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發展大勢 拓展灣區事業新空間

2022-06-10

澳门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優勢橫琴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貫穿了我這十年的事業生涯,現時已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考試,擔任人和啟邦顯輝(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律師協會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珠海市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副主任等職務,跨地工作已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審時度勢選擇跨區學習和發展

我從小一直把內地視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直到我在澳門大學法學院畢業,那一年是2009年,剛好是澳門回歸祖國10周年。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國家領導人率領中央代表團在回歸紀念日來到橫琴,出席並主持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奠基儀式。

作為一名澳門大學畢業生,對這一大禮物是又驚又喜,也讓我明白到澳門的未來是要融入珠三角經濟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因此,我的碩士學位沒有選擇本澳或香港,而是在廣州的中山大學法學院,因為我想成為一個熟悉澳門及內地法律制度的律師,利用好澳門“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為未來澳門與內地城市之間的合作提供服務。因此,我自2010年起一邊在澳門作為實習律師學習及工作,一邊週末在廣州修讀碩士課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一批人脈網絡。在中山大學的求學過程中,讓我這個在澳門土生土長的青年第一次深度融入內地的體制及文化,更讓我親身體會到內地的發展速度及規模。

隨著我先後成功考取澳門大律師資格及中山大學法學碩士學位,我在澳門成立一間律師事務所。當自己成為管理者及合夥人,便一直與內地各城市的人脈網絡保持緊密連繫,為律事所帶來不少新的客源。為此,我一直十分關注及了解根據《CEPA》在內地成立的聯營律師事務所政策,與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地的律事所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但一直未能決定選擇何地成立聯營律師事務所。

直至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有49項直接指向澳門的內容,明確提出“發揮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尤其是橫琴的特殊定位。考慮上述內容,澳門律師事務所決定加入在橫琴成立逾四年的粵港聯營律師事務所,而我亦代表澳門方合夥人擔任聯營所管理委員會副主席之職務,直至目前為止,已有四年多跨地執業工作經歷。

橫琴與澳門融合發展勢在必然

在選擇合作的聯營所時,廣州、深圳等地的內地律師事務所均向我們在澳門的律師所投來橄欖枝,為此,我亦親自前往當地了解工作環境及市場情況,一線城市的現代服務業確實十分發達及成熟,恍惚我看到自己在廣州或深圳的摩天大廈內愉快地工作的模樣。

然而,當我聽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的大會上指出:“當前,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這一句讓我反思良久,我認為澳門未來的發展必定與橫琴相關連,因此,我毅然加入一所早於2015年已紥根橫琴的聯營所。

這數年的合作過程中,雖然一開始因兩地制度及文化不同而引致一些不適應,但在內地及香港同事的熱情及包容下,我和其他澳門律師也很快融入聯營所的大家庭,而澳門律所的加入也讓聯營所增添不少澳門元素,在跨境業務上得到不少的成長。

我個人的經驗是,澳門人到內地城市發展業務,應該與當地的內地團隊合作,互補長短,共用優勢,找到自己在團隊的定位以及市場的價值,這樣合作才能持久及可持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各內地城市發展程度高,經濟總量大,各地分工明確,加上與港澳文化相近,對於港澳居民來說,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成本十分低。我指的成本不僅僅是金錢成本,亦包括時間成本、文化心理成本。

現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的交通硬體設施四通八達,隨著深中通道的落成,大灣區兩岸的交通成本更進一步減少,基本兩小時內可到達大灣區沿岸各經濟中心。

大灣區各城市都是嶺南文化,與港澳特區交流十分頻繁,在大灣區各城市生活就業的港澳居民數量持續上升,可見十分適合港澳居民創業。

克服差異探尋適合發展之路

說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創業環境和條件,我認為與澳門有很大的不同,兩地的法律、制度、習慣等不同,澳門的土地、空間、人才有限,創業的空間受到一定限制,而因制度的不同,也會讓澳門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有一些不適應的情況。

大灣區最大的特點是兼備三套不同法律制度及關稅區,澳門人在大灣區或合作區創業時,必須了解當地的法律規定及行業監管。舉一些例子,澳門設立及經營一間公司較便捷,稅收也很低;內地企業註冊流程一些特殊問題可能需要到窗口才能了解的更全面,企業每年均還須進行年檢。澳門公司聘請僱員及解僱手續也比內地簡單得多,尤其是稅務方面,內地稅制及監督執法方面比澳門複雜及嚴格,澳門人到內地發展一定要適應當地的規則、文化和習慣。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我有些難忘的經歷,2020年1月,廣東省高級法院在橫琴舉行了一場粵港澳大灣區司法案例研討會,邀請粵港澳三地就同一個案情事件,分別用當地法律及方式進行了共三場現場模擬法庭訴訟活動,我有幸作為澳門方律師團成員與澳門法官一起參與模擬澳門方法庭的訴訟,讓臺下一百多位來自廣東各法院的院長們了解澳門的法庭訴訟情況,將自己的律師工作及辯護技巧展示給內地的法官和律師們看,經歷是非常難忘的。

