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2022-06-02张程

检察风云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口粮谷物耕地

张程

2022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持续走高,3月份全球食品价格增速达到14年以来的最高点,谷物、植物油和肉类的价格大幅跃升至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面对国际上紧张的粮食供应局面,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多重因素叠加的粮食危机

本次国际粮食危机是各种极端因素叠加的产物,其中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天灾方面,首先是全球氣候异常导致主要产粮地区粮食减产。从2020下半年开始的一轮拉尼娜现象,使得位于南北美洲的玉米、大豆核心主产区遭遇了多年难遇的极端旱情。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多国在2021年均受到严重旱情波及,其中美国玉米生产带西北部甚至陷入了严重或极度干旱。美国、巴西的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约40%,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一半;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90%以上。据美国农业部2022年2月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显示,全球玉米2021—2022年度预计产量被下调161万吨,全球大豆预计产量下调870万吨,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供应紧张情况。由此也导致了国际玉米和大豆价格的上涨。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是全球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近一半。2021年8月受干旱天气影响,上述国家的小麦产量预期均遭大幅下调。美国农业部2022年2月份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显示,全球小麦供需缺口现已升至1359万吨。供应短缺造成国际小麦价格上涨。

最新海温监测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已正式形成。专家表示,虽然2021/2022年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强度为弱等级,但低纬地区大气环流对此次事件已有较明显的响应。根据美国干旱监测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15日,美国本土48个州中有72.6%的州处于不同程度类型的干旱中,这其中包括11.9%的地区处于最严重的干旱状态。据NASA在2019年测算,从农产品的种类来看,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玉米单产预计下降7%,小麦预计下降6%,大豆预计下降3%。新的拉尼娜事件预计将对2022年全球粮食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谷物不仅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来源,也是重要的饲养用料。谷物价格的上涨也推升了饲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肉禽蛋等食品价格的上涨。

除了气候因素带来的影响之外,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导致各国为控制疫情采取的边境封锁、物流限制等措施影响了农业生产及粮食供应链稳定性,导致全球多种农作物库存及产量持续下滑,也推高了国际农产品价格。

天灾之外,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推升国际粮价。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数据显示,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的谷物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大约有5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的小麦供应依赖于俄乌。地区冲突导致以上地区的供应出现压力,推高了谷物的价格。在断供压力下,欧洲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限制国内农产品出口,以保证本国粮食安全,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粮食供应紧缺的局面。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异常、新冠疫情影响和地缘政治冲突共同造就了本轮的国际粮食危机。

中国的粮食安全

虽然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但是国内粮食价格一直相对稳定。2021年全年国内粮食产量为68285万吨,占全球粮食产量的23.5%,供给较为充足。口粮方面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8年全国城乡人均谷物消费数量为116公斤,而我国当年人均稻麦生产合计为246公斤,超过人均谷物消费量的两倍。2013—2018年间,全国人均谷物消费数量呈减少趋势,从139公斤降低到116公斤。未来,人均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能够抵消人口数量增长所产生的口粮消费增长。我国口粮总体消费量会大体稳定乃至有所下降。而我国的口粮生产能力还会不断增长,足以满足口粮的消费需要。

中国用全球约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背后是一套科学完整的粮食安全保护机制。首先,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国画定了严格的耕地保护红线,严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设定永久基本农田1.03亿公顷,为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60多万公顷,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每公顷粮食产量提高约150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为保障农业生产,政府还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水利设施保障。

中国用全球约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 (图/网络)

其次,政府积极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再次,国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农民种植方向;通过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保护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防止出现“谷贱伤农”和“卖粮难”等问题;通过粮食储备机制,调节粮食供应平衡,应对突发情况,稳定市场供需。

最后,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深入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例如,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同时,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生产效率,降低了病虫害带来的减产风险,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中国通过一些列的措施保障了国人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的谷物自给率超过95%,肉类自给率接近90%。其中稻谷、小麦等口粮处于绝对安全水平,除调剂品种外几乎不需要进口。

安全挑战仍存在

虽然我国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但是粮食安全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重点表现在蛋白质摄入来源上。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机能,除了需要摄入糖类化合物,还必须摄入脂肪和人体无法合成的多种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主粮通常富含糖类,但是脂肪和氨基酸含量较低,肉类是脂肪和氨基酸的重要来源。虽然中国的肉类自给率在2020年达到89%,但是养殖业饲料配方中的玉米和豆粕需要大量进口,尤其是豆粕的原材料大豆。202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进口依赖度高达83.7%。

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饲料原材料,也是重要的植物油来源。根据2021年我国食用油消费数据显示,大豆油占比在44%左右。进口大豆的出油率在15%~18%,我国饲用豆粕主要来源于进口大豆压榨生产,每吨大豆可产豆粕约780公斤,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每年豆粕产量为7000多万吨,绝大部分进入了饲料生产。

换言之,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支撑了约三分之一的食用油消费,间接支撑了大量的肉类消费。

进口的1亿吨大豆如用国内土地生产,需要7.7亿亩耕地,比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全部耕地之和还多。而且,在种植方面,我国饲用粮种植单位产量远低于美国、巴西等农业发达国家,其中玉米单产仅为6317公斤/公顷,美国为10532公斤/公顷,大豆单产为1867公斤/公顷,美国为3189公斤/公顷。较低的生产效率使得进口大豆、玉米的价格显著低于国产同类商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进口仍是更优选择。

不过为了降低对外依存度,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积极开辟新饲料资源,引导牛羊养殖减少精料用量,通过“提效、开源、调结构”等综合措施,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据专家测算,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节约豆粕饲用量108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C8E55514-531D-42F5-A73B-86BE2AFDB859

猜你喜欢

口粮谷物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雪后林鸟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