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油画表达
——赵培智油画浅议

2022-06-06

新疆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油画绘画艺术

□ 黄 睿

《来自高原的祈福——5·19 国家记忆》

初见赵培智老师的作品就被其作品画面的张力感而深深打动,之后便慕名参加他授课的培训班。短短几天,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笔者领悟了他在绘画表现和平面化形式感的构成处理上的完美结合,现场示范中,深切感受到赵老师精湛地概括形体和色彩的能力与整体处理画面的控制力。

赵培智老师凭借《来自高原的祈福——5·19 国家记忆》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十多年来回顾他绘画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艺术的走向和追求。生为七零后的画家,赵培智老师今天的作品褪去了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油画写实绘画的主题共性和普遍关怀,十分鲜明地把创作的主题内容与时代的关系转换为个人视角下新疆各民族现实生活。这既不是去彰显某种时代的观念,也不刻意去追寻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路径,而是回归艺术家作为个体存在的生活,以及新疆地域民族风情的描绘。这个创作过程正是赵培智老师所说的“一直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他用自己的绘画方式,绘画语言来呈现人的精神世界的状态,描绘人的生存状态,体现美好的人性和生活的真实,这种对精神的表达超越了地域、民族的界限。

《理想之马》

《沉默的人》

赵培智老师的观察视点贴近生活,绘画表现手法朴素,图式语言纯粹直接。他对待绘画的态度十分鲜明,始终坚信绘画本身仍然具有探索和实验的空间,相信具象和写实的手法仍然具有深化和发展的前景。他的作品,显示了绘画语言和内容的统一。他描绘外部世界一切形象的出发点都源自自己敏锐的感受,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人与物都是十分具体的,从人物的外貌、形态、着装,到所处的空间、氛围,都有其自然形式的属性,赵培智老师在画面结构组织上的特点也十分鲜明,是以一种非常形式的构图为基础,在画面上营造一种形式构成的视觉结构。在他大多数作品中,人物与背景中都有意减弱空间的过渡,使人和背景平面分割,利用形状的叠加,将面与面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种整体呈平面性的画面结构,使作品中的平面化形象十分强烈地映入观者的眼帘。在构图方面,赵培智老师有时候也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法,通过变形对象的前后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戏剧性的审美效果。比如空间的某个片段,赵培智老师有意将某些空间中的形体概况进行弱化,给人一种与那些没有被画出来的结构和色彩空间有着视觉关系的感觉。这种不完整性,使得形象和形象之间、形象和背景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一种现代感,使作品具有了图式具体化与精神性并生的双重特质。

十年来,赵培智老师始终坚信油画艺术的表现力,经过大量创作的经验积累,他已经在直接表现这一绘画方式上得心应手,其作品在用笔和造型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融洽,下笔即是造型,造型即是对物象的真切感受。这种强烈的形式构成感使他的画显得非常饱满,正如他所说的——“绘画最让人着迷的就是手绘在画面劳作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说是画家的心电图,绝不是书上所罗列的构图法则之类的简单东西,它是由一系列艺术基因码构成的,而且有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因此我认为绘画有无限的可能性,还认为绘画中存在着类似黄金比例一样的某种规律,每当我们品读传统绘画里的中外名作时,作品无不透露出某种难以言传的东西,熨帖人的心灵,契合着人性共通的审美要求。”

赵培智老师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对生命和人性温暖的向往。他近些年来的作品不管是塑造人物面部时那果断自如的笔触,还是对人物身上衣饰纹路的简洁的概括,都让观者享受着色彩和形体带来的视觉快感。作品的整体画面乍看趋于平面化,好像作者对人物的体块、空间的追求在不断减弱,但那些在关键形状处的转折和轮廓边缘处理上强调的重色,完全凸显出对象形体的厚重感。分析他对色彩的应用,高级灰色调是整体画面所传达的高雅气息的来源,加上其中微妙的色彩变化都是来自帕米尔高原最自然朴实的色彩表达,偶尔穿插其中的红或绿,以及来自雪域高原上那种光照下高纯度的白色使这种画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头像》

《沉默之马》

《老人》

近年来赵培智老师对画面构图中形式感的探索和思考,足以见得一个成熟艺术家对绘画本质问题的理解和突破。在写实绘画体系丰富刻画人物面貌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前提下,赵培智老师对画面结构、形体、色彩做了一种归纳和取舍的尝试,在他的大幅绘画作品中,其对人物结构特点、形体、色彩、空间处理中可以看出某种创新和突破。

