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委书记的榜样

2022-06-09徐云华东方

湘潮 2022年5期
关键词:兰考焦裕禄县委书记

徐云华 东方

我一直认为,焦裕禄同志為县委书记树立了榜样。

2014年1月起,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中开展,根据中央统一安排,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各选择一个县作为联系点,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河南省兰考县作为自己的联系点。3月18日上午,总书记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开门见山说:“我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一直认为,焦裕禄同志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榜样。我多次去过兰考县,去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又去了两次。每每踏上兰考的土地,我的心情都很激动。焦裕禄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不畏艰难勇向前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焦裕禄入学读书,1932年,因家境贫困,焦裕禄被迫退学。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汉奸对劳动人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焦裕禄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此后,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军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天,焦裕禄逃离矿区回到家乡后,又因灾害外出逃荒,在江苏省宿豫县给一家地主打了两年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回到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还没有解放,但是,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并参加了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焦裕禄离开家乡,随军南下。

1949年春,焦裕禄被任命为河南省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负责剿匪反霸工作。尉氏县大营区是个有名的土匪窝,曾先后有几任领导干部被杀害。为彻底消灭当地的土匪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焦裕禄采取教育多数、孤立少数、分化敌人的策略,一举将恶贯满盈的土匪黄老三擒获并判处死刑。消息传来,当地百姓编了一首民谣传唱:“杀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睡上了安稳觉,吃上了心静饭。”1950年,焦裕禄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往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曾担任过此厂车间主任。后工厂党委派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认真向工厂老师傅学习。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回忆:“他文化不高,从来没见过机器,别人给他介绍情况,他啥也听不懂。图纸摆在面前,看花了眼也不明白。当时有人就说:‘看,拉牛尾巴的人也来学工业!’可他不听这些,还是迎着困难干。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的时候,他担任车间主任。他慢慢学会了看图纸,什么活也能干一些了。工人同志都喜欢他,说:‘老焦真行,钻劲儿大,是咱们的好主任!’”1956年底,焦裕禄学成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带领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工作。1958年春,设备安装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厂党委却已经下达了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当时,设备不全,人员不齐,缺乏经验。为了突破难关,焦裕禄日夜不离车间,始终和工人劳动在一起,打水、送饭、递工具、喊吊车,累的时候就把大衣铺在一条长板凳上合一下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新型两米五双筒卷扬机顺利下线。1958年底,因为生产成绩显著,一金工车间被评为全厂的红旗车间。

科学施策治“三害”

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风沙、内涝、盐碱等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焦裕禄到兰考工作的那年,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形势十分严峻。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提到,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让他在思想上要有经受考验的准备。焦裕禄表态说,不改变兰考的面貌,决不离开这里。

从到兰考的第二天起,焦裕禄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大队。为全面了解灾情和风沙、内涝、盐碱形成的原因,起风沙时,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通过勤走勤看,全县的风口、沙丘、河渠一个一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兰考县委经过讨论,成立除“三害”办公室,开展“治沙、治水、治碱”斗争。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写下了自己的心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初到兰考,焦裕禄发现一些党员干部做事缺乏担当,一些群众在面对具体工作时当“看客”。一次,兰考大雨,面对横流的洪水,有村干部唉声叹气、无计可施,焦裕禄说:“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群众都眼巴巴看着县委,干部如果不能挺直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这叫‘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说罢,他便继续带领干部群众抢险救灾。

在农民的草房、牛棚,焦裕禄总结出治理风沙的办法:“贴膏药”“扎针”。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焦裕禄了解到,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他对泡桐特别重视,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既能挡风又能压沙。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可以陆续移栽,不用多投资。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针对种树被毁坏,不好管理,老百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兰考县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确定林权,订立护林公约,设立奖罚制度,定期检查,各公社、各大队设护林主任、护林员,并大建育苗场。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全兰考总动员,人人种树,泡桐栽植蔚然成风。当年,焦裕禄在兰考县朱庄村附近亲手栽植的泡桐树苗,在乡亲们的守护下,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传来传去,“这棵焦裕禄种的树”在当地人的口头就简化成了“焦桐”。

通过兰考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战,兰考总结出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除“三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做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灌、滞、涝、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他开创的水利工程,经后来引黄淤灌,最终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严于律己清如水

焦裕禄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焦裕禄总是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焦裕禄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具体内容是:1.不准用国家和集体的粮食大吃大喝,请客送礼;2.不准参加封建迷信活动;3.不准赌博;4.不准挥霍浪费粮食,用粮食做酒做糖;5.不准用集体粮款或向社员摊派粮款演戏、演电影,谁看戏谁拿钱,谁吃饭谁拿钱,一律不准向社会摊派;6.业余剧团只能在本乡、本队演出,不准借春节演出为名,大买服装、道具,铺张浪费;7.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勤俭过年,一律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拿国家物资到生产队换取农、副产品,不准用公款组织晚会,不准送戏票,礼堂十排以前的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干部,要按先后顺序卖票,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要特殊照顾;8.不准利用职权到生产队或其他部门索取物资;9.积极搞好集体的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不准弃农经商,不准投机倒把;10.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做寿吃喜,大放鞭炮,挥霍浪费。这个“十不准”的每一条,都是在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

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当时有人劝焦裕禄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修了修,照样使用。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

焦裕禄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儿子焦国庆没钱买票到戏院看戏,检票员知道他是县委书记的儿子后,放他进去白看了一场戏。焦裕禄知道后大为生气,狠狠训了儿子一顿,还把一家人都叫到跟前,告诉他们要引以为戒。第二天,焦裕禄命令儿子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本可以到县委办公室去当打字员,但焦裕禄却以县里定下干部子女不能去好单位的规矩为由,坚决不同意。他说:“我的女儿刚出校门就进机关,别人的孩子也行吗?”他建议女儿到县酱菜厂工作,女儿不同意,甚至哭过闹过。但焦裕禄只认一个死理:“别人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在他的要求下,女儿“屈服”了。他亲自送女儿报到,不是为了让领导照顾女儿,而是为了叮嘱厂领导:“不能因为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就给她安排轻便活,要和其他进厂的工人一样对待。”

精神永存树榜样

1956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工作期间,患上了肝病。由于繁重的工作和长期营养不良,1964年起,他的肝病越发严重。

焦裕禄为了坚持工作,总是用毅力克服疼痛。当地干部群众看到,无论开会、作报告还是听汇报,他总是把右脚踩在椅子上,高抬右腿顶住肝部。有时实在受不了,他就采取自己的“压迫止疼法”,随手拿起一个硬东西顶在肝部,时间一长,他坐的藤椅右侧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县委的同志们劝他治疗,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1964年3月,焦裕禄不得不服从组织安排转到开封医院治疗,后又转到郑州医院治疗。经过多次治疗会诊,焦裕禄被确诊肝癌。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曾去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麥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焦裕禄嘱咐妻子:“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他对来看望的同志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逝,年仅42岁。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的崇高精神是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196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2月7日上午10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了长达70分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为“焦裕禄精神”。多年后,习近平同志回忆起当年在学校学习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时的情景,曾动情地说:“记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1990年7月16日,《福州晚报》上刊登了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1990年7月15日“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而填写的词,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河南视察,专程到兰考参观了焦裕禄事迹展,看了焦裕禄同志当年栽下的泡桐树。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总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猜你喜欢

兰考焦裕禄县委书记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又访兰考
焦裕禄
《走进兰考》:小人物故事展现大时代变革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走脱贫之路是兰考对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践行
兰考交卷
让“优秀县委书记”有位更有为
学习焦裕禄 争做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