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为师 笔墨传情

2022-06-09吴霆

收藏与投资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然笔墨

摘要:写生是所有绘画都要经历的过程,在写生过程中必然要写于自然,生于自然。在中国绘画的写生过程中,多是以笔墨造型为主,打破了绘画的固定模式,将自然与绘画者内心的思想与审美相融合,创造出新物象、新内容。只有在绘画创作中不断推敲、打磨新的绘画语言,不断地发现自然的新事物,对自然认知才会有新变化,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笔墨风格。本文主要以何加林先生写生作品为例,去探究何加林先生山水画的学习历程和笔墨语言及其在写生过程中对笔墨与自然的融合。

关键词:何加林;笔墨;自然

一、“师法自然”的思想

早在东晋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序》就提出了“应目心会”“以形写神”等著名观点,是指画家“应山水之形于目,会山水之道于心”,重视画家对自然的观察、记忆,将心中的山水描绘出来。唐代张璪也提出了“师造化”的思想,主要艺术家应该师法自然。发展到五代时期,山水画家们在描绘自然山川景色之时,更加注重“师造化”的理念。从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及的“六要”和“图真”的绘画理念,可以知道这是对“师造化”美学的进一步探索。他的创作都是以真实的自然为基础,主张依北方自然的地势所画,有效把握住山水的神气和气韵,才能达到“似”的境界。这些观点的提出,归根到底还是要求画家切身体会山川的神韵,与画家本身的精神相联系,才可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画风格。同样,南方代表的“董巨”也是如此,其山水画多是受到南方自然的影响,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与观察并归纳总结江南风景特色,使得山水画和审美理想融合统一,形成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才能形成具有南方诗情画意的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正是因为中国画重视绘画过程中的写生环节,一幅幅经典佳作才得以不断地创作出来,供人们学习和借鉴。从何加林的作品中同样能看出他对自然风景的观察,其通过艺术构思将自然风景转化为手中笔墨,呈现在画纸上。

二、何加林绘画的不同阶段

何加林把自己的作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创作阶段,第二阶段是户外写生阶段。

(一)早期创作阶段

早期创作阶段描绘的是何加林记忆中的陕西风光,这一时期的绘画主题以表现黄土和高原为主。绘画过程中运用的是一种符号式语言,表现了北方特有的层层叠叠的土坡形态。《秋气嶙峋》(图1)、《华岳山魂》(图2)、《山重谷幽》等都是描绘北方山川雄伟之气象的作品。

以《秋气嶙峋》为例,《秋气嶙峋》作于1993年,是何加林早期的绘画作品。画面中山体众多,大篇幅都是石头,山石奇形怪状,山头上的树在秋风中傲然挺立,树根连着山脉,给人以万木萧瑟、空寂之感。从山石的皴法运用来看,这幅作品多用折带皴的笔墨技法来表现北方山石的奇峭之势,而山脉上的笔墨则多以荷叶皴、解锁皴勾勒。同一时期的作品《华岳山魂》表现的是西岳华山的风光,他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披麻皴和刮铁皴来表现山势巍峨陡峭、山脉连绵不绝,凸显出华山绝壁的陡峭。在用墨上主要以积墨为主,将山体层层叠叠地渲染,表现出华山山石的厚重感。山体和云雾相接的地方形成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何加林在求学的过程中,大量临摹古画,研习了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名人著作,吸收了各家山水画的技法,对每一幅经典的传世作品都进行了深入学习。因而何加林传统笔墨的基础十分扎实,其绘画沿袭了传统风格,这为他后期写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笔墨是中国画创作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是以笔墨形式表现出来的。运用笔墨传递画家的心境,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而是要面对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通过观察、写生和反复尝试、思考,通过笔墨精心勾勒,将写生过程中对景的所感所悟呈现在画面之中,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笔墨的变化,使画面更加灵动有趣。

