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研学”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2022-06-09许益锋颜海娜李雪梅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学师生大学生

许益锋,颜海娜,李雪梅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核心[1]。如何创新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的建设,把人才培养与高校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难题。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五大职能,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党建+研学”融合发展,对实现高校职能、创新党建工作,将高校基层党建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然而,有研究发现,在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基层党建出现组织结构凝固化、组织生活形式化,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研教学工作“两张皮”等问题[3]。在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大学实现扩招的同时,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却进入瓶颈,高校传统党建模式在引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难以适应当前新时代的要求。

(一)部分高校基层党建组织存在结构凝固化、组织生活形式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团结协作意识弱等现象

当前不少高校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单一、组织生活开展形式化严重,一般通过党课、宣讲等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基层党建组织的影响效果有限,难以解决部分大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团队协作的意识较弱;有的过分强调自由和权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有的甚至还有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理想缺失、思想滑坡。这部分大学生在入党推优中往往过不了群众基础关,个别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近期少数高校学生组织的负面新闻,也将高校学生组织推向信任危机的舆论漩涡。如黑龙江某高校学生会干部查寝时的“耍官威”作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议论学生组织过分注重权利与收益、忽略其责任与义务[4]。个别管理不善的学生社团引起大家的反感。还有的党支部工作流于形式,只注重党员发展,平时组织学习少、关心服务不多,凝聚力不足、政治功能弱化,起不到战斗堡垒作用。可见,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创新党支部设置以及支部活动方式,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质量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研教学工作“两张皮”,有的大学生实践技能弱、专业素养低、就业质量不理想

高校党支部一般按照年级或专业设置,形式较为单一,容易导致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脱节。现在的状况是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人与社会的有效沟通渠道尚未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需求信息不畅通。教育课程体系架构设计、实施与评价往往在学校内部进行,缺乏调研和与社会的链接,课程思政不到位,导致有的大学生实践经验薄弱、缺乏基本实践技能,不能精准对接用人单位需求,出现人才不适用、技能弱或综合竞争力差等现象。高校过分专注学业成绩这单一维度,忽视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社会调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有的大学生急功近利,集体观念差、团队意识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就业能力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凸显,党建思政跟不上形势发展,尤其缺乏务实党建和暖人的思政,学生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而高校教学资源却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内卷现象严重,陷入信仰缺失危机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都给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的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社会适应压力和焦虑情绪,人们也很容易在社会适应和彷徨焦虑中出现信念动摇和信仰缺失等情况。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期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信仰缺失而产生的“内卷”或“躺平”现象十分常见。“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6]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实现对青年的引领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未来。青年大学生受利益主体多元化与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表现出困惑、焦躁和迷茫,难以寻找和坚定未来发展方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如基层党组织职责定位不够明确、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工作成效缺乏科学的考评,以及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不协调、党性教育形式单一且缺乏连贯性、党务工作者队伍素质有待加强等。高校党建工作应抓住薄弱环节、提高工作能力、转变工作方式、融合业务工作,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作用,使自身的能力与时代的要求更加适应,确保始终能够有效服务学校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以及引领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

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党建工作新形势、新要求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嘱咐“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7]。新时代背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一)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成为高校党建工作重点,要通过抓思想、强根基、重实践、见成效发挥基层党建作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具有“三性三结合”的特征,即聚焦理论的时代性,理解现实的价值性,指导实践的导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结合、战略性与务实性结合、政治性与大众性话语结合[9]。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与实践常处于互动之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起,“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覆盖到各个高校基层党组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成为重点,这也将党内教育对象从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覆盖到全体党员。不同时期的理论学习要点,凸显了理论学习的与时俱进,也显示了通过“强思想、重实践、见成效”,充分发挥基层党建作用的重点工作内容。高校党建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工程,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才能让广大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思想引领、勇于担当作为,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激发大学生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转型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和挑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突出青年一代的价值引领和服务指导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了具体阐述,他认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培养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0]。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接地气、暖人心、重服务,创新党建思政的方式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做好宣传和教育,赋予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新的活力,引领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将影响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高校必须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1]。可见,思政工作是党建工作的传家宝与生命线,做好思政工作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充分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解决好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好师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及指导服务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高校党建工作关注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要看到非主流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运用大学生所熟悉的方式方法实现价值引领和服务指导。

(三)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快速扩散及网络的深入普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党建引领发展,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当前,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层出不穷,并日益改变着包括高等教育和党的建设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时代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拓宽人才培养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上带来新的机遇,同样使其在塑造人才价值观和明确教育方向上面临着挑战。信息化时代下,培养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将其思想信念和党的发展同频共振,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时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优势,确保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就必须做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契合。既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好党员“入口关”和思想关,让他们“未进党的门、先是党的人”,更要创新方式方法,把“有意义”的组织生活过得“有意思”,让他们“进了党的门、言党更为党”,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困惑,用好微信、微博、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新工具,改变话语体系,创新话语表达,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青年、同频共振。要优化支部建设,把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或科研团队上,创新支部活动,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激发支部活力,使支部更接地气、更有成效、更聚人心;要选配优秀拔尖骨干和双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强化支部的凝聚团结功能。

三、“党建+研学”融合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出发,提升高校党建育人能力,将党建制度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高校作为培养当代新人的重要场所,高校党建工作成效与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系统地回答好“为什么要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这一问题,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针对高校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创新支部设置、搭建党建育人平台、加强政校企合作、师生交流合作特色品牌活动等来应对挑战,以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新突破。具体构建路径如图1。

