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对高校体育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

2022-06-07滕海宇吕永强

体育时空 2022年7期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体育专业身体素质

滕海宇 吕永强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265-03

摘  要  研究目的:功能性訓练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发展却较为薄弱,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高等教育中体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广泛学习并开展功能性训练,综合提高自身的能力。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方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功能性训练手段的指导与实践。

关键词  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动作筛查  身体素质  体育专业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学生的体质整体下降。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同样出现在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中。在经过体育单招、体育统招等进入大学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降低,除了在外堂课进行锻炼外,很少甚至没有参加体育锻炼,这使得他们与在体育考试之前自身的身体素质相比形成了天壤之别。而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绝大多数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训练模式,训练效率低下,身体素质发展不均匀,大多为力量、速度、耐力及单个局部关节肌肉的发展。在同样的训练周期下,如果训练效果不显著则会更偏重于训练量与训练负荷的增加,这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负荷且使运动损伤发生频率上升。

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训练方式,弥补了传统训练模式的不足,着重于肌肉之间相互关联、协同运动,可以均衡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体育专业学生更省力的完成运动技术的学习,完善在技术动作上存在的不足,更加科学合理进行锻炼,同样还有预防和康复运动损伤的作用。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实验以鲁东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身体功能性训练对其身体素质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选取8名学生,其在年龄、身高、体重、训练年限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期刊数据库以及学校图书馆等数据库,搜索并查阅关于功能性训练方面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为本文的研究指明方向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2.实验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素质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测试后根据所得成绩采用分组教学,对两组学生分别采用功能性训练和传统训练的方法进行为期10周的教学。教学结束后,比对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的结果。

教学实验分三个阶段。(1)实验组:基础阶段2周时间,强化阶段5周时间,提高阶段3周时间,主要内容为:功能性训练知识理论讲解,包括实践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强化学生身体大肌肉群与小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能力,强化核心力量及稳定性。训练动作有功能性站立深蹲俯卧撑、瑞士球俯卧TYW伸展、仰卧瑞士球挺髋踢腿、动态四点支撑、动态V字举腿卷腹等。(2)对照组:基础阶段2周时间,强化阶段5周时间,提高阶段3周时间,主要内容为:慢跑热身,动态性拉伸小步跑、高抬腿、跨步跳、单足跳等。(3)强化学生大肌肉群力量、速度素质训练。训练动作有平板卧推、60米跑、11米跑、平板支撑、侧向推铅球,引体向上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得分对比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功能性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在经过10周教学训练后,实验组在60米跑、侧向推铅球、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提高较为显著,而对照组在侧向推铅球和60米跑的成绩上有显著提高外其他各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均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明显。

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

根据表1数据分析表明,在进行教学实验前两组测试所得出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差距不大,通过SPSS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两组受试者身体素质成绩P值高于0.05,说明受训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能力不具备明显的差异。

其中实验组在60米跑、立定跳远、侧向推铅球、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这5项身体素质测试中测试上获得的平均成绩分别是7.42(±0.35)秒、2.58(±0.17)米、9.46(±1.35)米、11.61(±2.8)厘米、4(±1)次。对照组在这五项测试中获得的平均成绩分别是7.41(±0.39)秒、2.56(±0.23)米、9.62(±1.66)米、10.97(±2.4)厘米、4(±1)次.

2.实验后,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整理所得数据后分析得出,实验组在经过了10周的功能性训练后,身体素质发生的改变较为明显,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其中60米跑成绩由平均值7.42(±0.35)秒提高到了7.29(±0.31)秒,配对样本T检验的分析表明,显著性水平P低于0.05,说明训练前后学生在60米跑的成绩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立定跳远则由平均成绩2.58(±0.17)米提高到了2.67(±0.13)米,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P低于0.05,表明学生在受训后立定跳远成绩有明显提高。在侧向推铅球测试中学生在受训后平均成绩由9.46(±1.35)米提高到10.25(±1.18)米,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P低于0.05,说明受训前后学生在这项测试上有显著性的提高。引体向上的平均成绩由受训前的4.15(±1)次提高到了6.75(±1)次,配对样本T检验的分析表明,显著性水平P低于0.05,说明受训前后学生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坐位体前屈测试中,学生在受训后平均成绩由11.61(±2.8)厘米提高到11.84(±2.64)厘米,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P高于0.05,说明受训前后学生在这项的测试上虽没有显著性的区别,但在对平均成绩的提高上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3.实验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整理所得数据显示对照组学生在经过10周的传统训练后,各项身体素质均略有提高。其中60米跑成绩从实验前的7.41(±0.39)秒提高到7.36(±0.34)秒,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显著性水平P低于0.05,说明训练前后60米跑测试成绩有显著差异。侧向推铅球有测试前9.58(±1.66)米提高到10.72(±1.45)米,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显著性水平P值低于0.01,说明训练前后学生在侧向推铅球成绩上有极其显著的提高。

在立定跳远测试中,学生成绩由2.56(±0.23)米提高到2.61(±0.18)米,配对T检验后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P值高于0.05,说明训练前后学生在该项成绩上没有明显提高。坐位体前屈成绩由测试前11.45(±2.44)米提高到11.61(±1.12)米,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P值高于0.05,说明学生在训练前后该项成绩没有显著提高。引体向上成绩由测试前4.25(±1)次增加到5.12(±1)次,配对T检验检验分析表明,显著性水平P高于0.05,说明训练前后的区别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虽然传统训练对提高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成绩的效果不明显,但对这些指标的平均成绩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FMS测试得分对比分析