(二)户外写生阶段

第二阶段为户外写生阶段,写生对象多为何加林生活的杭州、蘇州一带的江南风景。随着绘画的题材和观察自然角度的转变,他放弃了之前固定式、符号化的笔墨技法,开始改变自然山水的观察角度,将传统笔墨融入真山真水之中,把笔墨和自然融合,使得画面更加灵动婉转,增添了许多的“人间烟火”气息。这一时期,他的绘画以江南风光为主,例如《塔影亭》《渔庄闲云》(图4)《云林居隐》就是对江南风光的描绘。

何加林在2004年杭州的写生创作《又见雷峰塔》(图3)描绘的主要是杭州修葺中的雷峰塔和波光粼粼的湖面以及湖中屹立的三潭印月,两艘小船向湖中心游去,搭配湖边绿柳成荫的堤岸,好一幅江南风光。画面的主体是下半部分修葺中的雷峰塔以及树木丛林,运用了夹叶的画法,将树叶一笔笔勾画出来。画面最有趣的地方是,雷峰塔四周围起的防护网和在护网里面热火朝天工作的修葺工人,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塔峰上的大片云朵运用皴勾湿染的手法,将云朵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融合。运用特殊的水墨符号表现湖面,湖水与云朵相呼应,形成流动之势。这幅画将生活所见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观之犹如身临其境。从绘画技法来看,画面下半部笔墨更为浓重,上半部分笔墨相对于下半部分清淡许多。何加林对于画面浓淡的把控十分得当。从笔墨干湿的角度上看,在这幅画中,并不是一味使用干皴与湿染,而是交替进行,这样才得以将其意境表现出来。

何加林这幅画是在2004年创作的,这时他的绘画风格已经完全进入了第二阶段。他将自然的景色与传统水墨相融合,不再拘泥于画面所用的皴法笔墨学于谁,而是将画面的情景和写生时的心境相结合,选择最符合当时景与情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灵动而富有笔墨韵味,将其对“师造化”之意的体会表达得十分通透。

其画面风格的转变,不单体现在《又见雷峰塔》一图,也体现在其他系列作品中,如2004年所作的《渔庄闲云》。《渔庄闲云》描绘的是江南水汽氤氲之境,三三两两的亭台楼阁和曲径通幽的长廊,湖中漂荡着一只小小的渔船,十分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之感。笔墨上,水波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虽大但并不单调死板,而是与云雾相结合,意境丰富。何家林运用湿润的笔法描绘出了江南水汽氤氲之感。画面中,丛林大多以湿墨皴染,植被多为江南植被,与所处环境相吻合,画面整体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之美与笔墨的融合。

我们从何加林的写生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所表达的情感都不同。何加林第一阶段的绘画作品《秋气嶙峋》《华岳山魂》,绘画对象都是以记忆中的北方山水为主,更注重笔墨技法上的运用,例如山石的皴法、树木的勾勒,作品多给人冷峭、孤寂之感。到了第二阶段,何加林走进了自然,通过他对江南之景的描绘可以发现,画中景色变得更加真切、具体和生动,不再只是对景写生、对自然照搬全抄,而是师从自然,更加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将独特的笔墨风格与自然景色相融合,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真切感悟融入笔端,将山水创作寄情于景。通过对两个时期作品的比较,可以得知,何加林的山水画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自然,他将早期笔墨训练的积累转变为自己的笔墨语言,试图从自然中打开心胸,让自然之美赋予他创作的新生命。

三、结语

何加林的山水表现技法多变,不断突破自我,寻求与自然的融合。他的绘画成长过程,逐渐从画记忆中的山水转变为对自然的写生。对于我们来说,以自然为师在绘画过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基础扎实,从基础上打破常规,才可以更好地运用笔墨表达情感,并赋予作品人间烟火之意。

作者简介

吴霆,1999年生,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猜你喜欢

自然笔墨
笔墨道中人——振忠漫议
笔墨丹青绘晚霞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