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味”的设计策略

2022-06-01郝淑霞张玉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减法治道德

郝淑霞 张玉雪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学生成长成才,在“双减”的背景下,为了顺应新课标、新高考的趋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应凸显铸魂育人的“学科味”,即实现“两充满”,落实“两培育”。“两充满”指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要充满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爱,充满正义感和正能量;“两培育”指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要培育对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培育对他人和社会有善意善举的好人。这样的课政治性强、时代感足、生活气息浓厚,共同“烹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味”。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顺势而为,探索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质量教学设计,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既要有时效,还要有实效。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味”缺失的突出表现

(一)教学内容“体系完整”,但“政治性”不够鲜明

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范畴,是增进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思想性,也即此文所指的“政治性”。在道德与法治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型公开课、展示课中大多政治性极强,感染力极高,“学科味”极浓;但部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往往错把道德与法治当成普通学科类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学习,存在应试倾向,缺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引,未担负起价值引领的作用,忽略“政治性”这一学科特点,未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资源“立体多元”,但“时代感”不够鲜亮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什么时代就有什么时代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思想宝库。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呈现出“立体多元”的局面。但部分教师在选取课程资源时不能与时俱进,时效性不强,有些与时政脱节、选取方向不清晰,缺乏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资源进课堂、进头脑的创新应用,即使引用有时也是形式化倾向严重,挖掘层次浅,教学设计只浮在表面,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丰富,而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唱响鲜亮夺目的时代最强音。

(三)教学环节“细致入微”,但“生活化”不够鲜活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成长自觉性增强,理论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设计逻辑更加清晰,环环相扣。但仍然存在部分教师进行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一言堂”讲解式为主的“无生活”课堂教学,教材至上,分数为王,将课堂与生活分开,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致理论与实际割裂,使得学生学习如纸上谈兵,这些错误的做法不可避免地浇灭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忽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源于生活的体验设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逻辑是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深度融合,应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习落到实处,扎根生活,实现从多维培养目标到核心素养培育的升华。

二、“双减”背景下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味”的设计策略

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以及落地实施,要求师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独具“学科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不谋而合。本文从教学设计角度重点探讨“学科味”的呈现方式,从理论、实践及教学等多方面进行阐述,通过优秀的、典型的情景素材,把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创设情境,引思、引言、引疑,打造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多元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

(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提质增效所愿得偿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学情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精准定位教学起点,扮演好组织与引导、启发与点拨、激励与解惑的角色。“再好的设计,都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提质增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以学生真实的课堂状态来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自觉、更深层次地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贴地而行,使提质增效所愿得偿。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追求》这一课时,为了准确定位学情,教师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来进行问卷调查,主题为“自由平等的万象”,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有80%的同学能够说出自由的行为,但只有20%的人谈到了自由要有限制;同时75%的同学能够说出不平等的现象,但不知如何解决,需要引导和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发现了“怎样珍视自由”“如何应对不平等”这两个“障碍点”,因此把树立自由平等的理念、培养法治意识作为本课的“增长点”,精准定位学生的逻辑起点,立足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直击学生障碍点,提质增效,向45 分钟课堂要质量。

(二)精准选择典型案例,政治认同水到渠成

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更应该紧跟时政脉搏,精选能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典型事例,凸显学科特色,保证政治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教学案例应选择最新发生的、彰显“两个充满”的时政热点和典型事例,多角度全方位连接学生生活,巧设情境,引发学生共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事例的挖掘要有效,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性。由易至难,由浅入深,让学生“伸伸手、摸得到,跳一跳、够得着”,在层层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与认知,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与时俱进,使政治认同水到渠成。例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一义务时,为了更好地突出维护国家利益,厚植爱国情怀,播放中印边境冲突的新闻视频,设置如下有梯度的设问:1.当看到军人张开双臂的伟岸背影和他身后鲜红的“中国”界碑时,你有怎样的感受?2.中国官兵履行了哪一义务?具体内容是什么?3.捍卫国家利益,初中生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此逐层引导剖析,感受责任与义务,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报国志向。随后深度探究,列举有损国威、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件,通过鲜明对比,让学生在批判思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目中有人心中有爱

于漪老师说:“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在“双减”背景下,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所思所言所惑,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专注度,确保课堂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应具有严格的逻辑性,通过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表达、反思与质疑,打造我思我在、畅所欲言、释疑解惑的民主课堂。目中有人,从学生感知到的生活逻辑中来;心中有爱,到学生可接受的学科逻辑中去。在师生真诚互动中引思、引言、引疑,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入情、入理、入心,建构学生的学习逻辑,启智润心。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时,在探讨“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时,引入社会热点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的视频情境,设置如下有梯度的问题:1.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2.消防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属于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行为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懂得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惜他人生命,随后思辨集体闯红灯、校园欺凌等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为了拓展升华,设置“时光穿梭机”角色扮演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尝试重返2018,拯救重庆万州公交车,各感官联动,深度探寻,激发学生对生命发自内心的敬畏。

(四)精巧融合修身体验,知行合一明理导行

在“双减”背景下,教学设计应强化学习成果的内化巩固和外化定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突出综合实践性特征,通过精巧设置校内外的德育活动体验场,为学生搭建理智与情感并存的鲜活成长平台,通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升华学生的感悟,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观的引领相统一。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设计、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实现学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在实践体验中迁移应用知识,将内化的知识外显,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明理导行。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公平正义的价值》时,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感受公平,设置“趣味分橘子”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1.每组一只橘子,组长把橘子分给组员;2.组长说明分橘子的标准;3.小组成员分享感受,谈谈公平的定义、内涵及意义。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公平的定义和内涵,在分享感受中体悟公平的价值。教学内容如需要学生长期践行,建立长效机制,可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再如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共筑生命家园》,为了更好地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为期一周的“环保小卫士”活动,具体要求如下:1.随时随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节约资源小窍门;2.深入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清理捡拾白色垃圾,为环境保护奉献自己的力量;3.撰写一周活动总结报告,列举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低碳微行动建议。相信学生在体验中一定能深刻了解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五)发挥多元评价功能,因人导学因材施教

“双减”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强化学校主阵地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适应时代要求,教学评价须由传统关注学业成绩转向更加关注核心素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创新学习成果全面与个性化评价,保证评价的个性和成长性。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突显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应用与思维发展,除学业成绩外,还应关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唤起学生的元认知,主动反思和调控学习进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力求因人导学、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构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师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研本地经济实体,通过实地调研采访、网络查询、翻阅资料等渠道搜集各行各业的相关信息;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议题“结合调研信息分析经济体制分类和特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汇总,随后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评价等。多元评价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充分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凸显政治性与时代感,深耕课堂,提质增效,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培育学生成为对党和国家有用、对他人对社会有善意和善举的好人,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飘出独特的“学科味”。

猜你喜欢

双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