数据1 564条。然后,以Refworks文献格式保存数据,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得到CiteSpace软件可识别的知识图谱分析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软件,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脉络和演进趋势的量化分析中[2]。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5.7 R 2(64-bit)版本,阈值选择Top 50 per slice,节点类型(node type)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网络剪裁区(pruning)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可视化图谱分析

(一)核心作者及其科研合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1)可以反映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领域核心作者及其科研合作情况。其中,节点总数量代表研究领域内文献作者的总人次,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作者间的合作越紧密。

图1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从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来看,共有1 855个节点、99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0 6。节点多为独立存在状态,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根据赖普斯定律可以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M≈0.749√Nmax(M代表核心作者发文量的阈值,Nmax代表所统计时段内最高产作者发文量),当发文量达到M值时可确定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在本研究中,作者最多发文量为22篇,根据公式得出M≈3.51,取整数为4,发文量达4篇及以上的作者可视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共有44位。当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0%以上时,会形成高产作者群。经统计,本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仅占总发文量的2.4%,表明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高产作者群。

经过对核心作者及其研究机构信息(见表1)分析发现,其多以旅游学科为研究领域,跨领域研究较少;其研究团队多为所属高校,跨院校之间的合作较少。从文献作者合作情况来看,虽然西北师范大学的孙传玲和王耀斌合作较为频繁,马勇、周霄等学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但总体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独立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研究团队。

表1 发文量排名前8位的作者及其研究机构

(二)核心机构及其分布特征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可以反映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的合作情况。其中,高校占旅游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绝大多数,且主要集中在高校旅游方向的二级学院。根据赖普斯定律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机构。本研究中机构最高发文量为40篇(见表2),根据公式得出M≈4.74,取整数为5,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者为核心机构,共32个。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发文量为40篇,远高于其他机构,说明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突出。

图2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表2 发文量排名前11位的研究机构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地区,西部地区较少。从机构合作情况来看,图谱中共有1 033个节点、179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0 3。这表明研究机构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合作较少,仅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研究团队之间的学术联系较为频繁。合作机构的研究领域多为旅游学科,跨领域研究极少。

(三)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高频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经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3),共有2 077个节点、5 71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 6。图3中散落的节点较少,节点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说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较为集中。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见表3)可知,旅游管理专业、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业、旅游教育等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研究热点。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表3 排名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

(四)研究方向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将关键词共现网络聚集为数目相对较少的类团的过程[4]。为进一步把握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用对数似然比(Log-likehood ratio,LLR)算法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类团数量为12的聚类网络图谱(见图4)。本研究关键词聚类得到的模块化度量指标ModularityQ=0.638(Q>0.3,表明聚类效果较好),聚类集群同质性平均值Mean Silhouette=0.85(平均值大于0.5,表明同质性较高),说明该图谱聚类合理。将相似主题的聚类标签进行分类(见表4),最终得到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课程与教学、旅游专业建设四个研究方向。

图4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表4 关键词聚类标签分类

1.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该主题的聚类标签词包括#0旅游高等教育、#1高等职业教育、#4高等教育、#7旅游教育、#8研究生教育、#9本科。以“旅游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紧密围绕“发展对策”“旅游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等关键词展开研究,呈多元化、交叉重叠化的研究趋势。该主题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方向。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零星的旅游职业培训,但规范化的旅游教育则是从1978年开始的[5]。陶汉军将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规范化阶段,认为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6]。此外,学者们多以目标定位、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力量等为切入点,针对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对策探讨。

从研究领域来看,谷慧敏等学者针对我国旅游教育的特点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师资力量、学生实践经验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7]。保继刚和朱峰从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问题入手,以提高人才就业层次为基点,探讨了使旅游本科教育增强利用优势教育资源实力的对策[8]。徐红罡等人基于我国与西方旅游教育发展对比的研究视角,从课程设置、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对策[9]。在地方层面,王恒学针对湖北省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对策[10]。张博文探讨了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问题,旨在谋求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旅游教育的特色化发展[11]。此外,简王华等人、郑文俊等人分别对广西和其他西部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12-13]。