提到橫琴吸引澳門人創業或發展的問題,我們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不去市場更加成熟的珠海、中山、佛山、東莞、深圳等周邊地區而要選擇橫琴。第一,橫琴與澳門的法律制度可以融合銜接,有獨特的立法權和很多的創新制度;第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政策落實後,將是橫琴深合區新的亮點和優勢,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間。這些都還要看深合區政府接下來如何出牌,以吸引更多的澳門企業家過來。

有個問題要研究和解決,澳門一些中小企業會雇傭一些韓國、菲律賓、美國等外籍的人員做管理人員,國內現在對來自港澳臺的人員過來工作都已經非常寬鬆,但對外國籍的人員過來工作管理的就非常嚴,澳門一些企業去橫琴開店辦企業,外籍人員過不去,服務有時就達不到要求標准,會影響澳門企業去橫琴發展。

橫琴還有一些對於澳門來說比較奇怪的規定和習慣,比如寫字樓一到周末就會關空調,但很多企業周末會加班見客戶,就很不方便。

近年的實務經驗發現,澳門品牌在內地城市發展時經常遇到知識產權糾紛,不少澳門品牌名稱及設計,早已被他人在內地注冊,這亦令不少澳門品牌對內地市場卻步。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初心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當中規定合作區民商事制度銜接澳門、接軌國際。按照本澳法例,本澳知名品牌的商標在本澳屬馳名商標或享有聲譽商標,能優先於注冊在先原則,但由於其聲譽以及其優先性,仍僅限於澳門本地,因此導致其在內地可能仍不獲保護,而受注冊順位所限。

為了讓澳門居民熟悉的澳門品牌順利進駐合作區,這必然對澳門人融入合作區生活起到積極作用,建議合作區當局及澳門特區政府研究知識產權地域創新保護制度,在馳名商標及享有聲譽商標的地域保護範圍方面,除考慮擬注冊商標在內地之聲譽外,亦擴展至包含擬注冊商標在澳門之聲譽,這將大大有利於知名澳門品牌進入合作區發展,帶動澳人深度融入合作區的生活。

認清形勢尋求更大發展空間

澳門人的未來不可能僅待在澳門城區內,澳門人的未來應該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以澳門作為平台,走向全國及全世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經濟引擎之一,各產業各服務都可以在灣區內找到世界級別的企業及機構。

雖然澳門的經濟總量不如其他灣區一線城市及香港,但澳門有自身獨特的制度優勢,因此我建議澳門人要多了解澳門比起其他內地城市、香港特區及外國城市有哪些優勢及特點,以點帶面,把這些優勢及特點做專、做大、做強,多以開放思維與外地團隊合作,引進澳門元素,創建全新跨境合作團隊,一定能為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找到新的方向。

說到對澳門年輕人去大灣區發展有什麼忠告,我從來不會向任何澳門人說你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定會成功,但我會說粵港澳大灣區是你事業發展的另一扇門。這世界上沒多少地方像澳門人一樣可以選擇走哪一扇門,但澳門人現在可以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自己的事業及人生,你將遇到的及體驗的都是留在澳門的人永遠看不見的。

我們不能用澳門的經驗看待內地的發展,在澳門只做幾十萬人的生意,在大灣區內地有近億人的生意,如果有機會勇敢地跨出這一步空間和機會是非常大的。我接觸到一些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成功的澳門企業,他們就是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與內地市場有機結合獲取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作為一名律師,我建議澳門企業、澳門人到大灣區內地發展一定要了解內地的稅務制度、勞動關係制度,這些都比澳門嚴格許多,以避免違法。澳門人來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也可以嘗試到內地來居住一段時間,了解感受內地的市場及環境情況,經過體驗和調查之後選擇是否過來發展。

對橫琴深合區的一些法制建議

作為澳門法律交流協進會的負責人,根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本人代表本會建議合作區民商事法律制度銜接應要以人為本,以合作區居民及企業為中心,無論是創新制度、還是引入澳門制度、亦或是保留內地制度並加強普法,都應以合作區居民的滿足感及企業的安全感為導向。

“澳門新街坊”是國家支持由澳門特區政府為建設澳門居民新家園而重點推進的重要綜合民生工程,建議把澳門居民習慣使用的民事法律制度,如物業管理制度、分層所有權制度、租賃制度、勞動關係法等法律制度之原則性內容嘗試逐步在合作區內實施適用,以解決澳門居民生活居住就業的迫切需求。

此外,同時建議以澳門及國際企業及專業人士需求為導向,在合作區引入澳門商事法律制度,實現兩地民商事登記資料互聯互通,以便利更多澳門企業落戶橫琴。

為解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存在的大量涉及兩地或三地的訴訟糾紛,建議合作區及澳門兩地共同立法制訂共同準據法及司法管轄權衝突解決機制,研究建立一地執行兩地查封制度,促進兩地的民商關係及民商事制度有效銜接。同時亦建議打造兩地聯合仲裁及調解團隊。

猜你喜欢

優勢橫琴大灣區
時政短評:琴澳深度合作,應避免“官熱民冷”
是否贊成青年灣區發展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如何構建企業的生態優勢?
台商優勢的「大」於「小」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
拆制約圍牆,爭取更大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