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功能定位与发展趋势

2022-06-03付超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2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数字时代

摘要:数字化时代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促使其创新设计,重塑功能定位。阐述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点,分析了数字赋能下城市公共阅读新空间的价值重塑,对数字赋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指出数字赋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城市公共阅读新空间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和完善。

关键词:数字时代;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2.0023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也要迎合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新型文化业态的建设步伐,促使传统文化服务升级,以提升我国社会文化的服务效益。基于此,我国提出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战略,着力增加数字创意意识,深化数字出版和数字娱乐的改革,可以说,目前我国已兴起了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潮流,各文化机构也积极进行数字文化探索和创新实践。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由各级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文化场所构成,大致分为民办、公办、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三种类型,如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书吧以及各类书店,都属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1]。公共阅读空间不仅辐射面广,能使更多读者受益,而且公共阅读空间功能齐全,设计新颖,能够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当地政府支持下,公共阅读空间不断发展,地铁图书馆、自助借还机、“书店+咖啡”等公共阅读空间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驱动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而言也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方式、精准服务内容,因此,数字赋能下的公共阅读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点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用开放包容的服务精神,使广大的用户群体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习惯,因此,较传统的图书馆而言,它蕴含了更加突出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开放性、复合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1.1开放性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互联网环境下,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一方面,从空间上看,城市阅读空间面向所有用户开放,打破了传统功能性空间对读者背景和学科的限制。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属性得到延展,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轻松获取公共阅读空间提供的线上资源和服务。

1.2复合性

复合性是指公共阅读空间集合了多项功能与定位,它既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放松的空间,也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的环境,既是一个社交场所,也是一个学习阵地。然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区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交融,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阅览室最大的特点[2]。因此,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吸引不同需求的读者。复合性的功能和多样化的服务使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1.3共享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使阅读资源、阅读方式日趋数字化,阅读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也进一步增强,这就使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呈现出鲜明的共享性。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大量的数字资源被充实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资源库,奠定了其服务的物质基础。同时,资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共建共享,读者的点赞、分享、评论,都是其共享性的表现,即使在线下,受开放性阅读空间的影响,人们交流互动的欲望也会增加,无形中形成了阅读共享、感受共享氛围[3]。总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同于传统阅览室,它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活力,受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驱动,向着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成为新时代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2数字赋能下城市公共阅读新空间的价值重塑

学者森尼特认为,公共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视觉导向,城市公共空间本质就是在异质人口聚集的都市中,为陌生人之间的相处、保持社会距离建立社会联系。数字技术进一步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社交的門槛,因此,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价值得到了提升与重塑。

2.1场景革命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公共阅读空间的场景逐渐多元化和丰富化。一方面,单一的图书销售业态已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多书店、阅读空间打造“图书+文创”的模式,创造出休闲场景的公共空间,既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也带给读者放松的感受。例如,台北诚品书店打造了专属的文化课程并定期组织学者讲座,使其不仅是阅读空间,更是思考与学习的场所。另一方面,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场景也从实体延伸到线上,诸如虚拟的交流平台、讨论空间、微信群,都能够为读者营造阅读和互动的场景,使读者重新认识公共阅读空间,对其产生兴趣和使用习惯。

2.2向社区渗透

数字赋能下,公共图书阅读空间逐渐细化,不仅开设在城市的商圈,也逐渐向社区渗透,更加网格化。流动服务车、便民图书站在社区内随处可见,城市书房也走进人们的视野,深受读者的欢迎。例如温州市打造了微型的城市社区书房,配备了投影仪、3D打印机、智能阅读机等先进设备,规划了咖啡馆、创客空间、会议室等空间,同时,延长了书房的服务时长,为读者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4]。此外,一些社区书房还着力加强社区服务,使公共阅读空间兼具日常零售、雨伞借用等服务,与居民形成更紧密的链接,以阅读为契机编织面向居民的服务网络。总之,数字化时代促使公共阅读空间进一步将“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落在实处,在新兴技术支持下,阅读空间向社区渗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为读者提供周到全面的创新服务。

2.3完善虚拟空间

随着公共阅读空间与自助服务技术、数字挖掘技术的结合,其线上服务功能也日臻完善,网页服务、APP服务深受读者青睐,读者可以足不出户获取到阅读资源,在线进行图书续借。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资源的供给双方、读者之间,可以实现即时交流,城市公共阅读新空间逐渐向“去中心化”发展[5],为用户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总之,数字化技术赋予了公共阅读空间向纵深发展,其虚拟服务不仅有利于用户阅读习惯的养成,也能够促使人们的社会距离与社会联系被拉近。

3数字赋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定位

城市公共閱读空间以阅读为基础,兼具其他功能,已然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市民休闲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说,现今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文化建设的阵地,更是连接人与城市的桥梁。

3.1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中,不仅有图书馆起到牵头作用,一些咖啡馆、实体书店、文化馆、候车厅等场地也纷纷加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行列,打造城市阅读名片。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吸纳多方力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与重组,数字赋能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资源的调配,让更多群体能够享受到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尤其在发达城市,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布局更加明显,无论市民身处何方,都能够就近找到公共阅读空间,因此,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已然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数字技术更是推动城市公共阅读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大力深化其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

