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岩》为什么这样红”的联想

2022-06-02赵畅

大江南北 2022年5期
关键词:渣滓洞鲜血红岩

赵畅

60年前,长篇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效应,至今印刷多达177次,发行量超过1170万册,成为长盛不衰的红色经典。

《红岩》反映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中,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革命先辈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书中塑造的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思扬、华子良、双枪老太婆等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红岩》如此“红”,并非偶然的因素,更非独特的现象,而是由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高度融合的产物。

作为本书的主要创作者罗广斌,因为当年曾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在敌人大屠杀时越狱成功,从而获得了第一手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创作有了真实、客观、生动的前提条件和创作基础,但真正令《红岩》走红的重要原因,则是深洇、浸染于一个个故事中先烈们殷红的鲜血。诚如罗广斌对创作伙伴杨益言所说:“老杨,这本书的真正作者其实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12年前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刘国鋕等烈士……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了这本书。”

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烈士们,其鲜血不会白流,也不应该白流。是啊,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铮铮铁骨,用他们沸腾、热涌的鲜血写就了精神华章。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先烈们虽然牺牲了、倒下了,但他们的精神脊梁没有倒下,他们的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正是在他们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精神的感染下,无数的后来者们才毅然决然地扛起他们的旗帜,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尽管在《红岩》中生动反映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是属于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但它会永远定格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因为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奠基人,因为他们的精神灯塔不仅照亮了过去的革命路,也必将照亮我们砥砺前行的新长征。如果说,红岩精神就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动演绎的话,那么,其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必将在新时代继续熠熠闪光。

红色经典故事,理应通过多种文艺载体得到广泛传扬。因为传扬红色经典故事的过程,就是传扬红色精神的过程。《红岩》里发生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江姐等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崇高精神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出版,源于作者将亲历的革命烈士、监狱斗争、监狱生活,经过纪实和传奇的结合手段作了生动还原,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作者坚持“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的必然,是作者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结果。除了长篇小说《红岩》本身拥有的巨大影响力外,与此同时,书中的故事被不断地改编成各类文艺作品,也持续推高了《红岩》的热度。于是,“红岩”这个符号被演绎成一代代中国人萦绕于心的集体记忆,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便是水到渠成了。

《红岩》为什么这样“红”?这个问题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也提供了很好的启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红岩》之“红”,从创作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为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德艺双馨,牢记“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的谆谆教诲,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D1985F84-AD2C-44AF-BE22-D5E4E0D7E191

猜你喜欢

渣滓洞鲜血红岩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参观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旧址感怀
谒重庆歌乐山渣滓洞
这般迷恋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中西电影中红色的文化象征研究
在渣滓洞看一副副镣铐
七年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