从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来看,主要有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陈志夫通过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发展基础,构建了与现代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全新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4]。陆林等人提出了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模式[15]。李悦铮、张志宏从教学目标、教科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对旅游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了初步探讨[16]。

尽管学者们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在对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对比研究方面,尚处于对国外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师资力量等问题的简单描述和经验总结层次,缺少理论升华。因此,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的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与提炼,以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此外,学者们对旅游高职和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为深入,且二者的结合也较为紧密,但在旅游类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上,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研究层面都显得较为薄弱。因此,未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层次的旅游教育研究。

2.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该主题的聚类标签词包括#3人才培养、#10路径。核心关键词有“培养模式”“高素质人才”“路径”“国际化”“培养目标”等。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研究内容重点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学者们多以旅游学科定位、职业需求及行业发展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探讨培养高素质、务实性和创新型旅游人才问题。曲波基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双语人才提出了“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17]。王昆欣提出了“零距离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行业所需要的高层次旅游人才[18]。邱汉琴等人认为,推动新文科建设要明确培养具有全球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知识体系完善、认知视野开阔、充满文化自信、善于运用新媒体沟通及传播中国文化、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19]。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者们根据不同旅游专业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胡善风等人提出了旅游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和保障体系“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分段式国际院校联合培养模式[20]。张培茵等人提出了以建设旅游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支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1]。高海燕提出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紧密联系、协同育人的京津冀涉外旅游人才协同培养机制[22]。

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达成共识,并从不同视角对旅游人才培养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学者们主要围绕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展开,但多数院校却未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致使培养目标空洞化和模糊化。在培养模式构建方面虽然现有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多数模式都是在一校或者一地实施,未能被广泛推广。

3.旅游课程与教学研究

该主题聚类标签词有#5对策、#11旅游课程,核心关键词有“实践教学”“双语教学”“旅游课程”“旅游教材”“课程体系”等,研究方向集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两方面。

在课程设置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教师中心论、学科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三种模式。教师中心论强调课程设置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为此,王文君主张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按照这一原则构筑专业知识的学习平台, 以模块形式设计课程体系,增强专业学习的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23]。冯颖等人通过对中日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提出了要强调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实用性与宽口径的主张[24]。学科中心论的具体思想表现为课程体系要根据旅游专业的学科性质设置。张朝枝基于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视角,认为旅游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应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而不是行业结构来分类[25]。王健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以旅游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以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26]。学生中心论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曾国军等人指出,为构建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旅游企业和重点高校应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引导,将理论基础、实践课程、应用课程紧密结合起来[27]。黄震方等人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提出要以新理念为引领,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理念,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28]。

教学组织研究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内容。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张培茵等人从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的目标出发,提出了由第二课堂、导师制、生产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组成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29]。白凯等人构建了“认知—调研—职业”三阶段层层递进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CRP实践教学模式[30]。李辉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探讨,提出了在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渐进式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31]。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王文君主张,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使其能尽快了解本专业科研与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应将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23]。谢祥项等人强调“体验”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主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教学方法[32]。邱汉琴等人主张新文科课程应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VR/AR虚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19]。

虽然学者们对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因旅游学科本身的不成熟,致使共识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现有的研究仅有部分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模型对课程与教学现有问题进行定量研究,而多数研究成果为学者们的经验性总结,因其缺乏实证分析,从而严重影响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旅游专业建设研究

该主题的聚类标签词有#2旅游管理专业、#6旅游,包含“专业设置”“职业能力”“旅游酒店管理”“旅游学学科体系”等关键词。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魏小安等人认为,从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角度而言, 应该少搞些笼统、模糊的专业,而是根据行业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细化,真正形成“产业发展—学科建设—引导产业”的旅游教育良性发展之路[33]。陈贵超等人主张从做好新专业筹建准备工作、细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宽口径专业能力三方面进行专业建设[34]。马勇等人探讨了确立专业建设多维目标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重构专业发展核心要素体系的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路径问题[35]。黄震方等人基于新文科建设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提出的要求,提出了围绕新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一流课程标准打造旅游专业“金课”、围绕提升课堂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围绕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师资建设、围绕激发教学动力改革管理制度、围绕一流课程建设完善政策保障的“金课”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28]。

