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中心管理模式及机制创新的研究和实践

2022-06-10翟丽华赵德球覃秀凤麦宙培

装备制造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中心

翟丽华,赵德球,覃秀凤,麦宙培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6)

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中心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保障培养现代制造业急需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等的根本需求[1]。

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中心设备设施、规模不断增加,实训的模式也呈多样化发展,因此对实训中心的管理要求逐渐提高,对不断增加的设备、场地、材料等管理任务提出更高的管控要求[2]。但现有制造类实训中心管理主要理念是“以事为本”,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中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3-4]:

(1)管理效率较低,管理体系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制造类实训中心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管理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以管理实训中心的开放时间、物料/实训设备的管理为主。管理体系不完善,因而存在有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等情况。此外,实训中心的目标及计划性不强,缺少相关的目标及闭环管理,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管理人员队伍的质量也未能与实训中心规模的增长相匹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没有及时更新,因此整体管理效率较低。

(2)管理模式较单一

实训中心大部分主要以保障完成实践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实训中心运行存在空档期,设备运行利用率不高。部分实训教学服务没有实现全天侯的开放,学生提出自主训练、提升实践技能的述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此外,实训中心的对外服务也存在审批程序环节多、手续繁杂等问题,较难开展企业的实训项目。

(3)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实训中心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技术运用不够,仍处于人工输入数据的管理模式,因此导致帐务管理不够清晰,仓库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及时反馈的管理新模式。此外,对实训中心的综合数据,也无法进行数据共享、深度挖掘。

传统的实训中心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发展、服务社会的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创新的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的管理。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中心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1 实训中心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及机制

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的要求,对制造类实训中心的设备、场地、材料、学生、师资、效果、安全等制定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教学、研究、训练、比赛、社会服务”一体化为目标,探讨了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中心管理模式及机制的创新。

1.1 创新管理模式理念设计

实训中心管理体系基于共享平台、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了实训教学、科研项目研究、师生实训训练、师生技能比赛、企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化”综合目标的需求,通过统筹实训中心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机制创新,构建了创新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沟通机制,探究了“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在实训中心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标准化管理”的管理模式。优化后的创新管理模式凸显了特色实训中心的建设,促进了人才质量的培养。

具体的理念设计参见图1。

图1 实训中心创新管理模式理念设计

1.2 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

1.2.1 开放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借鉴国内职业院校机械类实训中心开放与合作的思路,结合本校实际,通过行业、企业和院校多方合作,本文探讨并实践提供以短期培训为主、多种形式共存的开放服务机制,不断服务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了示范中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1)创建大学生智创空间,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融合[5]。

智创空间的主体是学生,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是项目指导成员。智创团队根据创新项目需要、技能大赛训练需求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要求等向实训中心提出预约申请,实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适合的设备、实训项目,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

在管理的过程中,实训中心通过组建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了例如大学生智创空间管理办法、实训中心管理规定、实验设备管理规定、实训室开放办法与计划、开放式实训室管理人员聘任及管理职责、实训室维护保养制度与计划、实训中心维修团队工作流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完善了实训中心的各项实训工作和流程,对学生、老师们的服务质量,督促实训中心更好、更快地发挥服务职能。

(2)创建教师创新团队,促进教学、科研、生产、创新活动的协同运行

教师创新团队围绕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目标,基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搭建了教学与企业合作的教学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实训教学、生产实践实训、综合实训项目等的开发、设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践教学设计方法与企业资源的相互融合,促进实训教学过程与科研、企业项目的深度融合。

1.2.2 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探究,实现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帐务管理的规范性

针对目前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不高、帐务管理不够规范化等问题,通过开发实训中心物料管理系统软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物料信息、物料类别、物料状态等实现更加精准高效、智慧的管理。

此外根据物料数据管理的大数据分析,对实训中心建设、实践教学给出相应的预警建议,更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1.3 创新机制的探究

1.3.1 运行机制的创新

(1)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服务社会[5]

立足于本地区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广职院依据“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并运行了“机械制造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中心与培训中心”,并构建了校政企三位一体的协同合作机制。

一方面,通过政政府引导、校企合作项目导入,提高了实训中心的对外技术服务能力。例如,根据企业或机构的需求,实训中心可对机电设备装调、设备操作培训、设备售后维护维修等提供技术服务。

另一方面,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等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

通过产教研的深度开展,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不仅促进了教师科研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升级发展以及技术及人才需求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通过实训项目的开展,提高了实训设备的设备利用率,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达到了了实训中心科研育人、教学创新、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的目的。

(2)构建实训中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实训中心的标准化管理

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实训中心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的编制与实施是推行规范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制造类实训中心正常运行的有力保证。

