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

2022-06-08金志春

运动精品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体育课程

金志春

(苏州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11)

现阶段国家的发展建设工作需要的技术人才不仅仅要具备高深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健的身体素质也是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的教育系统意识到改变需要从基础做起,针对小学教育所开展的一系列课程改革工作得到推广。目前我国新课改思想提出:在开展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而创新发展则是国家教育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基本要求。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就此提出。

1 小学体育学科开展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听课”与“评课”这两种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开展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可以将这二者有效融为一体,促使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得到规范的保证,同时还能够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与自身学习特性更为契合的发展目标,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体育教学的实施效率。

除此之外,在一体化的课程模式下,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丰富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但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也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实现针对小学生思想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双向培育目标。同时,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最大价值便是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去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化体魄之余,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使教学活动更具操作性与可比性。

2 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效率

现阶段教育部门提出的标准是学生至少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一项体育技能,虽然有些学校为学生开设了种类繁多的体育学习项目,但是学生所接触到的都仅仅只是基础方面的体育教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深刻。并且也没有将其灵活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故此,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然而,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强调的是“教、练、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所以,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不仅仅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同时还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竞赛项目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基础技能的理解程度加深,并且更加牢靠的掌握了体育专业知识。

2.2 加强整体课程开展的效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新课改工作的主要教学方向,并提出了新时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需求。为了满足这一基本教学目标,国家出台了明确的指导性文件,分别对义务教育形式和课程标准进行了规划。所以,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是对现阶段整体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为学生制定指导方案的重要标准,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3 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强化思路

3.1 开展“教、练、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都是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导向。故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方与体育教师应当注重开展“教、练、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此,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练习以及竞赛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收获更多乐趣,以此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特征与顽强的精神意志。

3.2 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很多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现象比较严重,经常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寻找各种借口推脱,希望能够逃避劳累的体育训练。针对这样的现象,在开展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实际体能情况来制定体育训练计划,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从而借助阶段性的训练目标来逐渐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使其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学习意识,实现体育教学的终极育人价值。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的这些教学成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两人三足”“布袋跳”等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元素,还可以在学校的大课间期间引导学生练习五步拳、军体拳等武术项目。如此,不仅仅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同时还可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集体精神和坚韧意志的优秀少年。

3.3 注重强调纵向与横向交叉的教学原则

除了体育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体育教学的纵向衔接问题。体育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是从课堂中展开的,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加,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小学低、中、高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例如,许多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掌握了跳马的基本技巧,但到了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师却开始了篮球运球教学,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跨度太大,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健全,每项体育运动都只掌握了基础性的内容,不利于自身知识结构系统化。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整体教学安排时,一定要注重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纵向衔接,避免体育学习出现重复性。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按照技能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划分为不同的水平段,再根据水平段去对年级目标进行纵向分解。如此,便能够保证各个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完美的衔接到一起,同时避免一线教师各自为政的教学现象。

图1 投掷项目教学目标分层设置

除此之外,小升初过程中的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学生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教学差异,尤其是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办学条件不同,在农村地区很多体育教学项目都没有得到实际开展,一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到初中之后,会发现与城镇学校的学生存在学习脱节现象,这便导致了初中课程的开设难度增大。故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来为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同时积极展开教学考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校学生与其它相同年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呈现出横向一致的教学原则。

3.4 加强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学习意识,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建设,不能够仅仅只停留体育项目运动的表面,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不同知识的整体性教学。以小学阶段的篮球教学活动为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递的内容一般都是围绕着投篮、运球跑动、传球练习来开展,但是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内容之后,对于篮球运动的相关规则却并不了解,同时对于如何在运动之后快速恢复体力也知之甚少。因此,对于篮球运动的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类似的现象还比如,一些学生在上完游泳课程之后仅仅只是掌握了游泳要领,以及热身活动中的一些基础动作,对于在游泳过程中如何保证自身的安全问题却并不了解。这就导致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并没有产生实质作用。

3.5 注重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除了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之外,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也需要遵循多样化的发展原则。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而是应当基于“大课程”教育思想观念,将课堂内外的体育活动融为一体,引进更加丰富的体育运动形式。例如,撕名牌活动不仅仅是一项备受学生关注的游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跑跳运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在为学生开展跑步教学时,将撕名牌活动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比如,针对低年段小学生喜爱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传统民间游戏予以改进,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游戏过程中被“老鹰”抓住的学生不会被淘汰,而是可以继续跟在老鹰身后等待“救援”,如此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强化低年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并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4 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新路径

在原有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框架上,本文借鉴了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课程构建体系,将整体课程规划为三大类。分别是基础知识传授类、阳光体育类和竞赛类。三者在排列上呈现并列关系,同时还体现出了“教、练、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合了当前小学阶段体育活动所能涵盖的范围。如实践教学、课间活动、校园竞赛等等。这种形式,将之前所有独立存在的体育类活动全部融入到体育教学系统当中,按照课程化标准进行管理。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不再是无组织的自发性行为,而是呈现出有实施、有目标、有评价、由内容的规范化教学活动。

4.1 基础知识传授类课程

在学生的基础体育技能教学方面,本文大致划分了三个板块,首先是根据教育部研发的课程标准,为学生设计的基础性教学课程。这类课程需要保障低年段的学生每周至少有4 节以上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中、高年段学生每周至少满足3 节课时,以此满足学生基础知识学习需求。其次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选修类学习项目,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跳高、投掷类运动项目,课程设置为低年段学生每周一堂教学活动,中、高年段保证在每周两节。这部分体育教师可以与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家长进行协商,或是外聘专业教练指导。最后是针对具有一定运动天赋学生所设计的专项指导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运动水平为主,利用每天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作训计划。

4.2 阳光类体育课程

阳光类体育课程主要是指学生的课间娱乐行为。以往这类活动通常都是学生自发式的进行散点活动,而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展,则是通过学校提供足球等运动娱乐器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展开组织联系,或者是通过体育教师所安排的一系列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活动中,以此来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简而言之,即指学校而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娱乐活动当中,通过组织各种户外活动,使其游戏行为变得更加具有教学价值。

4.3 竞赛类课程

所谓“竞赛类”课程是指将学校的运动会等竞赛活动课程化,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比赛需要班级以集体形式参加,最后按照每一名学生的平均成绩对班级进行排名,如立定跳远、跳绳、仰卧起坐、100 米跑等等。还有的项目虽然需要班级派出代表参加,如篮球、长跑等,但是其他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担任“教练团”、“医疗团”等角色,从而借机为学生传递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亲子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从而实现了教育性与趣味性兼顾的体育活动项目。

5 结语

整体上而言,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活动只局限于课堂开展的弊端。通过体育课程一体化不仅有利于课程建设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为其今后综合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体育课程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自行车的发明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