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持素养测评理念 改进中考命题策略

2022-06-03段承校袁源赵富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5期

段承校 袁源 赵富良

【摘 要】中考命题对教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命题立意则决定着试卷的格局与质量。多年来,语文学科命题走过了知识立意、技能立意的阶段,正走向素养立意的层面。2021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学科试卷中的优秀试题即反映了这种改变。在素养测评理念的指引下,中考语文学科命题还将不断改进,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关键词】素养测评;试题评析;命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5-0013-04

【作者简介】1.段承校,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文学博士;2.袁源,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01)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3.赵富良,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2)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俗称“中考”)是衡量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标尺之一,对每一位学子而言,则是人生第一次学业水平的全面大考。因此,测量工具(中考试卷及相关材料)至关重要,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测评的成效。近年来,素养测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中考命题改革中也正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2021年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考语文试题为例,分析素养立意给中考命题带来的变化,提出进一步实行命题改革的建议。

一、素养测评理念简析

语文学科的中考命题改革与教学改革一样,走过了知识立意、技能立意的阶段。以课堂教学来看,“知识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的主体是教师。……(技)能力教学强调训练,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某种规律性思维。……素养教学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能力的建构,目的是通过学习提升四个核心素养”。同样,知识立意的测试更关注知识的记忆与再认,考查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技能立意的测试关注反复训练后掌握的格式是否运用得准确和娴熟;素养立意的测试则关注能否根据复杂多变的情境,灵活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以考量受测者的道德修养、思维水平和学科才能等。由此可知,素养测评理念引导下命制的试题,在价值引领、结构统整、情境设计、试题创新方面往往有较充分的表现。

二、语文试题亮点评析

用素养测评理念观照2021年江苏省各设区市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情况,可以发现以下亮点。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个设区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都关注了“建党百年”这一社会热点,或选用有积极价值引领作用的语料,或创设富有育人意义的语言运用情境,或设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的作文题,来体现学科育人的追求。

2.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

13份试卷基本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不超标命题。各设区市遵循课标关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各领域的评价建议设计试题,较好地贯彻了课标精神。

3.发挥对教与学的引导作用

13份试卷多重视“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综合性语言运用题题组为例,可见一斑。(见表1)

由表1可知,多地试卷以主题或大情境统领若干小题,用结构化的题组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引领教与学向素养发展方向变革。

(二)规划合理的试卷结构

1.搭设知识结构

13份试卷均包含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含古诗文阅读、现代文学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写作几大板块,阅读与写作的分值占试卷的主体,符合學生语文学习以读写为主的客观实际。其中,多数试卷关注了阅读材料的多样化,以各种组合形式考查学生不同领域、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能力。(见表2)

2.安排能力结构

语文学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和鉴赏评价能力。13份试卷都合理安排了几种能力的测评比例,尤其在控制记忆背诵类试题的比例方面较往年有所进步。南京、南通、泰州、扬州卷识记类试题的分值占比在全卷的10%以内。

3.设计难度结构

根据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性质,语文试卷的总难度宜在0.65~0.75。试题若按得分率0.7以上、0.4~0.7、0.4以下分易、中、难三类,其分值比例以7∶2∶1为宜。以此观察13份试卷的实测难度,有8份试卷难度在0.65以上;各卷都有一定数量难度0.7以上的较易题,其中,常州、南京、南通、无锡卷较易题数量占比超过50%。

(三)创设合宜的试题情境

1.关注情境命题

情境化命题已成为近年命题技术改革的重点。统计13份试卷的情境化试题可以发现南京卷(含作文)情境化试题在全卷的分值占比为63.3%,南通、盐城等卷也在10%以上。

2.搭建情境场景

情境化试题素材的选择各有所长,搭建的场景也丰富多样。或以家庭生活为背景,或以校园活动来设境;或充满地域色彩,或富有时代气息,大多能将学科问题融于生活,情境富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的特点。

3.发挥情境效能

多数情境化试题能将测试目的、场景、条件等元素融于一体,任务在情境中自然生成,情境成为任务的载体或背景。以下为盐城卷的一道题目。

《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曲唱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认为鲁达和林冲的形象都是这几句歌词的极好注脚,你怎么看?请结合原著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此题借电视剧主题曲歌词搭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了解。学生要完成试题,必须借助情境中的有效信息,情境的实效性较强。

(四)进行适度的命题创新

1.注重考查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份试卷大多设计了考查学生高阶思维、创新能力的试题。比如,有些试卷将阅读题与现实生活对接,利用文本情境考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能有效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3份试卷中,南京、苏州卷中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题量及分值占比(除作文外)超过30%。常州、南京、徐州、盐城等卷还尝试了跨学科命题。

3.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降低记忆类试题的比例

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关注的是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中考应贯彻这一精神。以下为南京卷的一道题目。

“学者先要会疑。”图图读书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了你的质疑。(8分)

·图图读的名著:《朝花夕拾》

·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蛮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師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

你阅读的名著:《》

你提出的问题:

提问的原因:

该题不仅允许学生自选一部名著提出质疑,还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养成善思善疑的阅读习惯,做到真阅读、真思考。

三、中考命题改革建议

统观2021年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理念,打破固化的命题思路,降低识记类试题的比例

虽然13份试卷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有的试卷以语言知识识别题替代语言运用题,有的试卷出现了只是考查对比、类比、比喻或论证方法的识别与判定的知识概念题,有的试卷格局或试题形式固化陈旧、多年不变,个别试卷识记类试题比例较高,还有不少试卷或多或少地考查了课外读物的相关常识及对人物、情节等内容的识记……这些都需要命题者继续学习素养测评理论,树立素养立意的命题意识。因为陈旧的理念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且不符合课标的要求。

(二)重视命题规划,在多维细目表的编制中,更加合理地安排试卷结构

观察13份试卷的难度结构,会发现难度均值只有0.67,较2020年有所提高(2020年是0.69)。有5份试卷的难度在0.65以下,另有3份试卷中0.4以下的难题超过20%。这些说明命题前的规划不到位,需要引起命题者的重视。

(三)提高命题技术,在语料选择、情境创设、试题命制方面广开思路,积极探索,让语料更加典型化、多元化,情境更具实效性,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

有些试卷阅读材料类型比较单一,只有单篇的文字材料,缺少课标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与学生日常的阅读实际不符。有些试题设计了情境,却另外孤立地考查语文知识;有的试题以学习活动为情境,任务却是名著内容分析。这些试题在情境与任务的关联度、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不理想,造成试题的实效性不强。命题者应广泛学习、借鉴先进的命题经验,提高命题技术。

(四)关注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拟制,减少直至不用套路化的形式

部分试卷中某些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阅读题,其参考答案却是格式化、套路化的;有些开放性的主观题却以采点评分的形式削弱了试题的开放性。这些答案示例不仅降低了试题的思维含量,而且容易导致日常教学的应试训练,不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建议改进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拟制,如主观题借鉴“分层赋分”的方式,提高评卷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晋诺.学习任务群既是课程内容也是教学组织形式——兼与程翔老师商榷[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9):13-16.

[2]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2)[2022-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