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2022-06-08贺澳门徐莎莎何彦桥陈晓卫陈小飞

现代园艺 2022年10期
关键词:百菌叶斑病毒力

贺澳门,徐莎莎,何彦桥,陈晓卫,陈小飞

(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塔里木大学南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兵团重点实验室,新疆阿拉 843300)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种。供试菌株(YALAR-1)分离于新疆阿拉尔市榆叶梅叶斑病病害样品,保存于塔里木大学农业部阿拉尔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试验站。

1.1.2 供试杀菌剂。毒力测定供试药剂及溶剂:97%氟啶胺原药(WP),南京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9%百菌清原药(WP),合肥艾美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99%甲基硫菌灵(WP),合肥艾美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99%戊唑醇原药(WP),合肥艾美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99%多菌灵原药(WP),合肥艾美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98.5%利福平原药(WP),湖北九洲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9%硫酸新霉素(WP),湖北博蓝化工有限公司;99%氯霉素(WP),陕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6%乙酸,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天津市鑫铂特化工有限公司。

田间药效试验供试药剂:500g/L 氟啶胺(SC),陕西华戎凯威生物有限公司;430g/L 戊唑醇(SC),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75%甲基硫菌灵(WP),陕西亿农高科药业有限公司;500g/L 百菌清(WP);50%多菌灵(WP),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1.2.1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4]测定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在预试验基础上,选取5个浓度梯度。在无菌操作环境下,接种直径为0.5cm 的菌饼置于含药平板上,每个浓度重复3 次,另设不加药剂的培养基为空白对照。于28℃全光照中培养7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药剂抑制率并得出EC50 值。

1.2.2 含药培养基的配置。将8 种药剂原药溶于相应溶剂(甲醇、乙醇、乙酸)制成母液(母液浓度为1g/L),用枪头吸取一定体积的母液加入冷却至50℃左右的PDA培养基中使母液浓度稀释,稀释后PDA 培养基定容成50mL,摇晃使其充分溶解,最终配制成5 个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基。空白组中加入相应等量的溶剂作为对照[5],对照也定容至50mL。最终含药平板的浓度梯度为氟啶胺(1、2、4、6、8mg/L);甲基硫菌灵(5、10、25、35、50mg/L)、百菌清(5、10、25、35、50mg/L);多菌灵(2、5、10、20、40mg/L);利福平(200、250、300、350、400mg/L);硫酸新霉素(25、50、100、200、400mg/L)、氯霉素(25、50、100、200、400mg/L);戊唑醇(1、2、5、10、20mg/L)。

1.2.3 大田试验。药效试验选择在阿拉尔市榆叶梅绿化带(80°30′E、40°22′N)进行,于榆叶梅叶斑病始发期(2021 年5 月29 日)开始开展药效试验。

选取EC50 值小于100mg/L 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先进行预试验确定药剂稀释区间,将药剂设置为3 个梯度,每个浓度重复3 次,1 组浓度设为1 小区,另设置1 个施用清水的对照。每隔1 周施用1 次药剂,施用药剂时天气晴朗、无沙尘等其他不良气候影响,施药3 次。第3 次施药14d 达到发病盛期后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为各小区每株树选取5 个方位的枝条,调查总叶片数及病叶数,发病叶数与总叶数之比为病害率,由于榆叶梅叶斑病未有病情指数等级,故大田试验防效采用病害率之比进行计算进而得出防效,试验药剂浓度梯度及试验有效含量见表1。

表1 5 种药剂稀释倍数及推荐稀释倍数

1.3 数据处理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ⅠBM SPSS Statistics19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算EC50 值及相关参数,大田试验选用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相关计算公式:

抑菌率(%)=(对照菌落纯生长量-处理菌落纯生长量)/对照菌落纯生长量×100[5]

纯生长量=菌落平均直径-菌饼直径

病害率(%)=病叶数/总叶片数×100

防效(%)=(对照病害率-处理病叶率)/对照病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杀菌剂对榆叶梅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2.1.1 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作用。28℃全光照培养7d 后,氟啶胺、戊唑醇、多菌灵的处理对榆叶梅叶斑病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效果,其表现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的生长速度减弱;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利福平抑制效果次之;而硫酸新霉素、氯霉素对菌丝的抑制效果不明显(见图1)。