赵培智老师在造型上的主观化处理和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让人叹为观止,他能把艺术触角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其人物绘画作品是对画中人物生活精神的描绘,是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命运的关注。通过观察平凡生活的瞬间,发现一些被忽视的存在。赵培智老师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瞬间观看经验使他能用独立的艺术语言穿越不同文化的边界,让画面传达出纯粹本质的生活。

赵培智老师的油画给笔者带来很大触动和启发:

1.就作品内容来说,题材的延续性是特别重要的。就像赵老师画塔吉克族,对他们进行了长期地、深入地了解,逐渐摸索出合适的绘画语言,最终呈现出打动人心的画面,以肖像画传达了对这个群体命运的关注。一个画家如果不能深入生活,他的艺术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画家需要在生活中多体验、观察、感悟,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瞬间场景,只要印象深刻,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创作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题材,然后不断挖掘、打磨。但凡优秀作品无不是源于平常的生活,只有以理性而客观的态度去审视现实,去认知社会,去发现和贴近人性的本质,结合创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意识、思维方式和个人精神追求等,最终才能融会贯通并凝结在作品中。

2.在观察方式方面,就油画学习而言,应当从学习传统入手,借助大师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总结规律,提炼绘画语言方式,从而做到“有法”,即以有意味的形式唤起特殊的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情感分离,甚至与一般意义上的“漂亮”无关:艺术常常是小众的,非常规的,是常人不能理解的。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进行提炼,并将其表达出来,实现生活的体验和艺术表达的统一。亦如近现代艺术启发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探索世界,发掘人的潜能,鼓励人的创造性,而不是单纯表现赏心悦目的美。

3.就绘画语言探索来说,二十多年来赵培智老师在不断地探索寻找自己的油画语言。寻求契合自己内心的绘画形式、语言很重要,就像赵培智老师所强调的,画者在观察生活时要带有绘画形式的眼光,绘画应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不是视觉真实,要表达自己的艺术真实,就要寻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油画这门艺术是具有时代性的艺术,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语言符号,就像赵培智老师,其作品从十多年前奔放的笔触到今天内敛的平面图示呈现,这个演变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的审美追求的改变,他对油画语言形式规律进行了重新编码。任何好的作品都离不开语言、形式、结构、色彩、空间、造型、观念等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正如赵培智老师所言:“这些形式语言要素的审美法则由一系列艺术基因码构成,通过不断的编排、组合,形成无限的可能性,不断试验它的不同组合而产生视觉与心理的反映可以破解触动人灵魂的基因码”。

《沉默的朋友》

4.学习传统与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初学油画应当从学习传统入手,学习运用大师的眼光去观察与写生,由此逐渐理解绘画语言的意义。当然,学习大师不是目的,怎样从中找到自我,画出具有独立面貌的作品,形成自己对待生活、对待艺术以及对待世界的看法,然后通过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就能做到“有法”,而非简单地再现对象。而后再从“有法”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时,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能一一化解。

《夜行》

《红马》

《雪之舞》

《胖女人》

《出发》

那么该如何从传统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战国韩非子曾说:画“犬马难,鬼魅易”,这里讲究的是“形”与“神”的关系;五代荆浩在《笔法论》里阐述了“似”与“真”的含义,绘画的雅与俗、意与境,皆是我们学习传统时需探究的基本问题。将这些先辈们总结的经验化为我们的艺术养分。赵培智老师强调:“绘画创作中不能机械的模仿,更不能照抄客观自然主义的对象”,绘画需要将画家的文化积淀经过艺术提炼,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达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物我为一的化境。在西方绘画中,戈雅、伦勃朗、安格尔、拉图尔等杰出画家的作品中都蕴含着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拉图尔的作品中对光源的设计、边缘的处理以及布褶子的微妙变化,把生活中的场景变得有仪式感;维亚尔作品中充满了平面性、趣味性、神秘性和精神性”等等,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谈到创作的方法论时,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赵培智老师也坚决反对学生描摹他的作品,强调寻找自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画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将内容与形式充分结合,通过学习积累最后走上成熟的绘画道路。

在这个绘画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赵培智老师执着地坚信绘画的形式依然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在其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弗洛伊德那种对人物精神面貌的深层挖掘,看到罗马尼亚画家巴巴对画面高度精简后呈现的厚重特征,看到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那种对稍纵即逝的人物情感细微敏感的捕捉,看到意大利现代主义画家马里奥·西罗尼的深沉凝练。但更多的是赵培智老师自身生发出的生动气息。赵培智老师集众家之所长又独辟蹊径,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在绘画形式与内容表达上独树一帜,作品中饱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其在绘画实践的探索中寻仍具有新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油画绘画艺术
万类霜天(油画)
纸的艺术
油画去哪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