图1 构建“党建+研学”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创新支部设置,激发支部活力,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提升教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一般以专业或年级为基础建设、教师党支部一般以系所为基础建设,这种传统的建设方式一方面不利于跨学科、跨年级交流,另一方面缺乏支部建设成果的延续性,难以达到师生融合交流的目的。因此,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形式:一是发挥专家教授的带头作用,探索形成符合学院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支部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二是依托教育科研的平台效应,把支部党建工作与教研活动融合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师德师风,落实立德树人,带领团队教学出特色、科研上水平、资政有作为。三是为加强思想引领,创新学生干部培养模式,发挥好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创建“学生骨干创新党支部”,助力学院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四是坚持立德树人,利用所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体现“党建引领、政府治理、专业赋能”,成立以研究中心为基本力量的创新党支部。各创新党支部可依据自身特色开展支部建设特色活动,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形式,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这种创新党支部组织形式在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激发支部活力,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提升教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进党建与研学工作深度融合、提升师生专业素质、拓展学科专业影响力,助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教学科研有成果、党建创新出特色、思政育人见成效。

(二)借助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党建+研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搭建新平台

1.搭建党建育人平台,“三跨”研学工作坊创新党建交流方式

具体可通过举办“跨境·跨校·跨行业领域”党建研学工作坊活动,以党建及科研问题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输出、“教师+学生”双维引导,构建“党建+研学”的工作模式。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研学工作坊可将湾区十几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单位纳入辐射范围,实现党建工作、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融合发展。党建研学工作坊一方面创建了“党建+研学”的工作模式,打通了党建工作与学术科研的资源,通过参与研学活动,提升了广大同学热爱专业、潜心科研、善于合作的科研品质,也增强了所在师生党员的公共精神、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通过研学形式,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构筑起了稳定的双向交流促进机制,使师生党员在跨学科的交流活动中,更深刻认识我国的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取得阶段性成效,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另一方面,链接、整合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优质资源,促进了高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了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实现了高校间的友好交流和科研合作。

2.创新沟通宣传渠道,短视频平台助力“党建+研学”育人成效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当前网络“泛娱乐化”思潮严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较低、传统课程教学难以适应媒介融合态势等问题[11]。为积极推动“党建+研学”融入人才日常培育中、扩大党建研学活动影响力,可将新媒体运用其中,如开展以“短视频助力党建研学,构建长效育人机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思政主题短视频调研大赛、“党史故事我来讲”短视频征集活动、讲党史故事的红色短视频接力活动、七一建党节献礼短视频制作等多个短视频系列活动,通过红色研学并拍摄制作短视频,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来时路,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安宁环境和幸福生活,成为红色故事与伟大精神的传播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内容创作者可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党建理论知识学习有声有色,不断扩大影响,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团结奋进。

3.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评价,致力构建“党建+研学”长效育人机制

“党建+研学”系列活动可做到教学科研与党建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双向促进反馈,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合拍、发展同步,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组织力,以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同时,为实现“党建+研学”长效育人机制,有必要建立有效评价指标体系。如基于CIPP模型,围绕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个评价要素,就“党建+研学”系列活动的成效进行测量并及时给予反馈和修正。“党建+研学”背景评价的指标具体包含社会环境支持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输入评价指标包含对活动的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和基地保障,其中,队伍保障主要是对活动负责人的考量,经费保障则主要来自学院和学校对于“党建+研学”活动的支持,基地保障即开展活动的组织数量与规模。过程评价是动态的,主要测量单项“党建+研学”活动的具体活动数量和质量。活动成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以评促建,构建“党建+研学”长效育人机制。

(三)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政校企合作,不断拓展实习实践基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开拓新路径

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政校企合作。一是各支部可结合学科和专业实际主办多个主题党日活动,如围绕疫情防控、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环保问题、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治理等主题,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强化专业实践和基层锻炼能力,发挥好模范引领作用,注重人才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区域协同育人,加强政校企合作。二是推动多方资源共同打造教育和人才培养高地,创建实习实践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实现优秀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街道办事处、卫生监督所等地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并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环保志愿活动,以实习实践基地为基础打造协同育人平台,结合专业孵化大学生“挑战杯”队伍,大幅度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和研学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科研导师制、书记茶座和午餐沙龙、师生读书会等“党建+研学”方式,深化师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搭建师生直接沟通交流的桥梁,坦诚相见增进感情,培育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碰撞思想火花,助力成长成才,创新“党建+研学”方式,具体可开设科研导师制、书记茶座、午餐沙龙、师生读书会等,不断拓宽人才培养路径。科研导师制这一重要科研制度,通过师生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方式,成立导师制小组,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活动。它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导学”关系,推进课程思政,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加强研究生对本科生的指导与帮助。书记茶座、午餐沙龙及师生读书会能搭建起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在传统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轻松温馨氛围中围绕时事热点、专业知识、疑难困惑、未来发展等展开讨论,可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强化理想信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研学兴趣。系列“党建+研学”活动既要求大学生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做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又能坚定专业选择和文化自信,成就更优秀的自己,建功立业新时代,从而达到党建研学相结合,找短板强能力,实现学科资源整合,致力于综合素养和人才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党建+研学”融合发展,借助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将理论学习与研究融入日常学习和业务工作之中,在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上易取得成效,实现教学互长,推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猜你喜欢

研学师生大学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研学之旅
大学生之歌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