图1 对菌丝抑制效果较好药剂(a:氟啶胺;b:多菌灵;c:Tebuconazole)

2.1.2 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毒力。由表2 可知,氟啶胺、戊唑醇对叶斑病病菌EC50 值最小,毒力最高,分别为0.717mg/L、2.060mg/L;其次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EC50 值分别为9.992mg/L、18.571mg/L、79.357mg/L。而抗生素对病原菌毒力非常小,利福平、硫酸新霉素、氯霉素 EC50 值分别为 318.450mg/L、3301.010mg/L、3847.840mg/L。

表2 8 种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病菌的毒力作用

2.2 田间药效试验

2021 年5 月29 日进行第1 次喷雾,后2 次试验时间分别是6 月5 日、6 月12 日,6 月26 日进行病害数据调查。第1 次施药时病害发病率在3%左右,第3 次施药后已出现明显发病症状,调查时发病率较高。由表3可知,500g/L 氟啶胺悬浮剂稀释2000 倍防效较好,为81.75%,其次为430/L 戊唑醇悬浮剂稀释5000 倍液,防效达到75.25%。多菌灵、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对榆叶梅叶斑病均具有一定的效果,3 种药剂防效在35%~65%。

表3 5 种药剂有效含量及各浓度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3.1 结论

供试8 种药剂中氟啶胺、戊唑醇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病菌抑制效果最好,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药剂对病菌抑制效果次之,而利福平、硫酸新霉素、氯霉素对病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0g/L 氟啶胺悬浮剂、430g/L 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最佳,分别为81.75%和75.25%。50%多菌灵粉剂、75%甲基硫菌灵粉剂、500g/L 百菌清粉剂防治效果次之,防效为35%~65%。

3.2 讨论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 种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8 种药剂中的5 种杀菌剂均对病原菌显示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氟啶胺、戊唑醇毒力最高,其次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为了结合生物防治开展病害防控,本研究试图从3 种常用抗生素(利福平、硫酸新霉素、氯霉素)中筛选出能有效抑制病菌的药剂,但是毒力测定表明,这3 种抗生素对病菌具有较弱抑制作用。因此,病害防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这3 种抗生素药剂,以免造成药液浪费和环境污染。

链格孢属真菌是有丝分裂孢子真菌类群丝孢纲丝孢目,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真菌类群之一。生产上链格孢属真菌病害多为叶斑类病害,防治该类病害的生物农药普遍存在见效慢、稳定性差等问题[5]。榆叶梅叶斑病也是由链格孢侵染所致,同样存在运用抗生素类药剂防治病害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当前仍然以杀菌剂为主要防治药剂[6]。为了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开展病害的综合防控是必由之路,今后还应大力开展其它类型生物农药的筛选研究[7]。

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各不相同,保护性杀菌剂一般不具有内吸性,对于已经侵染的病斑无治疗作用。而内吸性杀菌具有内吸传导作用,能够对侵染成功的病菌形成抑制作用,因此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因此,在开展病害防治时,应结合两者的优点,适时施药,轮换使用。本研究表明,氟啶胺、戊唑醇防治榆叶梅叶斑病效果最好,可以作为生产中开展病害防治的理想药剂。但是长期大量施用单一农药,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若将2 种药剂科学混配,又能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本研究中氟啶胺、戊唑醇与其它的药剂混配是否具有增效作用,能否在生产中提高防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试验中氟啶胺、百菌清均为保护性杀菌剂,应该在病害发生之前喷药保护树体,而其它药剂均为内吸性杀菌剂,应该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8]。试验作为一个年度榆叶梅叶斑病防控试验,田间试验可能受年份及区域环境因素影响,后续可扩大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验证试验等,以降低气象因素及环境条件对试验数据及防效的影响[9-10]。

猜你喜欢

百菌叶斑病毒力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2019—2020年河北部分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分布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鸡胗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检测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基因检测与致病性
瑞士17万人饮用水农药超标
75%百菌清·锰锌水分散粒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芒萁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万州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药剂室内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