总体来看,在旅游专业建设方面,学者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多从学校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与学科的建设问题,具体包含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面尚缺少具有理论深度和全局眼光的系统性研究,致使许多研究未能对旅游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也无助于旅游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五)研究历程与前沿问题分析

1.研究历程分析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是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能够展现一个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的图谱。为更清晰地从时间维度上厘清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演进过程,现将各个时期高频关键词与国家旅游教育相关政策的实时动态相结合进行图谱分析和文献梳理。

通过对2000—2020年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各年度发文量(见图5)进行分析,并结合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见图6)、高频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和时代背景,可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5 2000—2020年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各年度发文量

图6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成长阶段(2000—2009年)。该阶段共发文568篇,占2000—2020年总发文量的36.3%,研究主题集中在旅游学科体系建设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该阶段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初步完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高等专科(含高职)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建设,旅游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自2009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问题成为旅游教育研究的重点。

繁荣阶段(2010—2015年)。该阶段共发文645篇,占2000—2020年总发文量的41.2%。2011年《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旅游人才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旅游人才发展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宏观引导、合理配置、人才国际化等重大措施,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深化阶段(2016—2020年)。该阶段共发文351篇,占2000—2020年总发文量的22.4%。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该阶段的旅游高等教育进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型期,旅游院校、系、专业进入关、停、合并和国际化突围阶段,并开始重视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以来,针对我国旅游类专业缺乏专业认证的国家标准体系的现状,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目标寻求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国际认证成为我国旅游院校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36]。

2.前沿问题分析

通过关键词突现度探测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领域内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演化趋势,进而预测未来爆发性的趋势。本文基于排名前12位的高突现度关键词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推断出高突现度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前沿或未来研究趋势。

突现度排名前12位的关键词依次是培养目标、旅游业、旅游高等教育、旅游教育、实践教学、双语教学、本科教育、校企合作、智慧旅游、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全域旅游(见表5)。从关键词的突现度和突现时间节点来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紧跟国家方针政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虽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具体问题跳跃性较强,但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贯穿始终。2015年以后,为满足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行业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智慧旅游、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全域旅游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前沿问题。

表5 突现度排名前12位的关键词

三、 讨论与展望

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发展为旅游教育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学者们对旅游教育,特别是高等旅游教育的研究也为旅游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分析和探讨旅游教育研究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文检索到的文献全部来源于CNKI数据库,虽未能涵盖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所有文献,但基本涵盖了《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旅游研究》等旅游研究领域的重点期刊文献,这些文献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因此,本文研究结论及其观点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2000—2020年间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真实状况,进而促进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通过分析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文献,并结合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未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将呈现出如下的特点与趋势。

(一)团队合作日趋强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通过对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尚未形成高产作者群。虽初步形成几个合作网络,但合作稳定性不强;研究团队多以旅游领域为研究背景,跨领域研究的学者较少;研究机构多为高校,跨单位合作研究较少。只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旅游教育研究在促进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和新文科建设的推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特点将日益突出,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将日趋强化。

(二)继续聚焦核心领域,实证研究渐成主流

纵观2000—2020年间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其研究的核心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课程与教学、旅游专业建设等方面,其中培养目标、旅游业、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等12项为前沿问题。未来,虽然在相关的研究问题方面有所变化,但核心领域将会保持长期的稳定。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多数为学者们的经验性总结及其对有关问题对策与建议的思辨分析,研究方法单一,描述性、解释性研究较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将进一步走向综合化,并以实证研究为主,从而使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不断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行业政策导向显著,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紧密

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具有明显的国家政策导向性和市场需求导向性特点。一旦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便会产生数量众多的研究文献。这既是一种客观规律,也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常态。另外,在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轨的现象。部分研究成果与旅游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不符,无益于旅游实际问题的解决。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强和国家政策性的调整,未来的旅游高等教育研究将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理论研究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图谱旅游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绘一张成长图谱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旅游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