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之计

2022-06-06于溟慧

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于溟慧

亲爱的小星星,我们知道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人称灵活选择运用,各自呈现不同精彩。你一定还记得“化身计”中讲过第一人称,“你之计”中讲过第二人称,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第三人称吧,“他”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从我们从小爱读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到我们上学学到的课文,很多都是第三人称,讲述着“他”“她”“它”“他们”的故事。

“他”——利于凸显形象

本期作文《烟圈儿里的爱》颇有小小说的味道呢。

冬日,下着小雪,两位老人坐在村口。老汉深深吸了一口烟,然后慢慢地吐出一个烟圈儿。烟雾缭绕之中,往事历历在目,脑子越来越清醒,内心却越来越孤单。

……

第二天,雪下得越来越大,父亲又站在了村口。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一辆车从马路那头慢慢地行驶过来,父亲抬起头,看见自己的儿子迎面走来,旁边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抱着孩子说:“爸,我们回来了……”这一声“爸”融化了父亲的心。他笑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了,每一条皱纹里都填满了爱。父亲又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轻轻地向空中吐出一个烟圈儿……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大雪飘飞,老两口在村头孤独地守望。儿子一家的出现,让老汉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了。文中环境的冷与人心的热形成强烈反差,多次提到老汉吸烟吐烟圈儿这个动作,从盼望的孤寂,到再见的展颜,再到团聚的幸福,烟圈儿袅袅升腾,氤氲着老汉的情感变化。这篇出自小学生之手的作文,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创造了一个老人期盼团圆的故事。真的很想知道小作者这个故事的原型,是自身经历的回顾?是父母讲述的还原?还是生活所见的再造?试想,如果小作者站在第一人称的视角,写自己一家回老家过年,跟爷爷奶奶团圆,读起来会跟现在的阅读感受完全不同。

你看,当大家都以第一人称写回乡过年,以全团圆之意时,小作者转换视角,以第三人称写熟悉的内容,这就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冲击。第三人称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既不是说话人也不是听话人,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运用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灵活自由。

“他”——助力表达心理

小星星们,我们来讨论一下本期的《瓜子脸一日游》。这是一篇“自画像”,如果以第三人称,为“她”画像,在写外貌眉眼的同时加入评价、议论等看法或联想,是不是会比现在第一人称的内容更丰富些呢?因为第三人称不受“我”的局限,表达更自由,更开阔。

本期的《我,嘚瑟着呢》是第一人称:

“滋溜……”我哪玩这等小儿科,一下子进入深水区。自由泳、蛙泳、仰泳、蝶泳……个个绝技在我手。我一会儿钻入池底,两脚出水玩起鲤鱼打花;一会儿套着泳圈踩水行走,两手变幻着芍药盛开的手势。

“啊!尧尧……”老妈的浮板绳松了,她身子下沉,吓得连连惊叫。“站起来!水深都不过我的脖子。”果不其然,老妈站起来之后,水不过到她的肚子。

你发现了吗?第三人称可以把“他”的神态、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同时跟进心理,一番渲染后,那“嘚瑟”劲儿仿佛要“冲破天际”了呢。第一人称写“我”就难以实现这样的描写。选择不同人称表达,充分发挥人称带来的表达效果,在动笔之前考量一番,会成为加分项。

“他”——穿插更显独我

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要么基于第一人称,要么基于第三人称,你见过“他”穿插在“我”中,两种人称自由切换的文章吗?

六年级下册课文《那个星期天》是作家史铁生所写,在“我”具体细致地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着内心,满怀期待—兴奋—怀疑—自我安慰—焦急—仍抱有期望—耐心等待—后悔—焦急—忧虑—伤心—失落,心理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下面是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注意画线部分人称的变化,从我是“我”切换为“男孩儿”,不但没有混乱,反而因视角的变化让读者在第一人称的真实亲切中更多了一份第三人称旁观的冷静。我们读者的同情和怜爱都被那个小男孩儿激发出来了,尤其结尾的“一派荒凉”一语双关,力透纸背,我们的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

请看于老师学校603班沈筱妍的作文《盼望·蛋糕·童年》中的片段:

锃明发亮的玻璃柜里,我一眼瞄中了那块草莓蛋糕。

那小女孩今儿喜得要发疯了!她踮着脚尖,趴在桌上,两只发面馒头似的手扒着桌沿,露出半张脸,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蛋糕,仿佛哈巴狗盯着肉骨头……

糟糕!这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吃吧?不是说睡完午觉就吃么?可妈妈已经把菜端上桌了,没有拿蛋糕的意思,我有点儿明白了。

“蛋糕天黑了再吃吧。”电饭锅里,稀饭咕噜咕噜嘟囔着。那小女孩又忙活起来了,打开冰箱,伸着脖子看着那她仅能看到的,蛋糕的一角,关上冰箱。再打开,再看,再关上。蛋糕被转移到顶层一隅,许是妈妈嫌它碍事罢了。

“吃吧?吃吧!”我央求着。

行文中可以看到《那个星期天》的影子,看到蛋糕走不动的小女孩,不停开关冰箱想吃蛋糕的小女孩都是“我”,但跳出“我”,用“她”的视角,把小女孩的馋样写得那么惹人怜爱,也正是第三人称的妙处。

亲爱的小星星们,最常见的第三人称“他”,在一个慧眼巧思的小作者手中成了一支提升表情达意效果的魔法棒,素材还是那个素材,换成第三人称凸显了人物形象,助力了心理情绪表达,穿插在第一人称中更显“非凡品质”。你要不要试试“他”之计?

猜你喜欢

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拼图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主观化视角下探讨人称指示语先用中说话者的心理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人称代词专练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