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树新枝:名校生长的一种样态

2022-06-09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环境建设学校发展教师发展

杨九俊

摘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注重培根铸魂,传承史可法精神,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时代先进文化的融通,开展“新儿童教育”。基于“雅、洁、韧、先、和”建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坚持和发扬学校“三不四了”的优秀教学传统。加强环境建设,把校园建设成师生的精神栖息之所。在个体、团队、学校共同生长的价值引领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校发展;培根铸魂;课程改革;环境建设;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B-0013-03

扬州市梅岭小学是史可法后裔史鉴先生于1947年创立的。“十一五”期间,为推进区域教学优质均衡发展,在扬州市“名校西进”工程中,梅岭小学西区校建成。短短十余年时间,梅岭小学西区校实践了“品牌重塑、资源输出、集团办学”这一教育历程,开创了学校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优质发展的新局面。现在,梅岭小学西区校不仅早已是独立的办学实体,而且成为拥有一校三园的集团校,在区域教育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可谓老树新枝,插地成株。

一、基于文化自觉的培根铸魂

梅岭小学西区校的文化基因是史可法精神,古人云:“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今人贺敬之有联:“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梅岭小学西区校天然拥有史可法精神的血统,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主流的价值观念、典雅的精神气质、深厚的品牌影响等诸多优良因子,形成学校“文化自觉”的发展样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梅岭小学西区校把学子灵魂的铸就理解为三个方面并加以着力:坚定政治信仰的基础,铺设民族文化的底色,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的融会贯通上做文章、花功夫,形成德性培育的校本创造。

梅岭小学西区校德性培育最突出的就是“新儿童教育”:目标新,着眼培养德育统率完整发展、富有潜力持续发展的新儿童;思路新,着力发现儿童、理解儿童、激活儿童,坚持童年精神,培育主体人格;措施新,发表“新儿童教育”宣言,建構“新儿童教育”实践体系,特别是开发儿童哲学课程,创办“新儿童教育峰会”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儿童的精神特质也因此更完整、更鲜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儿童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梅岭小学西区校能抓住“儿童发展”这一教育的本真命题,努力用儿童的方式去教育儿童、打开儿童,让儿童成为森林中的树木,于群体规范中自由茁壮地生长,于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中会笑、会哭、会玩、会闹、会苦、会累……,这何尝不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教育农耕精神和恬淡情怀呢?

二、融于学校传统的课程改革

梅岭小学西区校以梅花为学校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图腾。“梅花岭畔,共仰千秋。”一方面,梅花是学校文化与史可法精神的契合点,学校引导师生传承史可法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寻根溯源,反复论证,最终将学校价值旨归、师生行为文化的应有之义明确为“幸福”,由此提炼出与之相融的文化构想——梅开五福,以“雅(身体健美、心灵静美)、洁(品德高尚、行事明快)、韧(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先(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和(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五福精神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力求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公约与标识。“雅、洁、韧、先、和”这五个字表达了学校对培养目标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校本化要求,并与此相对应形成下位的、培养目标观照下的“形象气质、道德品性、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五大校本课程核心目标,具体表述为:雅,指向健康艺术;洁,指向人文精神;韧,指向情绪智慧;先,指向科学素养;和,指向社会交往。可以说,这在“全人”意义上实现了课程结构化的建构,且多有校本化的创造。在课程实施时,通过共同基础、多样选择、特长培养等多条路径,满足学生多元化课程选择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培养的需要。

在教学方面,学校有“三不四了(liǎo)”的优秀传统。“三不四了”是20世纪80年代梅岭小学翟裕康老师进行的“轻负高质”教学探索。“三不”是指不上“黑课”①,不拖堂,不布置家庭作业;“四了”是指课堂教学中坚持该讲的要“讲了”,该练的要“练了”,该评的“评了”,该收的作业“收了”。梅岭小学西区校创办至今一直坚持这条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同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赋予“三不四了”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样态:“三不”逐步从单一的教学管理规范演绎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上课表以外的课,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挤占学生休息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减负要求、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表述。对素质教育的校本理解与学科坚守,俨然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文化旗帜。“四了”从单纯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型演绎为聚焦课程改革内涵的校本教学观和教育观,体现有效教学的实践与追求,通过教学程序、课堂结构、作业管理、评价方式改革,达成“轻负高质”价值目标。“三不四了”在不断的守正创新中呈现出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进程相匹配的时代风貌和变革精神,不仅保持了轻负、高效的特点,而且富含新儿童的精神意蕴。

三、指向精神栖息的环境建设

梅岭小学西区校的文化标识,当然首先是史可法。学校建有史公园、偶拾园、冀望苑,春风初度,梅花盛开,史可法精神自然弥漫在校园里和师生心灵间。梅岭小学西区校还建有“三廊四馆”。“三廊”即大事长廊、教师长廊、学子长廊,“四馆”即艺术体验馆、传统文化体验馆、创意工作馆、哲思馆。“三廊”记录学校发展中的重大改革、重要人物和重大活动,并将“梅开五福”的文化精神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贯穿于校园廊道之中,使梅岭小学西区校的儿童在俯仰之间就能得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四馆”则着重让学生参与其中,快乐体验,引导儿童思维驰骋、心灵放飞。学校“梅”的意象和意蕴,有机融入学校建筑物和学校空间,并通过特有的方式生动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梅岭小学西区校的学校空间建设在色彩、精神、生命、自然多个维度,形成了基于自身文化特色的专属物态呈现。会议、研修、互动、倾诉、体验、视听,各个空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教师、儿童、家长和家庭关于教育的每一处存疑需要互通时,都可以进入相应的场景,借力教育环境资源实现教育的优化。它们既是一种物态呈现,又是一处课程场域,更是可以让儿童想到来、学起来、躺下来、乐起来的精神栖息之所。

四、诉诸共同生长的教师发展

说梅岭小学西区校为“老树”,是因为有一个传承梅岭文化、秉持梅岭办学精神的教师团队,他们在关键的发展节点总能向内求索,向外拓展,革故鼎新,拔节生长,成为梅岭小学西区校发展的精神支撑,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梅岭小学西区校新枝不断茁壮成长,学校在近几年不断壮大,创办了杨柳青、金辉两所分校,大量新教师涌入校园,他们充满活力,亟待拔节。

毋庸置疑,梅岭小学西区校的工作节奏是快的、品质要求是高的,这些对教师的胜任力、执行力和发展力都是挑战;同时,梅岭小学西区校也是个有着浓厚群体愿景和家园意识,容易让人生发感动的地方,每一位教职工都在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默默耕耘。近年来,梅岭小学西区校在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论证工作,在实施新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在组建校级名师工作室,在打造高端的校本师资培训平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营造氛围让教师发展有方向、展示有机会、研究出成效。通过催一催、逼一逼、拔一拔,使年轻教师能够尽快步入自主发展、加快发展的轨道。在梅岭小学西区校,学校发展和个体发展休戚与共、密不可分,在个体、团队、学校共同生长的价值引领下,一大批年轻教师在不同的层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涉及课堂、课程、教育科研、班级管理等各个领域,梅岭小学西区校的年轻教师在生长、在发展、在成熟。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岭小学西区校这个在老树上生长起来的新枝,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对儿童和教育的新认知,在更高的视野上,不断发声,不断攀升新高度。

收稿日期:2022-01-12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①“黑课”,指不在课表中的课。ACDE1028-4A24-4A8A-A57E-0E8C924F09CF

猜你喜欢

环境建设学校发展教师发展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