在本校,第一是根据管理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建立《制造实训中心质量管理手册》,提出总的实验组织机构、实验教学质量体系要求、管理职责等。第二是通过建立程序文件,确定流程内容,确保文件的有效性、及时引用性、可追溯性。第三,是完善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操作规程SOP文件等,保证管理程序清晰、管理操作规范,统一管理和指导的标准;第四是完善质量记录文件体系,将考核指标细化、量化,保证了管理质量在可控范围内。

同时,实训中心将对所有的实训项目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按专业教研室成立“6S”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具体责任。针对开展的实训项目,涉及实训的教师需合理设计每一个项目的计划与进度,特别是纯消耗性或耗材成本较高的实训,需要对耗材的使用进行优化设计,确定耗材能够反复利用,达到“节约”与合理的统一,再经过“6S”管理小组的论证报批。此外,实训中的耗材严格按照企业标准的生产流程进行管理,根据耗材的消耗对学生的操作加工进行全过程的考核,学生考核的结果也将直接纳入教师的教学评价,各实训项目组按季度、年度进行成本核算评比,以此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提高“节约”“成本”意识。

通过持续地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程序清晰、管理操作规范,解决以往无标准、无过程控制、无考核的问题。

1.3.2 激励机制的创新

实训中心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学生、教师的激励,通过建立相关的积分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积极性,达到实训中心共同发展、人才培养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实训教室的日常管理建立日常责任制度,责任教师需做好日常的设备维护、物料管理、清洁卫生等活动。实训中心将根据日常的管理表现计算教师个人积分,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使教师更加爱护设备,共同维护实训中心的高效运行。

又如,通过建立实训反馈中心,及时收集学生对实训设备、实训条件、实训环境、实训教学等各方面的反馈与建议,并针对涉及问题点进行整改、完善。反馈建议也会纳入学生的第二课堂积分,并作为评奖评优条件。

通过激励机制的探索,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乐于奉献的气氛,为实现实训中心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3)约束机制的创新

实训中心也通过校企合作约束机制的建立,明确校企合作项目期间各方的权利及义务,在保障校内实训有序开展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实际利益。例如,在校企合作实训项目开展期间,实训中心需要匹配一定的设备资源及师资力量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如校内教学计划与校企合作项目有冲突,则需根据签订的协议合同,统筹实训中心的资源,按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保障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利益。

(4)沟通机制的创新

实训中心在开展实训教学、学生拓展实训、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过程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保障各方面的述求能得到及时解决。

例如,在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期间,通过建立责任人对接制度,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日汇报、周总结等沟通协调会议,保证企业与实训中心的日常对接及良好沟通,及时解决在校企合作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校企合作项目顺利开展。

又如,学生在开展第二课堂、比赛集训时遇到的各种设备、物料问题等,也将由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统筹,与实训管理中心协调解决。

实训中心沟通机制的构建与运行,能够快速响应实训中心的各种问题并给予解决,并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实现了实训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管理手段的持续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实训中心的良性发展。

2 教学实践与效果的分析

通过对本校制造类实训中心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心参与第二课堂等积极性及学习成效有明显提高。

2.1 实训中心开放式管理的满意度

采用问卷网对参与实训中心实训的教师、学生进行了关于实训中心开放式管理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实训中心开放时间、设备服务、管理人员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实训中心开放式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有94%的学生认为目前实训中心的开放时间是满意的,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面向学生开放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同时,调查数据表明,约80%的同学认为对实训中心的设备运行、教学环境、管理服务这几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后期将会着重加强对设备、环境、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提升,以促进实训中心软硬件实力的提升。

2.2 学习成效对比分析

为了比较开放式实训中心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效果,专业选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群体选择2017级及2019级两个年级的学生,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为例,对课程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结果如表1、图3所示。

表1 “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期末的考试成绩对比

图3 实训中心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

从图3可以看出,实训中心通过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2019级的学生与2017级学生相对比,在期末考试成绩上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最低分、平均分、最高分的提高率分别为24.44%、9.94%、4.4%。

学生在实训项目、比赛训练等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有明显提升。近3年,专业群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赛的获奖数量和质量均有提升,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大赛的参赛率和获奖率逐年递增。

3 结论

制造类实训中心是培养高职技术人才、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的重要实践场所,实训中心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和保障高职人才的培养。我院通过构建制造实训中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资产管理,严防资产流失,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材料等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管理模式、方法的创新,加强了“教学、科研、实训、比赛、社会服务”“五位一体化”综合目标的需求,促进了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产教融合,形成“资源共享+标准化管理+服务社会”的创新模式。通过实训中心的实践探究表明,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有效地提升了师生对实训中心服务的满意度,促进了学生在学习、比赛等各方面的提高,发挥了制造实训中心的最大效能。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