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共护生态新“颜值”

2022-06-10刘艳梅

当代党员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两地颜值污染

刘艳梅

“2021年,川渝跨界河流25个国控断面水质100%达标。”2022年1月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川渝河长制业务工作座谈会上,传出了这一好消息。两地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背后是川渝两地河长办不断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开展河湖管护专项整治的不懈努力。

山同脉、水同源,川渝两地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近年来,在成渝地區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两地在生态环境领域互动频繁,“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川渝两地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加强跨界污染治理,携手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蓝天多了、河水清了、污染少了,鸟儿在青山绿水间诗意栖居,人们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厚植绿色底色,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在川渝两地徐徐展开。

一条河牵动两地心

在四川与重庆之间,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在阳光照射下微波粼粼。铜钵河,长江四级支流,流域面积916平方公里,经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观音镇流入重庆市梁平区七星镇,是两地联系最为紧密、水系最为复杂的河流之一。

与如今的水清岸绿相比,前些年的铜钵河却是另一番景象:水质常年为劣Ⅴ类,部分河道垃圾成堆,臭气熏天。

变化源于2020年9月3日,川渝两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及达州、梁平两地相关部门联合对铜钵河进行巡查。巡查人员发现,铜钵河流域水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源不仅仅是场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由于流域内种养业发达,农业面源污染也较为突出。

作为跨界河流,铜钵河此前存在河道岸线管理范围未划定,管理主体不明确,污染来源不易界定等问题。如何才能对铜钵河实施有效治理?答案是川渝联合,共建共治。两地达成共识并签订《铜钵河联防联治协议》,共同编制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明确控制污染物排放、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提升流域管理能力4项重点任务,共同投入6.89亿元,实施57个项目,推进铜钵河水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治污先收污,治水先治网。为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达州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局组建工作组,联动梁平区,开展跨区域执法监管,借助“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落实24小时监管,令铜钵河流域污染源及其责任主体“无所遁形”。

2022年1月25日,恰逢赶场天,观音场镇人气旺盛,一派火热。观音老桥下,一台挖掘机正在河道中挥舞臂膀,填补围护,有条不紊的作业引来不少居民驻足观看。“河道边那一个接一个的圆柱就是我们修建的污水管网检查井。”观音镇副镇长董真超介绍,“每口检查井都标注了序号,由专人每天巡护,防止污水跑冒滴漏。”

不远处,观音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年底观音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部完工后,能够满足场镇2.5万人日均2000吨的污水处理量。”董真超表示。

近年来,大竹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石桥铺镇、观音镇、安吉乡、永胜镇污水处理厂。

就在观音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如火如荼进行时,梁平区袁驿镇则谋划着对袁驿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湿地进行升级改造。随着川渝两地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很大程度上截断了铜钵河流域的污染源,促进了铜钵河水质提升。

一条河牵动两地心,共构源头防污保护屏、共织基础设施治污网、共筑长效机制防护堤,在川渝两地联防共治下,春看杨柳拂堤,夏觅鱼虾嬉戏,秋闻竹声滔滔,冬赏水光潋滟……铜钵河两岸居民期待的四季美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一次执法两地抓

“我们是川渝联合执法组,这是我们的执法证件,请过目确认。”说罢,执法人员开启了手里的执法记录仪,向企业负责人进行摄录取证。

这是2021年度川渝环境联合执法行动中发生的一幕。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川渝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开展跨界联合执法专项行动,通过联合执法、异地执法、交叉执法,为川渝两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驾护航”。

2021年11月30日,四川省4名执法人员会同重庆市荣昌区2名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在对荣昌高新区一家食品企业展开检查时,发现其污水处理设施虽然正在运行,废水排污口水质观感虽然良好,但厂区却弥漫着一股异味。

检查组觉得不对劲,于是兵分两路,一组去厂区外围进行勘察,一组在排污口周围进行排查。外围勘察人员发现,该厂废水进入管网的流量明显大于其废水排污口的流量。

“排水渠旁边的水泥盖板下是什么?”检查人员合力将水泥盖板掀开,一股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下面果然“别有洞天”。原来,在正常的排水渠旁并列着另一条排水暗渠,暗渠内水流量较大,且水质浑浊。

检查人员用铁锹对排水渠下游进行挖掘,发现两条排水渠的废水通过白色塑料管排入市政管网。检查组立即通知当地监测人员对外排废水进行采样,并将相关违法线索移交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此次联合执法充分考虑了川渝交界区域的环境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了10个地市(区、县),重点聚焦水、大气、固体危险废物3方面环境污染问题。两地共计派出执法骨干68人,成立综合协调组、宣传报道组和10个现场检查组,采取“省级+地市+属地”联合编组模式组队,跨省(市)异地开展交叉执法。双方联合检查排污单位115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起。

来自四川省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朱丽,有过8次川渝两地联合执法经验,其中包括不同层级的县、市、省级联合行动。对她而言,川渝联合执法并不陌生,“可以说,我见证了川渝联合执法如何一步步走向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和重庆市在已签订的《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基础上,于2021年初专门制订了联合执法工作计划,明确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双方联合指挥,共同调度,严肃查办移交案件,推进跨省(市)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在实战中落地生根。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还将在案卷评查、信息共享、处罚裁量、应急联动等多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模式,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共同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大格局,合力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片蓝天两地情

2022年2月9日,成都迎来久违的阳光。远眺,都江堰雪山清晰可见。人们纷纷出门踏春赏花,清新的空气让人感觉呼吸都变得更加顺畅。

一个月前,成都晒出2021年“蓝天保卫战”成绩单: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81.9%,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PM2.5平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9.8微克,臭氧等其余5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遥望雪山60余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不断被擦亮,成都市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而在重庆,官方公布的326天“重庆蓝”的消息刷屏微信朋友圈。2021年,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6天,其中优有146天,同比增加11天,未出现重污染天,评价空气质量的6项指标连续两年均达标。对于这样的傲人成绩,重庆市民纷纷点赞。

四川、重庆共饮一江水,同享一片天。近年来,两地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老百姓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而得到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强。

空气质量改善的背后,是川渝两地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紧密协作。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川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有利于筑牢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凝聚共识,落实行动。2020年4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签订了《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迈出了川渝两地大气污染防治联动的第一步。2020年5月28日,川渝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两地联合印发《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联动帮扶工作方案》,在毗邻区域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交叉帮扶和联动执法检查。

2021年1月,两地联合召开了川渝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视频会议,推进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连片治理。在《四川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中,专章规定加强區域协同,从立法层面明确两地要建立移动源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机制,共同强化区域移动源污染管控。

2021年8月,两地联合印发《川渝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方式,从严控工业源污染、严控移动源污染、严控露天焚烧污染、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强化联合执法检查5个方面明确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问题移交整改机制。

目前,川渝两地已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推动的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推进两地120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开展协同精准错峰生产,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协同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开展两地标准统一研究工作,出台川渝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

“接下来,四川将继续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工业污染源、移动源、扬尘源等的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帮扶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凌云扬表示。

猜你喜欢

两地颜值污染
脚下较量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谁说C-HR只有高颜值?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颜值何过之有
除了颜值 你还会发现的我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