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的经济性状分析

2022-06-09张雨陈爱华吴杨平许艳顺曹奕陈素华张志东

水产养殖 2022年5期
关键词:游离性状氨基酸

张雨 ,陈爱华 *,吴杨平 ,许艳顺 ,曹奕 ,陈素华 ,张志东

(1.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7;2.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文蛤(Meretrix meretrix)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养殖热度不断升高。但由于围填海工程建设和沿海工业的发展,滩涂生境渐遭破坏,天然附苗场逐渐消失,“海上无苗”现象日益严重。文蛤具有独特的滤食机制,不仅可以调控池塘养殖水环境,降低养殖风险,还可以作为产品获得经济价值,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池塘多元化养殖选择搭配的“黄金”物种。我国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文蛤的全人工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目前文蛤养殖企业主要采用人工苗种进行养殖生产,随着文蛤野生种未经改良、商品品相不佳、生长速度缓慢等问题日益显现,通过人工选育对文蛤进行遗传性状改良,培育出生长快和品相好的新品种(系),将是文蛤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选择育种是通过不断地对群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反复高强度筛选淘汰,以达到提高和稳定其主要经济性状的目的。由于其操作方法简单,且实现了品种的不断改良,被广泛应用于贝类育种中。我国已成功选育出长牡蛎“海大3 号”(GS-01-007-2018)、方斑东风螺“海泰 1 号”(GS-01-008-2018)、文蛤“万里2 号”(GS-01-012-2017)和缢蛏“申浙 1 号”(GS-01-013-2017)等贝类新品种。目前关于文蛤新品种(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功能基因挖掘与家系早期生长比较等方面,对文蛤优良品种选育进展及连续世代生化成分比较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现以“壳色+生长”为目标性状,采用连续多代选择育种方法,同池养殖文蛤,比较其体形性状、体成分和氨基酸成分等生化指标,为发掘文蛤新品种(系)优良性状、认定推广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贝类团队,于2007 年开始红壳色文蛤的选育,以“壳色+生长”为目标性状,不断的筛选繁育,至2018 年已选育出子五代(F)。2018 年以江苏文蛤未选育群体、红壳色文蛤原代群体以及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子1 代、子2 代、子3代、子4 代作为亲本,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催产,开展不同群体的同期繁育,获得未选育的对照群体F、选育群体(F、F、F、F、F,于 2019 年 4 月,将 6 个群体的苗种同池进行养殖试验[图 1(a)(b)],每 667 m放养50 万粒。2019 年12 月,对同池养殖的6 个群体随机取样30 粒,转移至实验室内水族箱,用砂滤的海水暂养1~2 d,排空其消化道内容物,用于后续体形性状、体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检测。

图1 文蛤6 个群体养殖池塘

1.2 指标测定

参照文献[12]的方法,将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质量,根据烘干前后质量的变化计算出水分的含量。采用《食品中灰分的测定方法》(GB/T 5009.4—1985)中马弗炉550 ℃灼烧法测定灰分含量;采用《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GB/T 5009.6—1985)中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采用《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GB/T 5009.5—1985)中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糖原含量。

称取待测样品,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三氯乙酸,用均质机均质并定容至25 mL,超声提取20 min后静置2 h,用双层滤纸过滤,吸取1 mL 过滤液,离心 10 min(4 ℃,10 000 r/min),吸取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采用广陆电子数显游标卡尺(精度±0.01 mm)测量壳长、壳高和壳宽;采用电子天平(精度±0.01 g)称量其粒质量;打开贝壳,取软体部,以吸水纸吸干表面游离水分,采用电子天平(精度±0.01 g)称湿质量;将贝壳及软体部置于80 ℃的恒温干燥箱中烘干12 h 以上至恒质量,称软体部干质量。出肉率和肥满度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7.0 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群体文蛤体形性状

不同群体壳色文蛤体形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 可见,F—F的壳长、壳宽、壳高、粒质量均显著>F(P<0.05),且显示出逐代增高的趋势,其中F的粒质量(25.92±5.31)g 相较于 F的粒质量(17.58±3.74)g,增长了47.44%,说明经过选育,大大提高了选育系的生长速度。在出肉率、肥满度方面,F—F均显著>F(P<0.05),其中,F的出肉率比F提高了10.14%,F的肥满度比F提高了12.82%,说明经过选育之后,选育群体相较于未选育群体具有比较明显的性状特征。

