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到我们的成长之路

2022-06-08李堉锭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研组

李堉锭

关键词:教研组、教师自生长、每月一馆

【教研组】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行质量评估分析,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师专研教学理论。 本文中的“教研组”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研组。由面向相同年龄段幼儿的教师组成,是幼儿园组织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学术性群体。

【教师自生长】

强调教师是主体,且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主动建构知识,实现专业自觉、自主,促进个体(或团体)发展。本文将“教师自生长”定为教师主体通过教研活动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在内化、转化、外化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使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每月一馆】

“每月一馆”,即“每月参观一个博物馆”,是上海市静安区实验幼儿园基于社会性教育办园特色,对园本课程中社会实践部分的探索与尝试。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博物馆的兴趣,激发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尝试认真观察与思考,体验与感受;初步建立规则意识,积累参观经验,建构亲社会行为。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我园社会性课程的重要资源和实施途径。

一、背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想适应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必先读懂弄通“未来教育”的涵义。其并非是若干年之后的教育,而应是贯彻人一生的个性教育,应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教育体系的应然样态。教育现代化不仅面向现代技术,信息技术,更面向即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个人发展要求的个性化教育。

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在2019年上海托幼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提出了“幼有善育”的更高标准。本文就青年干部引领教师队伍发展为切入口,基于幼儿园园本课程“每月一馆”线上实施的教研案例,谈几点思考。

二、目标

以“教研组”为阵地,促进教师自主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循证调整,以推动在线课程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以点带面”,既是组织形式上个体助力集体,部分带动整体,又是我对教师“自生长”的支持与思考,从“我”的成长到“我们”的成长。

三、实践与思考

案例一:云“思考”,确立活动实施方案

幼儿园中班教研组职初教师人数占80%,为夯实课程实施基础,我参与了中班级组的“云教研”,共同循证了“每月一馆”活动中“关键提问”的证据。

起初,组内教师结合主题“我们的身体”的核心经验,基于西安健康博物馆与主题的联系点(保护身体、健康生活)设计了关键提问:宅家是否午睡?宅家如何锻炼身体?然而活动上线时,遇到了“重难点涵盖不足”“幼兒回答单一”等问题。教研时,我提出健康生活也并非单一习惯养成,而是体验身体成长的快乐过程。再次教研,基于主题《周围的人》。大家认为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人”并非简单了解职业名称与相应活动,更应着重于理解职业与生活的关系,在实践交往中体验“尊重”。但是怎么问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听得懂?才能激起幼儿围绕问题充分讨论?对此,我们设疑策略,达成共识。宜设计开放性问题;源于学习主题的拓展延伸等。

此时一个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云教研”形式让个体沉默无限放大,尤其是青年教师。看似解决了“教研的问题”却蕴含着一个更大的“教研问题”。我暂时“退出”了中班级组的教研活动,很快看到了惊喜的变化。

在4月的线上活动中,她们以“总分总”的教研路径对问题进行反复研讨。其中,“分”教研着力以小组形式突破关键内容,再“总”着力于梳理经验,优化策略。

我的思考:贺蓉园长与我们分享《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时说,“青年干部转换角色后,往往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做事,但重要的是帮助教师陈情他的想法,做出他的选择。很多老师不需要被指导,而是被引导,引导做出选择。”回想那时,正是选择了“退出”才能为教师(尤其青年教师)自生长提供发展支持。而“退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停止与放弃”,而是放下那句“我认为”,教师发展的主动权本来就取决于自己。今后,我更应该关注的是“引导的智慧”,未来教育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亦是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案例二:“云”选择,优化活动实施平台

“云平台”是线上互动的桥梁。以大班“每月一馆”活动为例。活动初期,基于幼儿年龄特点与对家庭教养情况的了解,选择了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的QQ群和微信群。然而,初次线上活动就出现“应接不暇”的局面——“视频静音”功能难倒众人,QQ平台噪音此起彼伏等,如何更好地进行平台的“云”选择?我们尝试“情景性”教研,以“教师”身份操作熟悉功能,以“幼儿”身份参与体验。

随着“每月一馆”的深入开展,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已然渗透教育缝隙,然只有立足于服务幼儿的技术,才能从最大程度上为课程实施增效。基于此,我们开发秀米SVG功能,最大程度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大班中国航天博物馆线上活动中,幼儿可通过点击显示隐藏图片,验证问题答案;通过点击“瓶身”注入“星星”,即时反馈对太空生活的兴趣程度排序,推进活动深入。

我的思考:后疫情时代,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查漏补缺”,不断激励他们走出“舒适区”,实现“自我革新”。然而如果沉迷于技术运用与制作往往适得其反。张人利校长坦言,“老师和学生赋予信息技术灵动的教育生命,无论未来新技术如何变化,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教师面向未来教育,需要具备使用技术的能力,更要有活用技术的能力。青年干部要对未来教育现代化需求与自身发展、教师队伍发展进一步解读与链接的思考。如何从“任务驱动”到“价值认同”?

案例三:“云”陪伴,确保活动实施成效

基于对“线上活动”的评价与再实施,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解决“每月一馆”在线互动中“无法兼顾到幼儿的每一次发言与表现”这一问题呢?对此,我们增设了自由组队的教研环节,就在线陪伴中的师幼互动进行轮流设疑答疑,激发教师智慧。

怎样的“每月一馆”活动是有效的?起初,我们始终立足于目标导向。3月的活动“集萃”,各教研组呈现的活动反馈都来源于“任务卡”。那么,幼儿参与“每月一馆”线上活动,教师更关注过程还是目标?研讨后,大家认为“每月一馆”线上活动需基于“幼儿+家长+教师”的实施载体,教师在活动中更多从“走流程”到“慧”参与,实现了课程意识的转变与提升。

我的思考:以“反思与评价”为导向,激发教师自生长的深度反思,领其对课程实施中的收获与不足进行反思与专业觉察。同时,面向未来教育,我们还要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尤其是青年干部,要提升事件预判能力,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未来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同时熟悉本职岗位存在的问题。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带着问题学,在不断答疑中了解本质,又在持续质疑中递进学习;更要联系实际学,为“做实”奠定基础。

四、进一步思考

对课程——“每月一馆”活动从线下转战到线上,拓展了今后课程推进的思路。线上活动观察与思考能给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哪些启发,怎样实现幼儿对课程的在线评价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对“我们”——其一,构建以校为本、基于教学、注重创新、精准评价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其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成为幼儿园管理真正的“主角”,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组
推进区域内中职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
如何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名校之名,在名教研组”
共享·共研·共成长:有效教研组建设的系统推进
破译新时代教研组建设难题
提升教研组长学科领导力策略的研究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让“8”大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