评分标准功能性动作筛查共由7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的分值为0~3分。每个动作有三次测试机会,能准确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3分;能以代偿动作完成功能作模式得2分;不能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1分;完成动作时有痛感得0分。如进行左、右分开测试,则该项测试最终评分计左、右侧得分最低一项分数,对于4、6、7测试动作,该动作测试完成后必须进行排除性测试,如有疼痛则该动作计0分。

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FMS测试情况

根据表2数据显示,在训练开始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FMS测试的平均成绩上差距不大。其中,在躯干旋转稳定性的测试中,两组学生所得平均成绩基本相同。本实验进行左、右分开测试的项目,10周训练结束后则以该项测试左、右侧得分最低一项分数计为最终评分。

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知,实验前两组学生在功能性动作筛查多项指标的成绩上所测得的P值均大于0.05,证明两组学生在实验前所测得的FMS得分不存在明显差异。

2.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FMS测试得分对比分析

根据收集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在经过10周的功能性训练后,FMS测试所得结果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而易见的进步。具体变化如下:深蹲项目测试平均成绩由1.9(±0.6)分增加到2.6(±0.5)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P<0.05,说明训练前后,学生在深蹲项目测试的成绩上有显著的进步;跨栏架步的平均成绩由原来的2.0(±0.5)提高到实验后的2.6(±0.4),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P<0.05,说明在该项测试上,实验组接受功能性训练前后存在显著差异;直线弓箭步的平均得分由2.0(±0.5)上升到受训后2.6(±0.5),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P<0.05,说明学生在接受功能性训练前后该项测试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肩部灵活性的平均得分由2.6(±0.5)提高到2.8(±0.4)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P>0.05,说明肩部灵活性项目测试的平均得分虽然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主动直膝抬腿由测试前的1.8(±0.6)增加到2.4(±0.4),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P<0.05,表明主动抬腿测试上,实验组接受功能性训练前后的测试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躯干稳定俯卧撑由测试前2.1(±0.8)提高到2.6(±0.5)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P<0.05,说明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测试上,实验组接受功能性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躯干旋转稳定性由训练前1.7(±0.5)提高到2.6(±0.4),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P<0.01,说明学生在该项目经过功能性训练后测试成绩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经过10周的功能性训练之后,FMS平均成绩由训练前14.1(±0.5)提高到18.2(±0.8),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P<0.01,说明总分上,实验组接受功能性训练前后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3.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FMS测试对比分析

经过整理数据后分析得出,对照组学生在经过10周的传统训练后,FMS测试所得平均成绩和未训练前相比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未呈现出显著水平。其中深蹲成绩由测试前2.0±(0.3)提高到2.2±(0.4)、跨栏架步由2.1(±0.4)提高到2.3(±0.4)、直线弓箭步由1.9(±0.5)提高到2.2(±0.5)、肩部灵活性由2.7(±0.5)提高到2.8(±0.4)、主动直膝抬腿由1.9(±0.4)提高到2.1(±0.4)、躯干稳定俯卧撑由2.0(±0.6)提高到2.2(±0.5),将这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P均大于0.05,说明对照组学生这些项目在经过传统训练后的FMS测试结果与训练前并没有显著差异。

在躯干旋转稳定性的测试中,对照组学生由训练前的1.7(±0.4)提高到2.3(±0.4),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P<0.05,说明学生在该项目训练前后测试成绩上有显著的提高;在FMS测试总分上,由训练前14.3±(0.5)提高到16.2(±0.4),T結果检验表明,P<0.05,说明对照组学生在受训前后总成绩的提高有显著差异。

在进行10周训练实验时发现,传统训练手段偏重于学生大肌肉群的力量练习,而对小肌肉群及关节间协调程度较为忽略,从而导致肌肉与肌肉之间协调配合的能力不如实验组学生,更为容易发生因稳定性与平衡协调性不足而产生运动损伤。

(三)实验不足

从数据可以看出,功能性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因本人缺乏实践经验和较为薄弱的学术能力使得本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教学时间原因导致实验时间只能控制在10周左右,训练时间较少,没有更好地彰显出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效果的差异。其次,本次实验虽在两个班进行训练,但只选出了16名在测试前身体素质相近的学生,样本量太少,结论依据性不足,还需要不断进行检验。

因此,为了使得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更为准确有效,需全程监督训练环节,严格把控间歇时间及各个方面等细节问题,使得本实验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是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提出采用功能性训练方法来提高其身体素质,并安排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二者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功能性训练在改善身体素质方面的优越性与科学性。在训练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接受功能训练的学生在身体素质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上的提高比接受传统训练的学生明显。但通过对照组在侧向推铅球的测试中所得成绩看,其提升幅度优于实验组,说明功能性训练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训练手段。

(二)建议

应重视功能性训练手段,在训练的过程中应合理添加功能性训练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同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功能性训练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训练手段。不论是体育教师还是教练员都应充分了解功能性训练和传统训练手段上的优缺点,合理组织训练活动,将二者有机结合,制订出训练最优方案。

★通讯作者:吕永强(1980-),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参考文献:

[1]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2]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05):105-109.

猜你喜欢

功能性训练体育专业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系统论视角下的运动链、链反应及功能性训练再认识
推陈出新:谈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浅析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功能性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动作影响的理论分析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