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天都不平凡:上海抗疫社区群像

2022-06-10

世纪人物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酸志愿者社区

3月28日,上海市浦东等区域封控的第一天。

凌晨4点,闹钟响起。瑞慈体检静安机构护理部护士叶佳妮起床简单洗漱一下,随即匆忙赶去静安区中心医院。3月以来,她还有一个新的身份,核酸采样志愿者。

凌晨5点半,队伍集合完毕,乘车前往浦东一线核酸采样。不到7点,叶佳妮就已经抵达所分配到的社区,开始了繁忙的采样工作。一上午很快过去了,中午用餐时间稍事休息了一会,叶佳妮又开始挨家挨户采样,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到家。

前一天,3月27日晚上8:23分,上海市宣布,3月28日凌晨5时至4月1日凌晨5时,浦东新区所有住宅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员和车辆只进不出。在浦东等区域封控后开展核酸检测期间,浦西重点区域严格落实封控管理,非重点区域非必要不外出,尽量减少出行。

四天后,4月1日5时起,上海市浦西区域也按下了暂停键。“上海发布”消息称,封控区域内,暂停公交、地铁、轮渡、出租汽车、网约车运行。疫情防控、紧急就医、生活保障、城市运行、应急处置等相关车辆,经各区政府或各行业主管部门认定核实后通行,其余车辆非必要不上路。

很快,人们知道,疫情比想象得似乎要严重许多。

4月7日,健康上海发布,上海前一天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2例、无症状感染者19660例。

4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上海和吉林疫情仍处于发展状态。上海市疫情处于高峰期……

连日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上海多位普通人的抗疫经历,他们有社区志愿者、有货车司机、有无偿的团购团长,也有临时去支援的医护等等。节骨眼上,平凡岗位和基層人员的努力,让人始终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而疫情过后,人们也将格外珍惜每一个春天。

“防护服湿了又干”

休息了一天后,30日,叶佳妮再次赶赴浦东一线核酸采样。“一般只要是有任务,不管前面一天多晚,隔天有任务的话,我们都是必须要上的。”自从报名了核酸采样援助志愿者,到3月底,20天左右的时间里,叶佳妮已经参与了12次支援,一次不落,有召必应。“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抗疫志愿者的工作,就是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同时身为医护士人也是责无旁贷的。”

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她鼻子周边的皮肤已经被压得溃烂了。“工作强度还是挺大的。实际上,一线人员非常缺,医护工作者基本上也都是轮轴在转。如果我休息了一场,那么其他一线的医生护士就要更辛苦,还有社区居委、民警等等,大家都是非常辛苦的。”叶佳妮每次外出援助核酸采样,基本上一天要跑四场,最长连轴工作了三天。

碰到一些老小区,如果是有密接、次密接的情况,或是有独居的老人,叶佳妮就会跟着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地上门做核酸采样。“这样的情况还蛮多的,几乎每个小区都会有。一天最多爬了四五幢楼,上上下下,挨家挨户的。”

“当初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其实有不少退休的医生、技师、护士也都是积极报名参加。”瑞慈体检静安机构医疗部主任毕苏雯介绍道,“有一位心脏动过手术的医生也主动报名了,他说在这个情况下,身体不行也得上,这就是一种责任。但出去采样对医护人员体能消耗非常大,综合考虑下来,年纪较大、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的员工,就没有列入志愿者名单。”

在毕苏雯看来,现在很多采样人员的辛苦是三言两语难以说尽的。包括叶佳妮在内,瑞慈体检静安机构相继派出了医护工作者12人,经过培训后迅速上岗支援一线。“从我的内心来说也是非常矛盾的,既非常愿意参与到这场战疫当中,但也是很担心的,毕竟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在。”

叶佳妮最累的一次支援经历,是去大宁街道的某小区。小区有8000多位居民,6个人的采样小组,从早上7点多集合开始分派任务、准备物资,12点开始采样,中间都没有休息过,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结束工作。叶佳妮回忆道,“当天温度挺高的,又穿着防护服,我们的衣服全都汗湿透了,但到了晚上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一直在外面采样,湿透了的衣服又被风干了。”

“天天都是超负荷运转,真的很辛苦,如果没有信念的话,真的很难坚持下来。这就是一份责任感,我们必须要去的,医护团队里也会有强烈的氛围感。”她坦言道,“有时候支援工作回来,自己也很感动,大家都齐心协力,很团结。也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是住在老静安,学医也在上海,对上海的这份感情从小都是很深的。”