表1 不同群体壳色文蛤体形分析①

2.2 不同群体文蛤体成分

不同群体文蛤体成分分析见表2。由表2 可见,F—F和F之间水分、灰分含量虽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F—F的粗脂肪含量与F之间存在差异,且F显著小于F—F(P<0.05),表明文蛤经过选育后,粗脂肪含量有了提高;相较于 F,F—F、F粗蛋白含量并未有显著提高(P>0.05);随着系代的累积,F的糖原含量显著高于F—F(P<0.05),表明F在食用营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表2 不同群体文蛤体成分分析①

2.3 不同群体文蛤游离氨基酸含量

不同群体文蛤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干基计)见表3。由表3 可见,不同群体文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各不相同,且与系代并无相关性。单独从谷氨酸含量、鲜味氨基酸总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来看,F—F显著高于F(P<0.05)。其中,F的每100 g 谷氨酸含量为(822.22±19.92)mg,相较于 F的每 100 g 谷氨酸含量(709.03±0.48)mg,提高了 15.96%;F鲜味每100 g 氨基酸总含量为(3 892.64±90.01)mg,相较于 F的每 100 g 氨基酸总含量(3 414.16±3.16)mg,提高了14.01%;F每 100 g 游离氨基酸总量为(5 109.89±110.47)mg,相较于 F的每 100 g 游离氨基酸总量(4 750.45±11.73)mg,提高了 7.57%。

表3 不同群体文蛤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干基计)①

续表

3 讨论

3.1 不同群体文蛤生长性状及表型的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F—F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F,其体形性状(壳长、壳高、壳宽、粒质量)与 F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壳色和生长性状不断的定向选择,使红壳色和生长的相关基因得到纯化,其后代可获得高纯度壳色和较快的生长速度。郭红军等对引进后的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原种及其选育后代的形态和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3 代的良种选育后,池蝶蚌的生长状态良好,壳的厚度值大,适合育珠。邓岳文等以广西北海涠洲岛收集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野生子一代为基础群体,以壳宽和壳长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5 代选育,获得了马氏珠母贝“海选1 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马氏珠母贝选育指标相比,2 龄壳宽和壳长分别提高21.2%和20.8%,育珠期间母贝的留核率、珠层厚度和珍珠产量分别提高22.3%,22.2%和24.7%,与该试验结果相似。

该试验中,在文蛤“壳色+壳长”的定向选育过程中,选育群体F—F的出肉率和肥满度比F的要高,其中F的出肉率比F提高了10.14%;F5 的肥满度比F提高了12.82%。说明经过选育之后,F—F的性状相指标较F有明显的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在对壳长和粒质量等性状的连续选择中,间接地对肥满度这一性状进行了选育积累。

3.2 选育群体红壳色文蛤营养成分特质

试验分析了蛋白质、脂肪含量以及糖原等指标,比较了F—F不同群体文蛤主要呈味物质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F—F的脂肪含量相较于F得到显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F—F较F生长优势显著,脂肪累积量相对更大。F糖原含量显著高于F,表明红壳色文蛤F—F在食用品质特性中存在优势。虽然F—F的蛋白质含量与F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氨基酸组成方面差异较大。游离氨基酸 Ala、His、Gly、Glu、Arg,以及鲜味氨基酸总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F—F均显著高于F,且呈现出随着选育代次的增加,呈味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选育出来的红壳色文蛤新品系具有富含呈鲜物的特性。郑怀平等以“色泽金黄+生长”为选育目标,经过连续3 代的选育,选育出的华贵栉孔扇贝“南澳1 号”新品种,具有富含类胡萝卜素以及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特点,与该研究结果类似。

猜你喜欢

游离性状氨基酸
珠海长肋日月贝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饲料氨基酸释放动态对猪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科学解读食物中的蛋白质如何分“优劣”
陶珊珊作品
补氨基酸不如吃鸡蛋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
你是如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