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诸城:整体探索高质量劳动育人的有效路径

2022-06-04邓铁兵

中小学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实践基地劳动教育

邓铁兵

摘要山东省诸城市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育人的有效路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组织建设、师资配置、区域统筹上下功夫,构筑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支撑机制;通过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建设劳动教育课程群,不断创新课程实施方式,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的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指导学校分级分批建设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保障劳动教育落地实施;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推动、引领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育人;劳动素养;实践基地;“错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4-0021-04

如何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在制度保障、资源配置、师资建设、评价反馈、校内校外协同等方面汇集力量,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探索新时代劳动育人的有效路径,是区域落实五育并举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立足区域实际,不断提升规划、实施、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等多元途径,努力把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路径。

我们以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依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解决好劳动教育实施的条件支撑,通过加大在经费投入、师资配置、资源整合、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内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扎实开展,逐步构建起符合区域实际的劳动教育体系。

其一,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四动”推进策略。诸城市成立了市委教育工委和教体局党组统筹下的劳动教育区域推进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出在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制约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研究制定了《诸城市关于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时间表。与此同时,我们设立了12个校际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成立了由专职教育顾问、专兼职劳动教育教研员、劳模和工匠等校外辅导员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制定了“问题撬动、行政推动、内外联动、研究驱动”的推进策略。

其二,加强师资保障,配足配齐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实施,需要专业师资的保障。一方面,我们设立专兼职的教研团队,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根据全市劳动教育实施需要,编写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各学校在发掘本校有劳动技能专长或者对劳动教育感兴趣的教师转任或兼任劳动教育教师的同时,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聘请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企业或研究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等参与学校劳动教育。此外,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市、校两级劳动教育教师教学荣誉及成果序列,完善成果展示和評选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其三,加强区域统筹,整体设计分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和实施路径。为了做好纵向衔接,我们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从区域层面科学设计“进阶式”的劳动教育目标,制定了《诸城市关于实施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小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概念,体会劳动的价值,养成劳动的习惯,增强爱劳动的意识,同时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社会价值。初中注重通过参加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劳动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体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普通高中注重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日常必备的劳动技能,理解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处理好兴趣爱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加强人生规划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重点是培养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教育学生懂得爱岗敬业,崇尚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

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坚持系统规划、分类推进、融合实施的策略,整体设计、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1.“一校一案”开发课程群,确保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同频共振

我们制定了《诸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整合性、丰富性、实践性、创新性、实效性”五项原则,从劳动技能、家居生活、农事劳作、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层面,指导学校“一校一案”,构建包括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家庭劳动教育课程、校外实践劳动教育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群。

其一,开设校内劳动教育课程。我们坚持校内劳动教育常态化,指导学校通过设置责任岗、责任田、责任区等,在校园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美化、种植角养护,以及教室、餐厅、宿舍清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依据劳动特点及难易程度,设置清扫类、整理类、清洗类、养护类、监督类等劳动岗位,然后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劳动能力等特点分配给学生进行劳动体验。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各学校坚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原则,通过“双向选岗、岗前培训、换岗体验、评价跟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设立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劳动项目和内容。例如:诸城市府前街小学将二十四节气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开发了“踏着节气去劳动”校内劳动教育课程;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则以烹饪为切入点,将生活技能、健康饮食及餐饮文化等有机融合,孕育出有烟火气的校内劳动教育课程。

其二,设置家庭劳动教育课程。我们把家庭劳动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家校联合设置或学生自主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让家庭劳动教育常态化,并且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评价。这类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学期都能熟练掌握1~2项生活技能,并通过每学期末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呈现劳动教育成果,驱动家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把玩具、书籍、衣物等弄得到处都是,基于这一问题,诸城市文化路小学聚焦“收纳”主题设计低年级家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如“整理桌子,学习用品摆放有序”“分类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引导孩子主动整理物品,学会收纳技巧。

其三,开发校外实践劳动教育课程。我们借助社会大课堂设计社会性劳动教育课程,如田园实践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创客研究课程、研究性课程等,以此拓展劳动教育空间,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例如:诸城市东武学校将常山永辉农场作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利用农场特有的资源研发了种植课程、多彩粮食画课程、魔幻果馒头课程等,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不同的劳动体验,在劳动锻炼中学会技能、收获感悟。

2.“四个结合”创新实施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提升劳动素养

我们着力强化“四个结合”,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劳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效果。

其一,与转变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倡导各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贯彻做中学、知行合一的原则,将劳动要素合理嵌入日常学习中。一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是开展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等,将动脑和动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增加基于实际生活问题的挑战和任务,特别是开展围绕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和热情。

其二,与解决生活难题结合起来。我们鼓励各学校以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小问题为切入口,从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贡献劳动“小智慧”,可以是垃圾分类的小妙招、厨房工具的小改进、社区环境整治的小方案,也可以是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既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三,与参加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我们指导各学校成立如烹饪、插花、茶艺、陶艺、剪纸、十字绣、3D打印、无人机技术应用等多元化的学校社团,让学生选择并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劳动项目。例如:诸城市纺织街学校成立了扎染社团,通过与印染公司的专业人员对接,将开辟板蓝根种植农场、体验扎染过程、展示扎染作品等活动有机融合,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扎染流程,而且学会了发现美、创造美,激发了对民间工艺的热爱。