叶佳妮细说起触动她的点滴。“有一次出任务,同行的医生多年茹素,社区关注到这个情况,在准备盒饭的时候,特地为他准备了素食,还蛮暖心的。而且大家也都挺配合核酸检查的。我看到全国好多其他地方来支援上海,也非常感动。”

随着各省市援护医疗队的陆续到达,4月初,叶佳妮迎来了难得的休息,但她依然时刻关注着志愿服务通知,“我又去问了志愿者小组的组长,可能浦西之后还会有任务,具体还在等通知。”疫霾终有散,春信会有期。她憧憬着,“疫情之后,我想出去好好地喝杯咖啡,享受一下午后的阳光,看看展览。”

核酸检测作为抗击疫情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堤坝,在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上海,许许多多医护人员默默走进支援队伍。

4月4日中午,由嘉会医疗临时组建的核酸支援队伍结束第二轮社区核酸筛查工作,回到医院。

四天时间内,这支由13名医生、41名护士组成的核酸支援队伍,承担起虹梅街道90%常住居民的核酸筛查工作,共完成6万多份核酸采样。

相比前几次的社区支援行动,此次的任务更加艰巨。为确保封控期间院内正常医疗保障,避免交叉感染,4月1日前往支援的队伍将不安排轮岗,须独自完成虹梅街道居民的核酸采样任务,并严格实行隔离管控,这也就意味着,前去支援的每个岗位,不仅要面临潜在的感染风险和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还可能短期内无法与家人团聚。580B13B6-B6B6-49AF-B6A9-AB31BEFA009F

接到这个消息后,团队内的54个人丝毫没有犹豫与退却。“如果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缓解核酸采样压力,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荣幸。”已经第七次报名加入支援队伍的护士欧阳玉燕说,“希望可以齐心协力,跑赢病毒!“

4月2日,这批团队中的27人又主动请缨,为社区中因行动不便无法下楼的900多位老弱病者进行上门采样。

有些小区比较老旧,没有电梯,他们就穿着防护服、扛着采样物资一层层爬上去。“每个人大概都爬了80-90层楼梯吧。”嘉会党委副书记、医学影像科吕玉波医生说,“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能做的不多,只要能解决这些老人的困难,帮社区分担掉一些压力,一切都值得。”

“老”抗疫人

喧闹的上海突然安静了下来。

这些天,空荡荡的街道上,一眼望去似乎只有上海苏宁易购物流配送员王业林一人一车,他告诉记者,“每天都祈祷自己别有什么事,但是跑车还是要跑的。”

浦东等区域封控的前一天,苏宁易购奉贤物流基地开始招募货运司机,支援封控期间的生活物资运输。“我马上就报了名,隔天就开始跑车。几乎每天都要跑车,累了就中途休息一个小时。现在也没觉得很累,因为是要救助别人,我就不累了。”王业林每天早上9点出门开始跑车,到下午6点多才回到物流基地休息,每天要送至少三四趟物资,市区、郊区到处跑,最远的一趟来回跑了120多公里。

相比于急迫的物资需求,现有的运力十分有限。王业林所在的物流点,包括他在内,也只有3-4位货运司机仍在跑车。“我会尽快给你送过去的,我尽最大能力去保证。”遇到着急收货方,王业林也会主动安慰对方,“也尽量地多跑多送。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碰到的人们都态度友善。”

4月6日这天,王业林比平时回来得晚了许多,他临时接到了一个加派送去杨浦区某小区的任务。“小区居民现在不好买东西,在房间也走动不了,要是再饿着肚子就不好了,这些物资都是应急需要的,即便下班晚一点也要给人家送过去。”

就在从杨浦区返回物流基地的途中,王业林接到了老家的电话,家人挂心他在上海的工作,“问我有没有下班,知道我还在外面跑,就挺担心的。我家里人不让我老出去跑,就反复叮嘱我要注意安全。”但家人的殷殷叮嘱与王业林的工作却相矛盾了,他直言,“家里担心也没办法,嘱咐归嘱咐,但现在人在上海,能为社会做的贡献就要去做。城市里这么多人还需要吃喝,我不能光顾我自己一个人。”

年仅30岁的王业林,却已经是“老抗疫人”了。2020年1月24日,就在武汉封城的第二天,王业林便前去支援武汉的物资运输。当时,防护物资还跟不上,他没能穿上防护服,仅仅是带着口罩就去往医院里送物资,第一趟送的就是同济医院,送去口罩、护目镜等物资。