3.2弱势群体的阅读保障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公共”二字说明了它面向所有用户开放,不分学历、不设年龄限制,都是阅读空间服务的对象,这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无疑是阅读权利保障的一种体现[6]。城市当中,有很多阅读弱势群体,例如未成年人、老年读者、残疾读者,他们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享受与普通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数字赋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实体空间为弱势群体配备了电视、耳机、放大镜、盲读书籍等设备,还提供了少儿读物、老年杂志等,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也给予了弱势群体充分的尊重。虚拟空间的资源和服务则更加丰富,弱势群体可以在线获取专业的帮助,多渠道阅读目标资源,也可以各抒己见,加入到读者的分享和交流当中去。因此,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他们阅读权利的保障,也是融入群体生活的中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3人与城市连接的桥梁

随着城市阅读空间在形式、功能上的完善与丰富,城市书房、书咖、社区书房等正在渗入城市的大动脉,不断演变成为城市文化活力的象征,以及人与城市连接的桥梁。越来越多公众受惠于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感受到了其便利性,逐渐走入阅读生活,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认识所处的城市[7]。正如上文所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兼具社交功能,用户也可以在阅读场所中参加读书会、讲座,进行文化知识的交流与分享。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拓展了城市阅读空间,原来的实体场所得到扩展,向线上延伸,这就拓展了用户的社交范围,读者可以形成兴趣社群,从文化的角度与这座城市产生美妙的连接。

4数字赋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趋势

数字时代打开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设计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付诸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数字赋能下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逐渐向第三空间靠拢,呈现出向网状化、精细化发展和交流性增强的趋势。

4.1向“第三空间”靠拢

不难发现,随着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功能的丰富,它的服务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第三空间。目前,多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配备全覆盖的无线网络、自助办证与借还、手机终端远程监控等功能和配置,以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需求,堪称智能科技手段与公共阅读的深度融合。此外,一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还特别重视读者阅读的舒适度,采用了灯光和温度的自动控制技术,增加了空间内文化装饰品的摆放,设置咖啡吧、简餐餐厅等分区,让读者能够将物感体验、休闲娱乐与知识阅读相结合,即在放松中有收获,在阅读中感受快乐[8]。由此可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和当今阅读环境的影响下,公共阅读空间并不止步于“阅读服务”,它逐渐成为了复合型、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服务场所。可以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使阅读摆脱了“埋头苦读”的这一刻板标签,而是创新设计思维,更新服务理念,贯彻落实“读者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原则,越来越向我们所熟悉的第三空间靠拢。由此,从外观到服务形式,城市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赋能下,逐渐脱胎换骨,呈现出一种年轻、活力、向上、创新的姿态。

4.2向网状化、精细化发展

网状化即公共阅读打破分散独立的布局,形成相互支持的网络化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之间的流通和服务的协同。例如,北京西城区区级图书馆和街道图书馆牵头,连同当地实体书店和书吧,打造出惠民便民的流动阅读网格,推动公共阅读空间横纵交织,形成辐射面既广泛又密集的书香网络[9]。精细化则指公共阅读空间对服务对象进行精细划分,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的实效性。诚然,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泛泛的基础服务已然不能满足不同群体对阅读的深度需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数字赋能下,引用了更先进的数字分析手段和智能化设备,对读者群体特征和阅读喜好进行精准分析,进而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项目和信息资源,推动公共阅读空间成为构建城市居民阅读跨介质化的新方式。总之,数字技术为公共阅读空间突破传统瓶颈赋予了更多的动力,公共阅读空间依托技术优势和数字环境向网状化与精细化发展,纵深强化面向读者的优质服务。

4.3互动交流更加多样化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城市公共阅读新空间着力设计互动交流功能,扩大其服务影响力。从实体空间上来看,一些公共阅读空间对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将读者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具有共性的群体,针对他们的阅读偏好和需求,设计主题性强的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活动、学者讲座、文化下午茶等活动,借此将用户聚集起来,形成良好的阅读和交流氛围,增强阅读主体之间的联系。从虚拟空间上看,公共阅读空间应用数字技术开发多种形式的交流功能,例如资源转发、资源评论和私信聊天等,鼓励用户分享和交流的热情,促使公共阅读环境形成“有来有往”的良性循环[10]。由此可见,数字化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设计思路的开拓以及设计理念的更新,未来的公共阅读空间会越来越注重强调阅读主体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重视读者用户的参与度,只有充分调动用户的参与热情,才能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时代悄然来临,数字处理和挖掘技术不断升级,已然应用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带来的驱动力促使社会阅读方式和阅读氛围发生变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向智慧化、多功能化发展。在新时代,公共阅读空间要结合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和定位,以阅读服务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动力,以深化服务改革为方向,为人们打造全新的阅读体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再是单一的阅读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的名片,从横向看,辐射范围大大扩展,从纵向看,服务功能得到开发,未来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将会更加复合与多元。

参考文献

[1]王子舟.多视角下的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演进的几个观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6):24-33.

[2]葛智星.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城市阅读空间的实践研究[J].图书馆,2021(8):64-68,101.

[3]邓香莲,吴依霏.5G技术赋能下的数字阅读趋势[J].图书馆论坛,2021,41(4):79-85.

[4]周晓艳,耿殿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智能化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J].编辑之友,2020(5):26-31.

[5]荣嘉.“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42(3):50-54.

[6]李淼.数字场景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价值重塑[J].出版广角,2019(8):10-13.

[7]黄佩芳.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特点与模式选择[J].图书馆,2019(3):90-94.

[8]杨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概念、发展定位和运行机制研究[J].全国商情,2016(32):72-74.

[9]陈广金.公共图书馆基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定位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8):113-115.

[10]华东杰.城市公共阅读体系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8,3(8):16-19.

作者简介:付超(1980),男,阜新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收稿日期:20211224责任编辑:张静茹)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数字时代
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功能定位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创业指导探讨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检察机关案件流程监控相关问题研究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