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行为远离孩子

2022-06-08谭淑芬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谭淑芬

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亦叫儿童心理及品行偏异,指的是那些与一般普通孩子的行为相比,而呈现的行为过度及不正确行为。如攻击、吮指、多动症等。尽管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但若没有进行适当干预矫正,有可能会对孩子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其成人后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不足,甚至影响家庭的和谐,集体的稳定。

一、幼儿普遍存在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和形成原因

1.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指由于愿望不能实现时,做出损害别人利益的举动。儿童的攻击行为体现为打人、骂人、抢夺他人的物品等,其产生因素大多为父母粗暴对待孩子,孩子进行模仿。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往往会采取某些粗暴的行为来对待。这么做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知:如果别人做的不对,就可以打他。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都是从家庭环境模仿中出来的,这不利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2.情感过度依赖与退缩性行为

情感过度依赖与退缩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爱哭、缠人、睡觉时总要搂着特定的物品,有揪头发、摸耳朵、吮手指等行为。这些行为是由某种心理障碍引起的, 如亲子过度依赖,子女平时总是和父母待在一起,或父母对子女过度呵护,使子女形成胆怯、依赖性强、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个性缺陷,如果孩子和父母突然分开,就易发生分离性焦虑。

3.说谎

当孩子想要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或当其既不具备某种知识,又要在同伴中处于被尊重的地位,这时孩子常常用谎言来把自身所欠缺的地方“补上”;还有一种“谎言”与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有关联,如孩子犯了错,家长希望他讲真话,可如果孩子觉得讲了真话,会受到惩罚,这样孩子就会加以掩饰,不将事实讲出来。也就是说,大人无法提供给小孩说实话的环境,这也是导致孩子撒谎的主要原因之一。

4.日常生活方面的心理及问题行为

日常生活方面的心理及问题行为,主要是由儿童的心理因素或情绪所造成的身体器官功能性障碍,如挑食、睡眠障碍、排便异常、口吃等不良行为。如大二班的盈盈每次进餐都不吃肉,老师每次鼓励她时,她都会大声地说:“妈妈说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不吃”。孩子日常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作是孩子的生活习惯,而要看到这些行为习惯背后隐藏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

5.其它方面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其它方面的心理及问题行为有爱发脾气、过分羞涩、对活动不感兴趣、冷漠、任性等。这可能是由遗传或与精神因素的影响产生的。

二、心理及问题行为干预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该把保障儿童的生活和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摆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幼兒园工作规程》中规定“要切实做好儿童心灵和生理卫生保健工作,促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关键,是促使儿童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具有健康、自信开朗的心理素质,将有利于良好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在心理学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的他的一生,而一个不幸福的童年需要用他的一生来疗愈。因此,对孩子产生的心理及问题行为要及早干预和矫正。

1.提高教师认识,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要想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较好的干预效果,教师要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在一日活动中因材施教。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从心理角度和行为习惯上分析,比如“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行为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等。只要老师多分析,多关心孩子,在适当的教育和合理的干预下,大多数孩子都可以改善已有的心理状况和问题情况。教师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要确保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让孩子也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五大领域教育中

幼儿期大多处于心理健康萌芽期,在这时期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减少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可以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在开展语言课《微笑的魅力》中,可通过“看微笑”“谈微笑”“创造微笑”“传递微笑”等形式,让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困难会用积极的情绪面对;在社会活动《两个好朋友》中,采用听故事、玩游戏等形式,使孩子学习遇事冷静,不发脾气,学会与人他人友善地相处;在艺术活动中,也可借助律动、绘画等形式,让儿童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思维与情感,并学会崇尚真善美,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将游戏的角色、规则、玩法等因素结合起来,引导孩子遵守规则,不拍困难,积极游戏。在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环节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入园环节,针对那些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教师可以在幼儿园门口迎接他,拥抱他,安慰他;进餐环节,教师可采取奖励和比赛的形式鼓励那些挑食或偏食的孩子逐步适应吃各种食物;在混龄活动环节,让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孩子穿脱衣物,或让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上厕所,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愉悦,并能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4.提高家长认识,家园合力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心理及问题行为往往源于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Q群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常识,让家长理解家庭的和谐与正确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要积极消除引起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如孩子在长辈的庇护下乱发脾气特别任性,父母玩手机至深夜导致孩子也不能入睡等。父母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减少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此外,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家长应多与教师沟通,家园合力,及时干预,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是为一切生活在幼儿园中的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的,要为每一位儿童,以及有特别需求的儿童进行积极的支持与帮助。”所以,我们要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及问题行为,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早干预,有的放矢地教育,让心理及问题行为远离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