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山水画中的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2022-06-08丁文星

艺术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理想主义关联性

摘要:自六朝后期开始,宋代绘画开始进入精密描绘的写实主义。直到宋代,人们对自然山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宋代以前的朝代表达生命有关的绘画题材多以人物和动物为主,除此之外,自然景色并不被重视。而从宋代开始,自然山水中包含着人物、动物等,渺小的人物形象放置在宏大的自然山水景观之中,严格合理的布局把人类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唐末五代开始出现的写实性山水画,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宋代山水画通用写实的方式描绘一个巨大的有序的自然世界,借以表达对自然的深刻信念。人类在自然世界和谐共处,而理学的产生成为新兴文人士大夫阶层理想主义的哲学寄托。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写实主义;理想主义;关联性;《渔父图》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3

1 许道宁作品《渔父图》的艺术特色

在评论西方风景画时,肯尼斯·克拉克写道:“当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其活跃之时,不会只为了风景画而画风景画,甚至连这种想法也显得不可思议。”[1]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时期,中国历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艺术家纷纷转向以山水为主题的题材,试图在山水自然景色中追寻精神世界的慰藉。从唐末开始经五代到宋初,这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极为重要。巨匠们在宋代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并且于此推进发展。《渔父图》是北宋画家许道宁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大观录》卷十三曾著录说,此图“惟无款印,亦无前人题识,后得耿都尉(昭忠)收藏,绯印奕奕”,可知曾为耿昭忠收藏,又为怡亲王允祥收藏,民国时流入美国。

许道宁生活于北宋中期,长安人。善画山水,师法李成。曾画终南山、华山风景,气势奇伟,为当时人所称赞。《图画见闻志》记载许氏“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别成一家体”“峰头直皴而下”。许道宁在山水画方面用笔墨简快、硬朗,体现了个人特色。

《渔父图》亦名《秋江渔艇图》,表现北方郊野山重水复的景色,采用“三远法”构图,描绘湖光山色,不仅把山分成三远人物、江面景色等,也加以具体的描绘。整幅画面用笔挺劲,运墨苍润。画面中描绘的是深秋景色,树木稀落,鲜有渔舟漂荡于宽阔的湖面上,三五行旅者沿溪桥长堤结伴而行。画面层次感分明:前景行旅者、渔舟;中景山峰挺拔,崖壁峻峭瑰奇,有亭台楼阁隐藏于崖壁之后;有溪流曲折向远方延伸。

画家充分发挥绢本笔墨浑融的特点,山石部分用水墨直皴渍染,轮廓线较为清晰,细微处略用笔勾勒,表现山石的纹理,用笔简快,树木劲挺峭拔。画卷中部主峰突起,高耸云霄,远山林立,群峰如拱。而在山脚下,水面蜿蜒曲折,咫尺千里。放眼望去,江面上有渔舟数只,湖面上则生动地描绘出渔翁们船头船尾忙碌着捕鱼的劳动场面,渔船在湖面荡起曲线环状的涟漪,打破了湖面的平静,也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整个画面似乎弥漫在雨后湿润氤氲的水气之间,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有一组群山排列错落有致,山体组合几乎高低都不一致,山体看似整齐,似乎有着一气呵成的节奏和律动,用笔简洁苍劲,墨色淡雅清新。但山体的局部呈现独特的波浪形状,在群山环绕的正中心位置,山体块面呈贝壳状,左右山体对称排列成发散型,让人联想起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雕塑的装饰部分。构图上,则让人联想起西方油画家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如果把山体拟人化,那么群山正中心被围绕的山体就成为最精彩的部分,把山体与人的形体精神结合起来,也许才是统一和谐的极致。

这些独特的细节非常耐人寻味,不仅增强了画面中所描绘山体的真实性,而且极具动态的波浪线造型则突出了群山的动态感。把山水画中的各部分都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使得这种统一以众多的谐和为内容,成为多彩多姿的统一[2]。