“去到武汉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严重,看着是有点害怕的。当时我就没敢通知家里,偷偷跑出来的。事后才跟他们说。我老婆倒是没哭,只是说我不要再去了,再让她知道就要和我离婚,这太严重了。”王业林说起妻子的“威胁”,语气带有几分甜蜜的抱怨,而对于这次的“明知故犯”,他说,“但参加抗疫人人有责,国家有难人人有责。”

在物流配送遇到困难的情况下,美团外卖App上,南京西路仅有两家餐饮店还在坚持经营外卖,The Gift Shop就是其中之一。

这家上海波特曼丽思卡尔顿酒店旗下的西点外卖店铺,借助酒店的物资储备,在这特殊时期,成为人们生活里难得的一点“甜”。

“我们原计划是打算4月1日就关店的,但仍有客人在酒店住宿,餐厅、客房、后厨等部门就要继续工作,得知外卖骑手也没有下班,那我们外卖也就继续营业了。”上海波特曼丽思卡尔顿酒店餐饮部推广销售经理王超被封控在家,他临时成为了外卖店的线上客服,时时跟进客户的各种需求。

也是从4月1日起,The Gift Shop的外賣订单暴增,从第一天的100单,增加到500单,这还是在供应量紧张的情况下。“不是说暴增的单量带来多少营收,这对于疫情下酒店的损失其实杯水车薪;而是我们服务到了这么多客人。”王超一一细数着近期的外卖评价,不少客人都在评价里留言感谢,有一位客人更是写道,“甜食真的缓解了焦躁的情绪。”

“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得到认可还是挺欣慰的。”王超和他的同事们也在竭尽全力地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在保障住店的客人的需求外,酒店但凡有的、能做且好运送的食品尽都上架了,我们还新上线了很多瓶装水、饮品等。有客人在备注里写想要两卷卷筒纸,也有客人留言想要醋、辣椒酱等等,只要我们有的都会尽量满足的。”王超还介绍道,就在两天前,他们还上新了一款新品蛋糕,“我们也希望可以给客人们更好的体验。”

“团长”的采购之旅

4月2日凌晨,上海市陆家嘴的气温跌到10度以下,孙茜还站在寒风中等待配送牛肉的司机。这是担任“团长”的第五天,她暗自祈祷是最后一天。

货车从世纪大道拐入,静悄悄地驶上甬道。孙茜和另外三个邻居迎上去,万分喜悦地搬下11个箱子,这里面有11公斤牛肉。“真是不容易啊,卖萌撒娇……浑身解数使尽了,感觉是老板娘‘加塞给我们的。”

然而,打开箱子,孙茜傻眼了,这11公斤牛肉竟然完全没有分割。31户拼单的邻居都在家熟睡,孙茜在寒风中发愁。团购之旅的最后一站,依然像之前的每一站一样艰辛。还好,这是近期最后一单团购了,楼里的邻居们多数囤上了5至7天的货,可以休息几天。580B13B6-B6B6-49AF-B6A9-AB31BEFA009F

从3月28日以来,孙茜被她的邻居们看做“团购女王”。她为居住的公寓进行了上百次物资渠道联系,敲定了5笔团购,涉及接近2万元流水。翻看清单,共购买11只鸡、12份菜、21份草莓、38箱牛奶、31份小番茄,以及最后一晚的31份牛肉,另外还有最终未能成团、价值4350元的面包。

这张合计接近2万元流水的团购单,价值远远比账面要高,它们是无价的“定心丸”,如果没有居民自发组织的“团购”,很多人都要多忍受一些心理的焦虑。

说起团购的经历,孙茜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个人判断,上海不缺物资,缺的是运力。而运力是需要组织的,希望能有人将运力资源再好好整合、调配。另外,一定要负责任进行审核供应商的资质,不能病急乱投医。比如我会要求对方出示有关证件,特别要留意通行证的有效期。再就是要多去和供应商聊天,反复验证对方对货源的把控、发货时间的把控。”

她回忆起其中一个面包的团购,供应商的服务经理也是凌晨才下班,为了等对方答复确认送货的时间,自己眼睁睁等到了凌晨五点。“很多人在白天供货商最忙的时候,冰冷冷地去找他们,这是不对的。反而在深夜,找一个供货商可能累了一天、心理最脆弱的时候,你能去表示对他们工作的理解、安慰,他们也会以诚意对待你的订单。”

