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接档案公共服务的过去和未来

2022-06-07赵彦昌张茜雅

档案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环境服务

赵彦昌 张茜雅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微信、微博、抖音、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渗透进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信息传播与互动的重要方式。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面对智能便捷的新媒体平台和高粘度的社会用户行为,档案公共服务的环境、对象和内容已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如何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河北大学李颖教授的《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机理与策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一、《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机理与策略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七章二十四节,正文之前附有绪论。作者在绪论部分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同时阐明本書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正文部分遵循“理论——实践”的基本思路,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理论探究;第五章至第七章是策略设计,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为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开展提供行动指南。两部分衔接自然、相得益彰,使得该书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理论研究部分,第一章对“新媒体”“公共服务”“档案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进行阐述,分析新媒体环境给档案公共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全面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奠定了基础。第二章着重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本书的重要创新点之一。第三章在遵循档案公共服务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平台化思维,探究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范式。第四章在前述机理和范式的基础上,将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归结为档案知识服务块、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块、档案民生服务块和档案技能服务块。在应用策略部分,第五章以“储能——赋能——释能”为思路设计了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实现路径。第六章从凝聚共识、厘清权责、科学评估、壮大社会力量四个方面探究了我国档案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最后,第七章提出建设国家一体化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想,深入阐述了平台特点、建设原则、框架构建等内容,以期通过平台创新更好地实现档案公共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服务目标。

二、《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机理与策略研究》一书的研究特色

(一)化繁为简,善用图表阐释研究成果

运用各类图表来辅助理论论证,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全书共有42个图表,涵盖理论模型、资料梳理、框架示意和调研数据等方面,这让理论论证变得形象生动,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对于老生常谈的档案价值问题,作者首先用清晰明了的“档案价值动态生长图”辅助读者理解档案价值与生俱来和后天生长的优秀品质,再以“档案价值聚积体描述图”呈现档案价值螺旋式生长的过程,抽丝剥茧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档案及其管理活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激活并释放档案价值聚积体的能量。档案公共服务就是将档案聚积体能量激活、释放、使之惠及社会和公众的过程。”[1]81作者用简明扼要的论述揭示了档案价值与档案管理、档案公共服务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提炼元驱动力、三镜效应、复杂系统论这三个关键因子,构建出“档案公共服务实现机理模型图”,形象地阐释了档案公共服务的实现机理。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如“双视角双导向服务模式图”“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实现路径图示”“档案叙事赋能方法图”“国家一体化档案公共服务平台框架图”“现有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类型梳理”等图表,都带给人很多形象化的思考。

(二)聚焦问题,运用多元化研究方法

聚焦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问题,该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法,论证翔实,为公众掀开档案公共服务的层层面纱。第一,文献研究法。在绪论部分,作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知名数据库的大量文献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已有研究进行述评,借鉴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分析不足,找准研究问题。此外,穿插在正文里的各类法律法规、部门规章、重要讲话以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体现出作者进行了扎实的文献研究工作。第二,学科交叉研究法。“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这个题目本身就涉及传播学、信息学、档案学、公共管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作者对这些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宽了研究视野,增加了论证力度。例如,本书在利用传播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解读档案公共服务;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分析档案民生服务作为“保健因素”的角色;将叙事学、游戏学、知识管理等交叉学科知识与档案信息开发结合起来思考,赋能档案公共服务等。第三,案例分析法。作者收集探讨了大量新颖丰富的案例,赋予本书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增加论述力度的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直接参考。如2017年《苏州年鉴》可视化网络年鉴系统、2018年浙江省档案局运行的“掌上查档”小程序、2019年中央档案馆制作推出的一系列档案节目和展览、宁波市鄞州区档案馆“刷脸”查档实践、湖北省档案馆和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的虚拟档案展厅以及2020年各地云游博物馆活动、成都市档案馆推出的情景展览《成都故事》等,让读者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认知更加立体。除了对国内案例的总结反思,作者还对国外著名案例进行了分析,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开展的档案馆之夜活动、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以鸟类声音为素材开发的APP等。第四,调查研究法。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的数据,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情况和档案利用增长率情况、全国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开展情况、档案微博粉丝数量、档案微博发文总数以及档案微博日均发文前十排序(2020年)情况、档案APP开设情况等等,为论点提供数据支撑,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

(三)逻辑清晰,注重档案公共服务的整体实现

从架构上看,该书遵循“理论——实践”的基本思路,每章开始时有一段提纲挈领的章节介绍,每章结尾处有概括性的小结,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注重宏观把控和论证逻辑,尽量在统筹分析影响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观点阐述层次分明。例如,本书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解读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时间为轴将我国档案公共服务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代;从“喜”“忧”“思”三个角度分析新媒体环境对档案公共服务的影响;统筹分析元驱动力、三镜效应以及复杂系统理论对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综合影响;将档案公共服务归结为知识服务、文化服务、民生服务和技能服务四个模块,并分别从起始层、表现域和实现空间进行深入解析;以储能——赋能——释能为脉络,从微观操作层面探讨公共服务实现的路径;从共识、权责、评估、社会力量四个方面研究我国档案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先对现有国家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国家一体化档案公共服务平台,坚持辩证否定原理,注重档案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81F69770-B60C-445C-A6A6-EA191ECEF075