郭熙在《山水训》中写道:“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3]因此,在构图方面,主峰也是有主次之分的,以大山为主,以众山为次。如果主次不分,或者平均分配,显得主题不突出,就算不上是好画。且以山石树木的主次大小来比拟封建秩序。主山威严耸立,似一众山川的盟主,周围有大量山峰簇拥,由它向四周依次分布山丘、林木与峡谷,更强化了主山这种感觉。主山气象犹如天子,威风显赫如君临天下,这种君臣一般的簇拥关系被认为与宋代中央集权统治有关,是北宋山水常见的风格。

2 宋代山水画中的写实主义

宋代绘画的精密写实主义,源自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自北宋起,山水画的地位居于我国绘画门类的主流地位。原因在于以下四点:第一,山水画的技巧自五代至唐末经过长期酝酿到北宋时期;第二,宋代山水画家寄情于自然,着重表现山水画的意境及绘画形式、技巧等方面的探索;第三,宋代文人基本擺脱了唐代门阀士族制度,扫除了门第意识;第四,理学作为一种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宋代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山水画巨匠创作山水画作品有非常显著的地域性特点。根据自然风光和四季变化,通常分为沿黄河地域和扬子江地域[4]。以下探讨的另外一幅山水画作品——北宋画家屈鼎的《夏山图》。

屈鼎,生卒年不详,京师(今河南开封)人,北宋著名画家。屈鼎的传世作品《夏山图》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屈鼎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似乎既未超越其师父燕文贵的声望,也未超越其徒弟许道宁的气格。至于这一题材和这一经典形式的开创之作《夏山图》也一直被归于燕文贵名下,直到现代,方闻先生考证《夏山图》的作者实为屈鼎,并且称其为一代被忽视的大师。

《夏山图》为全景式横幅画卷,描绘了盛夏的自然景色:悠远绵长的群山,烟雾弥漫下有茂密葱郁的树木,隐约可见的亭台楼阁,清晰开阔的江面依稀可见渔人、江帆等。

对比《渔父图》与《夏山图》两幅山水画,在构图和形式上能找到些许关联性,仿佛存在一种仿写、连续性的关系。《夏山图》画面中的群山横铺开来填满了画面的上半部分,主体山脉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准确地分析,是画面的重心落在正中心偏左侧:山体依次分成几组,峰峦在远景,形成平远、深远的视觉效果。

此处对比《渔父图》能在山体排列的构图方式上找到相似性与关联性。而在绘画技巧表现方面,两者所呈现的方式和风格截然不同:前者用笔爽朗利落,富有节奏感,且有一种舞蹈的张力,有点类似富有张力的西方现代舞,画面张弛有度,且笔墨简约清新;而后者用笔含蓄克制,画面整体色调典雅,节奏和气韵则与古典舞所传递的含蓄优雅相似。

《夏山图》的山体描绘方式比《渔父图》显得更细腻、柔和,透过墨色层层叠叠的晕染,画面显得整体统一。此外,山间的云雾处理更为写实,山石的表现手法,如在山顶和近处山石葱郁的树木的处理方法上接近范宽。二者不同的是,《渔父图》将更多的空间留白,突出了江面水景的空旷,以舟楫和渔夫加以点缀,有一种壮观开阔却又不失清新朴素的美感。画面大面积的空间留白,影响了南宋画家,如马远等。画面传递出来的清新朴实之风,画面中连绵不绝的山顶呈简约的三角形波浪曲线状,传递出一种荒凉感,这能从后世如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等作品中找到相似的艺术特色。

英国18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太布尔(John Constable)甚至从科学的角度对风景画展开了思考,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应该被当作一种对自然法则的探究来追求。《夏山图》中主体高耸入云的山峰,让人不禁联想起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山石,尤其是山体造型及其辅峰再现了陕南和豫北山体具有的地域性。《渔父图》中靠近画面右下角有数棵松柏,刻画较为清晰,跳跃于观者的视野,在画面中起到的视觉方面的作用似乎是平衡左下角精心刻画的渔舟、行人等,使画面的左右角更为平衡、丰富,充盈,同时也和画面珠峰前面的成群松木遥相呼应。《渔父图》的山体轮廓处理方式均以线为主,远山脚用墨染,对比屈鼎的《夏山图》和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发现许道宁的技法有了革新与发展。