自从在朋友圈看到第一个团购消息后,孙茜便绞尽脑汁不断去拓展货源。短短几天里,她加了100多个人的微信,都是自称有货源的人。“有时候,我真想到屏幕后面去找那些捣乱的人理论,但最后,我还是宁可选择在疫情后拜访那些好心人,表达我的感恩。”

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吉林,也同样遭受着疫情“倒春寒”。孙茜在3月上旬刚刚为家乡的父母采购了生活物资,现在轮到她自己了。

“最开始,我手上最靠谱的资源是牛奶、草莓、蔬菜包,就想去换肉的资源,或者邻居们需要的什么别的资源。”她很快加入了五花八门的团购社交群。

但谈及效率,孙茜不得不苦笑。“这100个人里,没几个做得动疫情物资保障。”有些人没有资源,有些人熬不住繁杂的八方来询,有的人想“做中间商赚差价”。“我说,疫情期间你们捣什么乱?但他们多数是为生意积累资源,没法计较。”

在这100个人里,孙茜夜以继日地找他们问资源、验证身份,最后靠谱的资源以个位数计算。“几天里没法合眼,谁不说‘团长辛苦呢。”

“之前,‘上海发布还公布菜农、畜农的电话。”有不少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都在发布买菜渠道和联系方式,“里面有个卖三黄鸡的商户,他的电话简直被打爆了。”孙茜告诉记者,这位商户最后简直没法接单。

就是在信息不对称之下,很多事情并不像表象那么简单。以一单猪肉团购为例,由于未能按时配送,一些买家不停打电话催,中间商也做不出解释,最后导致商家被举报,买家也没能买到东西。“事后了解到,是在某一天,肉厂的猪被集体送去做病毒检测了。明明是让下游更安心的举措,最后却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孙茜认为,如果要疏通物资配送,还有很多类似的工作需要做。

和“团长”一样承受压力的,还有那些参与保供的商户。近期,这些商户的工作量倍增,不仅接到无数的小单、还要操心配送。“不少商户都在电话里崩溃了,有些会告诉我真的忙不过来了,我反过来还要去安慰他们。”

孙茜表示,贴近民生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互相理解。自从意识到物流有困难、超市有困难、外卖也有困难以后,孙茜就下定决心和邻居们采取自我保供。“我们物业经理带手下12个人,加上我们固定的几个志愿者,十几个人在这么些天里抱着团,管理服务这三栋大楼里的各种事情。”

短短几天的“团购”,就如同人性的放大镜,身心俱疲的“团长”,也会在做完事以后一次次问自己:这一切值得么?“最后,我还是宁愿选择去想想值得感恩的一些人、一些事。”孙茜说,她为一些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商户也感到感动:“等疫情结束,我非得当面去买他们一只鸡、一斤猪。”

国际化社区战“疫”样本

位于长宁区的华山花园在经历了两轮48小时的封控管理后,4月1日凌晨3時起开展第二批筛查,这让华山花园楼组长俞丽君犯了难。

这是一幢有88家住户的大楼,汇聚了三分之一外籍人士、四分之一老年人,居民覆盖外企高管、私企老板、国际学校老师、著名话剧演员、医生、律师等各行各业···

在语言与文化鸿沟下,如何让外国朋友配合防疫政策?如何团结起过去缺乏联系的住户,保障住户、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物资?业委会倍感压力。

为此,俞丽君与业主委员会委员共同商议,组织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居民们踊跃报名。

张元颖的父亲是业委会委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她主动承担起志愿者队长的职责。张元颖告诉记者,作为国际化社区,在华山花园管理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要消弭中外人士的文化差异,因此,她在招募筛选志愿者时,就对队伍里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提前建立起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机制。

这支志愿者队伍最终由老外意见领袖、具备国外生活经验的中国住户、中国志愿者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承担起外籍住户服务、中外沟通桥梁、中国住户服务三大职责。

在3月30日志愿者团队成功组建后,业委会和张元颖在31日就拟定了《华山花园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组织志愿者培训,统计志愿者工作时间列出排班表,以每个时间段“中英混搭”、“老中青配比”等原则把志愿者分为4组,每天两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为居民提供服务。