(四)夹叙夹议,论证语言深入浅出

由于采用了学科交叉研究法,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需要对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并结合档案现象和档案学理论知识进行论证。作者语言和理论功底深厚,述则直截了当,论则鞭辟入里。举以下例子进行说明:(1)以“绿数据”一词来形容档案资源可以净化信息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2)借用望远镜、平面镜和显微镜的功能作用描述档案公共服务对公众诉求的满足,提出“三镜效应”;(3)从正反两面分析“蝴蝶效应”给档案公共服务带来的影响,引发人们对档案用户群体的特别关注;(4)引入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档案民生服务比喻为“保健因素”的角色,形象地阐释了“民生服务做好了,公众会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职责所在……避免的是公众对服务的不满,未必能提升公众对档案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但是,如果民生服务质量低、未能很好满足公众需求,通常会激起公众对档案公共服务极大的质疑和不满”[1]133这种无奈局面;(5)将提升公众档案技能的过程类别比为“动车效应”,贴切地解释了“将档案技能传递给社会广大公众,恰恰犹如动车为所有车厢赋能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公众素养,也更有助于国家和社会档案价值的实现。”[1]139可以看出,作者擅长以跨学科视角思考档案现象,将新媒体环境下复杂的档案公共服务现象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三、《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机理与策略研究》一书的学术贡献

(一)透析新媒体环境,科学定位档案公共服务

“概念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灵活的客体。它既与时俱进地得以形塑,又针对当前的问题开展回应。”[2]为全面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内涵,本书首先采用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对“新媒体”和“公共服务”进行深入剖析。作者指出,伴随着具有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性、智能化特点的新媒体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新媒体环境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互动性不断增强、价值观逐趋多元、信息生态系统也更加复杂。随后作者罗列了六种解释“公共服务”概念的方法,回顾了公共服务、档案公共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以时间轴、国家的关键政策、主要现实表现为线索,新中国成立后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前档案公共服务时代(新中國成立到20世纪末)、档案公共服务1.0时代(2000—2010年前后)、档案公共服务2.0时代(2010—2017年)、档案公共服务3.0时代(2018年至今)四个阶段。基于上述研讨和梳理,本书对现阶段的档案公共服务概念进行了界定:“档案公共服务是指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档案部门及相关主体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提供档案资源或与之关联的产品与服务(有形的和无形的),激活和释放档案价值,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以及维护其利益的过程。”[1]4并从服务的主体、客体、目标、内容和形式方面对该定义进行了解读。在第一章的“概述”里,作者聚焦于档案公共服务这一点,关注新媒体环境这一面,同时拉出我国档案公共服务发展历程这一条线,让读者对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有了全新认识。本书对“档案公共服务”的重新界定,也为后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探寻服务原理,规范公众对于档案公共服务的理解

目前,对于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规律性问题,我国的理论研究不足。该书致力于揭示档案公共服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即探究档案公共服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发生。作者从档案价值这一档案学基本理论问题切入,认为“档案价值是档案先天具备和后天生长的优秀品质凝聚的结果,是无意而为和有意而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形成并螺旋生长的过程……档案价值螺旋生长的过程形成了‘档案价值聚积体……档案及其管理活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激活并释放档案价值聚积体的能力。档案公共服务就是将档案聚积体能量激活、释放、使之惠及社会和公众的过程。”[1]80-81因此,档案价值聚积体是档案公共服务的内在诱发源动力。此外,作者认为公众对档案公共服务的诉求也是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重要推动力,并将该过程形象地概括为“三镜效应”。随后,作者引入复杂系统理论观察档案公共服务系统,分析了档案公共服务构成要素本身、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档案公共服务系统与外部系统关系的复杂性。基于上述分析和论证,作者得出结论:“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机理主要表现在档案价值‘聚—散的元驱动力,望远镜、平面镜、显微镜‘三镜效应的交替推动,以及档案公共服务要素及其内外系统等复杂关系的共同牵动。”[1]92,158,76这回答了“档案公共服务为什么会产生”的问题,弥补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其对档案价值动态生长、档案价值聚积体、档案全生命周期里价值聚散等原理的严密论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档案价值理论。那档案公共服务是如何发生的呢?作者从服务战略、服务模式、服务思维等影响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关键内容出发,构建出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实现的三个科学范式:同频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服务战略、双视角双导向服务模式、开放协同的平台化思维。此外,作者还从大量社会实践中抽象,将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归结为档案知识服务块、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块、档案民生服务块和档案技能服务块,并以起始层——表现域——实现空间为线索,分析了每个服务块的具体内容。总的来看,作者论述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有助于从根源上推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实现,增进和规范了公众对于档案价值和档案公共服务的理解。

(三)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档案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每一面都有其“锋性”,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传统档案公共服务如何突破原有桎梏,自如地“驾驭”新科技而不是常怀“被支配”的恐惧?作者设计了以下解决方案:首先,作者提出“储能——赋能——释能”的档案公共服务发展思路。储能指建设一个数字、开放、多元的档案资源体系,这是档案公共服务的资源基础;赋能指将档案叙事、知识融合和先进技术运用于档案资源的开发,打造立体多元的用户体验,提升档案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释能指通过多种形态的档案服务方式将档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实现档案价值聚积体的最终释放。其次,为确保档案公共服务的实现,作者研究了如何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理念上,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质量保障上,建立科学的档案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服务过程中,作者关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权利与义务、档案利用者与隐私权的关系问题;未来发展方面,作者期待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服务,提出发展档案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机构。最后,针对档案信息孤岛、档案检索不精确、档案内容不呈现等现实痛点,作者提出建立全国一体化档案公共服务平台,并分别论述了平台的建设原则、支撑层、功能层、执行层、应用层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现方法,为今后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提供了科学指导。

无论是探究新技术融入档案公共服务的各种可能性,还是转换思维以公众为评估主体,亦或是全国一体化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想,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更多的档案资源可以被发现、被获取、被利用,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质量,释放档案价值。该书翔实的论证也为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建设指南,具有现实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颖.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机理与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尼古拉斯·盖恩,戴维·比尔.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81F69770-B60C-445C-A6A6-EA191ECEF075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环境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环境清洁工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漫观环境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