3 宋代山水画中的理想主义

中国古代山水画关于“渔父”“渔隐”的主题在五代北宋时期发展起来。而这样的图像或主题,又有哪种指向性,是如何形成的呢?“渔父”象征着隐逸之风,这种隐士在中西方绘画作品、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将其作为文化艺术符号融入中国山水画中,是否与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逐渐吸收和融合道家学说呢?因此可以推测出宋代理学家所崇尚的“穷居成德”这一理念必然对宋代山水画的主题、内涵以及图像表现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主题所产生的影响在元代的山水画中得到了体现和延续。而关于隐逸还有更多不同的主题,如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描绘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且男耕女织、老少怡然自乐,邻里和睦。这类与世隔绝的山谷与小岛都寓意着人们所期待的理想生活状态,也是画家和文学家们向往的最理想的山水田园。因此,在大多数以江南山水画为主题的中国绘画作品中,视野开阔的江边通常伴有渔舟、渔夫等形象出现,除了视觉上为画面增添趣味性以外,更多的是画家本人内心所希冀的理想世界的写照,同时也能激发观者精神层面的共鸣。

《渔父图》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如群山、江面、树木等为实景的地形山水,图中的渔舟、渔翁等细节刻画丰富,呈现了各种划船、捕鱼等动作,展示的是一种理想的渔乐天地。中国山水画不仅是一种寄情于物,抒发情怀的艺术图像化的表达方式,通常也被认为赋予了不同创作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在北宋初年的宏伟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画笔、纸墨重新构建了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人类在面对自然世界时略显虔诚卑微,不同于西方绘画中更侧重于强调追求个人主义。而艺术家在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中,必然会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唐代大师张璪提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经历这种体悟,艺术家才能在画面中描绘出对宇宙的思考与探索的视觉图像。例如,画面中的山峦、清泉、渔夫、松柏等作为某种象征性的元素,在山水画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也成为画家的精神慰藉。从地域性的角度来讲,代表江南或者侧重描绘江南山水画,则理想主义的倾向更为明显。

英国风景画家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在他的风景画作品中试图给风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纱,如历史基调、对早期大师的模仿、隐喻性主题等。他将自然风景的现实状态与其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史诗般气势恢宏的历史风景画,而在这看似绚丽壮观的风景下,画家的创作动机却是基于对现实生活中政治的反应及关于时代的历史叙事题材。画作中的人物形象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极其渺小,甚至消融在自然之中,如风暴、海浪等。某种意义上,从北宋的宏观山水画中似乎能捕捉到与英国浪漫主义题材为主的风景画类似的表现手法。人类寄情于山水之中,或怡然自得,或静穆悲凉,或渺小微不足道,最终都会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

4 结语

山水画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宋代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创作和观赏山水画常与社会环境相关。早期宋代山水画强调的是气势恢宏的群山构建,而晚期宋代的山水画则有更多可供观者仔细揣摩的更写实更丰富的细节。笔者认为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相关联的,并非对立关系,两者相互交融。在至今遗存的北宋画作当中,有不少类似近代风景画的作品,但它们更偏向探索作为天理的自然之“理”。两种特征的边界似乎到了南宋时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而北宋绘画中的气势开阔、雄伟之气逐渐减弱,至南宋时期,将山水画中写实主义的精致和理想主义的韵味结合起来。宋代山水画的实验性一直延续到宋末,山水画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宋代画家们探索山水画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概念比欧洲画家早了近两个世纪之久。

参考文献:

[1] 方闻.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的中国书画[M].李维琨,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0.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321.

[3] 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 第二编 宋代画论[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40.

[4] [日]岛田修二郎.中国绘画史研究[M].金伟,吴彦,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263-264.

作者简介:丁文星(1987—),女,湖南益阳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理想主义关联性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