作为组织起整个志愿者队伍的队长,张元颖认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新上海人,或者没有上海户籍的外地人,只要是住在上海这座城市,只要是住在这个社区,他们都觉得这个社区的环境氛围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就一定会愿意参与到安排中来。”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俞丽君与业委会委员柳恂多次提到,居民加入志愿者工作后,大幅提高了团队的判断能力与应急处置水平。580B13B6-B6B6-49AF-B6A9-AB31BEFA009F

俞丽君告诉记者:“在这波疫情来之前,我和两位业委会成员进行的社区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上海传统的老头老太的管理模式,比如贴公告、挨家挨户送抗原自测的试剂。”但要与外籍住户沟通、解决“买菜难”“买药难”的问题,以老年人为主的业委会也无能为力。

“一开始封控的时候,业委会两位老师和楼长三位老人,从三楼开始送抗原自测的试剂,从1楼到27楼,足足送了三个小时,当时我就觉得我们不应该呆在家里,这是可以帮忙参与的。”知名话剧演员李晨涛是华山花园十年的老住户,在群里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后,她第一时间就报名,成为志愿者团队的一员。

事实上,具备多方资源的居民参与,构成了社区抗疫的中坚力量。

小郭是志愿者团队里的“气氛组”,也是第一个为华山花园解决买菜难题的居民。“我和我太太租过的小区比较多,所以在很多小区的群里,了解到的团购信息更丰富,而且我太太从事商场方面的工作,有些团菜的信息交流起来也方便。一开始,我们每天把相关采购信息发在群里,逐渐组织起了团购。”

在小郭的带动下,社区其他业主也开始分享自己了解的团菜渠道,还有IT从业人员每天自发把团菜信息制作成表单形式,便于社区统计数量,以更好地提供服务。

来自美国的Erika是社区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作为素食主义者,她不需要“大礼包”里的肉类,但也不想浪费。因此,她提出在大堂建立“食物交换站”,居民可以捐赠蔬菜、肉类、速冻食品、零食、生活用品等,由志愿者上门取货整理,再提供给其他“抢菜难”的居民。

“我们社区的治理离不开全体住户的参与,这里不仅包括有产权的业主,还包括租户的参与,在这一次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住户加入志愿者队伍,出了很多金点子,为我们全方位提供服务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柳恂向记者表示。

据柳恂介绍,社区微信群成为社区线上沟通与服务的渠道,群内共有154人,覆盖了华山花园的每家每户,多次帮助买菜难、买药难的居民解决问题。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宗合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下,小社群自助的趋势越来越流行,在社区群体中志愿服务型行为增加,是对政府行动力的补充,居民的自愿自主自治非常重要。“社区共同体的建立是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居委会作为行政治理的主体,业委会和居民志愿者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部分社区商超作为市场治理的主体,都会发挥相应的作用。”

据悉,自3月3日以来,上海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已发布6365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上岗志愿者近20万人,累计服务超391万小时,人均服务约19.6小时。

红房子医院顺利分娩

4月4日夜晚,红房子医院黄浦院区急诊来了一位孕36周的孕妇芸芸(化名),她的到来让接诊医生朱梦晗马上紧张起来。

和一般的孕妇不同,芸芸不仅突然胎膜早破面临早产临產,且伴有原发性高血压、超重、高龄等情况,另外她还存在双子宫、双宫颈的高危因素。此时,临产分娩对于芸芸和医生来说充满风险和挑战。

由于一直在红房子医院产检,十分信赖医院的医生,即便家住闵行区,芸芸依然想到红房子分娩。当晚羊水破后,芸芸被120急诊转送到了黄浦院区,但来的时候她并没有有效时间内的核酸报告。急诊医生赶紧引导芸芸做紧急核酸采样。

宝宝没有足月,胎头高浮,孕妇身体条件很可能危及产妇和宝宝的生命安全。

初步评估后,朱梦晗医生立即汇报当班主任夏贤副主任医师。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启动,医生边准备解痉降压治疗,边办理加急入院手续,负压手术室、病房同时准备,新生儿科、麻醉科也迅速到位。在和芸芸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医生决定启动紧急剖宫产手术流程。

考虑到芸芸存在高血压,口服抗凝药物直到前一天晚上,而且她怀孕前做过宫腔镜手术,存在术中术后大出血的风险,手术室积极备血。

因为疫情防控要求,家属暂时无法陪伴在孕妇身边,医生们一直耐心沟通,一路的陪伴也让芸芸放松平静不少。等到紧急核酸阴性报告出来后,负压手术室的团队早已“全副武装”严阵以待,手术由夏贤副主任医师和孙毅医生主刀。