其四,与开展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我们依托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劳动体验的研学项目,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和运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或社会实践报告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市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龙湖绿园田园综合体的高科技智能化生产中心,学生可以学习立体栽培技术,了解通过恒温、滴灌、环境监控等智能化生产体系种植有机绿色果蔬的过程,研学结束后,学生还可以从基地领取果蔬幼苗带回家,在种植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整合地域内的劳动教育资源,我们建立了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的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指导学校分级分批建设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做到“一校一基地”,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一班一基地”,从而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1. 以“标准”为引领,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

为规范和促进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我们强化了区域统筹和指导,制定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标准,从场地建设标准、劳动设施配置、人员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对各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全市各中小学校立足自身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了各具特色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部分学校还建设了高标准、功能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室和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例如:诸城市东坡学校利用校内闲置地块,打造了体现时代特征的“东坡农场”,建成了以“东坡果园”“东坡菜园”“东坡粮园”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还利用闲置教室,建设了车工、木工、电工、葫芦烙铁画等劳动教育实践教室。

2. 以“协作”为路径,开辟校外劳动教育“大课堂”

我们积极动员有条件的工厂、农场、社区等组织履行社会义务,为学校提供适合的劳动场所,实现校外资源校内共享、校本课程校外实施的常态化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基地、社会“劳动教育联合体”,组建灵活多样的劳动教育协作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感知体验。例如:我们确定了润竹山、永辉农场等四处市级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明确设施建设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然后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分批推进学生研学实践。其中润竹山劳动教育基地设有多个参观、体验农耕文化的劳动区,包括舜耕园(农作物种植区)、药王谷(中草药种植区)、果子沟(水果种植区)等,配备各种传统农耕劳动工具和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此外,中职学校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建立了专业门类齐全的实习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向普通中小学开放。

3. 以“发展”为遵循,融通内外劳动教育“大场域”

由于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获取劳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我们还从劳动教育资源分布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学校“错位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例如:我们鼓励城镇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园里开辟空地,建起学生的“責任田”,或者组织学生走进广阔的田野,了解农村、农具、农作物、农耕过程等,体验劳动的快乐;鼓励农村学校在校内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室、创客教室,或者组织学生走进高科技生产园,走进食品加工厂,解码食物加工、监管的流程。如诸城市昌城镇中心学校与地处本地的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智能化车间,亲身参与产品的生产、加工、消毒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

我们从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评价和学校对学生劳动过程与成果的评价两个维度,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此推动、引领区域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 有序做好质量监测,让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找到“目标感”

为了发挥好科学评价的引领作用,我们以评选劳动教育示范校为契机,制定了《诸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南》,从“课程体系建设、劳动课程落实、劳动成果展示、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资源统筹”等维度,制定了达标清单和特色清单。其中达标清单从规范课时、配齐师资、课程教材、备课上课等方面进行设计,特色清单从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两方面设计,包括劳动习惯养成、社团建设、创新型人才计划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标国家和省市要求,努力做好劳动教育质量监测相关工作,让学校更有目标感和获得感。

与此同时,我们将中小学校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和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年终综合教育督导评估,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此外,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劳动教育教学能手”“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基地”评选和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对重大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优先推荐参评政府教学成果奖、立德树人教学成果奖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2. 科学开展素养评价,让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看得见”

新时代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需要突破体力劳动的认知局限,整体考虑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与技能、劳动创造性等育人目标,不断探索系统、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评价要素,以此激励学生实质性参与劳动,持续获得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其一,坚持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要求各学校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完成每学期的主题活动,并且让学生看得见自己的劳动成果,有充足的获得感,如从小学三年级起,每学年都要提报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同时,注重在真实的生活场景或劳动情境中进行实际的劳动操作,力戒纸上谈兵,并做好过程性记录。如诸城市兴华初级中学成立“劳动银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用“储蓄劳动”的方式促进成长。

其二,做好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的综合评估,科学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竞赛对劳动技能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要去功利化,以此引导学生对劳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重视市、校两级劳动技能大赛的策划与实施,一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物品整理、器具维修、生活急救、盆栽花卉等生活小技能设计成各类有趣而又充满挑战的劳动技能个人比赛和团体比赛项目,全员参与、逐级选拔;另一方面,我们在选拔推荐时,将勞动态度设定为前置条件,在技能比赛时将节约耗材、物品收纳、环境保护等要素列入评价指标,真正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提升素养。

其三,发挥多元化和差异化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我们强调谁最贴近、了解学生的劳动实践,谁就是评价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公正。但评价的公正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差异。为此,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在城乡、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共性的评价要素中列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给予学生选择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推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更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将于2023年起将其作为初中学业水平考查项目,设定普通高中录取的底线要求,实现以评促学。

(编辑 谢 凡)

注释:

①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1+N’劳动育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ZC10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实践基地劳动教育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