对于芸芸来说,剖宫产最大的风险就是大出血和子宫裂伤,手术团队争分夺秒开始“应战”。

手术中脂肪层一切开渗血就很明显,医生边切开边结扎出血点,进腹后迅速分离大网膜粘连,再结扎住子宫表面的增生血管丛。

做足止血措施后,正式娩出开始了,但风险依然在考验着医生。

正常情况下,子宫位于盆腔的中间,手术时医生可以准确定位。芸芸有两个子宫,怀孕的是左边的,必须要先定位胎儿的头,然后再将左边子宫“扶正”。现代剖宫产术一般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切口长度要达到宝宝头围大小。但是芸芸的两个子宫挤在一起,手术空间小不说,孕36周的子宫下段也还没有形成,子宫肌层非常厚空间又小,一旦取胎头过程中子宫切口向侧方延裂,子宫动脉破裂,极易发生严重的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在行横向切开时,医生又巧妙地从切口边缘纵向稍作延伸,以防子宫横向撕裂,最终才顺利娩出宝宝。

随着凌晨手术室里的一声响亮啼哭,一名重2420g的小公主诞生了。新生儿科医生马上给予呼吸道处理,维持正常呼吸。尽管早产,所幸宝宝生长情况良好。术后芸芸鲜血不断涌出来。还来不及松一口气,医生赶紧手工剥离胎盘,缩宫剂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三层无菌手套做手术,本就对精细的操作提出严峻的考验,但在这台“不寻常”的剖宫产中,医生们格外小心翼翼,在毫厘间仔细分离、结扎、止血、切开......尽一切可能避免大出血和子宫裂伤的发生。0:20,伴随着最后一针缝合,手术顺利结束,全程出血仅300毫升,所有人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580B13B6-B6B6-49AF-B6A9-AB31BEFA009F

在看到女儿的那一刻,经历了转运、急诊、手术的芸芸终于露出了初为人母的欣喜,一直焦急等待的家属在接到电话后,也终于安下心来。

4月5日23:47,设计容纳1.36万张隔离床位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正式开舱,由上海、江苏、浙江三支医疗队协作共管,其中上海队206名,江苏、浙江两支医疗队共有近3600名队员。

新开舱的方舱医院如何做好在洁净区和污染区的互联互通,为里面的病患配送日常餐品和垃圾回收?

思岚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黄珏珅接下了这个“任务”。上海封控后,这家机器人企业在上海的工作也随之按下了暂停键,但公司资源却没有停下,而是投入到临港方舱的科技支援上。

“我们回去盘了下库存,南通的工厂还有一百多台的配送机器人和垃圾回收机器人,可以给方舱使用。”黄珏珅告诉记者。但是封控期间,“上海浦东浦西分批管控,司机出不来,机器人进不去。”黄珏珅说,最后是在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协助下紧急协调出几辆应急货车,不到24小时让人和机器人从南通基地进入方舱医院。

为了适应方舱的实际运行需求,机器还需要进行改装。对于方舱这样的单楼层场景,要实现一次性为大量人群提供餐食配送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放大UI让“大白”不脱防护服就能快速完成操作,也要讓患者在交叉感染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及时吃上热饭菜。上海工作人员多已进入居家隔离状态,只能调配北京、成都的同事立刻做好核酸,飞往上海进入集中隔离点进行技术调试。

据了解,有了配送机器人和垃圾回收机器人的加入,送餐、送药、送水、送物资等这样的接触,就完全可以由机器人代替。医护人员只需要把物品放到机器人舱门内,患者在舱门打开后取走物品即可。任务完成之后,机器人自动回到充电桩,等待下一次任务的分配。

我国还在进一步加强方舱医院的布局。在3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每个省份至少有两到三家方舱医院,即便现在没有建设,拿出的建设方案也要确保在需要启用方舱医院的时候,能够在两天之内建成并且投入使用。

不难看到,随着机器人等科技力量的投入,将有助于提高方舱内的工作效率以及更大程度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机器人多做一点,工作人员就能轻松一点。”黄珏珅说。(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李雪曼580B13B6-B6B6-49AF-B6A9-AB31BEFA009F

猜你喜欢

核酸志愿者社区
志愿者
测核酸
全员核酸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核酸检测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