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酸甘化阴”中医理论应用于药食同源食物的探讨

2022-06-01谢丽芬查圣华姜水红

食品与药品 2022年3期
关键词:药食同源阴虚

谢丽芬,查圣华,许 楠,姜水红,张 宏

(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酸甘化阴”是基于“五味化合”的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思想,指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使用后,可产生和增强“阴”的效果[1],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阴虚证。“药食同源”是基于药食同源理念指导,在我国传统中医学和食疗学中使用的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中药材物质,因兼具药食两用性,历来以食疗、食补和药膳等形式应用于医疗保健[2]。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生活环境、压力、情绪和不良饮食习惯,引起津伤阴虚的亚健康情况越来越多,若能及时通过合理调节饮食,即可有效地改善各种不适症状。

阴虚体质往往是因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又疏于调理而逐渐形成的,如心阴虚失眠、肺阴虚燥咳、脾胃阴虚腹泻便秘、肝阴虚筋挛、肾阴虚消渴等,分析其病因病机和临床有效方剂,探讨以“酸甘化阴”的中医理论为依据,将药食同源的天然食物酸甘合用,以调节人体水液吸收和代谢,改善人体阴虚的亚健康状态,预防阴虚证出现。

1 “酸甘化阴”的临床应用

中医所谓阴虚证,是指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症候的总称,临床常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见于各个脏腑,主要有心阴虚、肺阴虚、脾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

临床治疗阴虚证常用酸甘配伍,结合其他方药,辨证施治,共同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这一理论最早应用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芍药甘草汤”,金代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首次提出了“酸甘化阴”的合化概念[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酸先入肝,甘先入脾”。肝主疏泄,影响气机调畅可以疏利三焦,通调水道,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能将水液和营养物质吸收、转输和布散到周身各组织,故酸甘合化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濡养脏腑,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各种阴虚证临床应用的代表方药、酸甘化阴的食品汇总见表1。

表1 阴虚主要临床症状及应用方药、食品汇总

1.1 心阴虚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多为心阴虚,是由于阴血不足、虚热内扰而致失眠[4]。临床常采用中药酸甘化阴法治疗[5]。代表方剂为酸枣仁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文是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具有清热养血、安神除烦的功效。

方中酸枣仁味酸性平,宁心养肝、安神、敛汗;五味子味甘性温,能益心气,滋肾阴,交通心肾而宁心安神;二者配伍味甘的茯苓、甘草,具有滋阴养血、除烦安神之效。若患者久病气血阴精不足,可用天王补心丹治疗,方中五味子、酸枣仁与麦门冬、生地黄相配伍,酸甘化阴,浮火得以收敛,阴血得以补益,标本兼顾,阴阳平调。民间也有用酸枣仁加白糖代茶饮,亦有助眠效果。

1.2 肺阴虚燥咳

秋冬季感冒后期常见的症状为干咳、久咳,多为肺阴虚,需要滋阴润肺。“秋梨润肺膏”作为常用的方药,其中梨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苹果酸、柠檬酸等,酸甘一体,入肺经,百合、麦冬、蜂蜜味甘,与梨合用,酸甘化阴,润肺燥止咳。

1.3 脾胃阴虚,腹泻便秘

1.3.1 腹泻 脾虚会引起泄泻。加味人参乌梅汤作为酸甘化阴的代表方,普遍用于小儿腹泻。方中人参、炙甘草、山药、莲子甘缓健脾,乌梅、石榴皮酸柔和阴、涩肠止泻,酸甘合用,共奏益气养阴、运脾生津止泻之功[6]。

1.3.2 便秘 “酸甘化阴”方法也常用于治疗肠燥便秘。经典处方为“芍药甘草汤”,此方中白芍味酸,甘草味甘,仅这两味药即能柔肝理脾,养阴生津,达到润燥通便的作用[6]。研究表明,甘类多含有糖类、蛋白质,可作为碳源、氮源,为益生菌生长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味酸类药多含有机酸,可起到缓冲效果,为益生菌生长提供稳定的pH环境,此方能有效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7]。肠道微生态与机体平衡密切相关,药食同源物质中大多具有“补益”属性,其功能成分可调节肠道菌群[8]。因此酸甘合用,能够促进人体对食物的运化和吸收,起到健脾消食的作用。

1.4 肝阴虚筋挛

肌肉痉挛即为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常引起肌肉僵硬及疼痛不适。中医将本病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其中内伤发生筋脉拘挛抽搐的病机为肝肾阴虚久病,造成精血不足,筋脉失养。现代临床应用“芍药甘草汤”也能治疗痉挛性疾病,如脚挛急、胃肠痉挛、面积痉挛、运动性肌肉痉挛、肌肉痛性痉挛、膈肌痉挛、脑卒中后痉挛等[9]。方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共同调和肝脾,有敛肝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10]。

1.5 肾阴虚消渴

中医学所谓消渴与现代糖尿病症状相似,其基本病机多与阴虚燥热相关。古代应用酸甘化阴法治疗消渴症,首推张仲景“肾气丸”,方中生地黄、山药与山茱萸甘酸相配,滋养肝肾阴精,为治疗下消的名方之一。由“肾气丸”化裁而来的“六味地黄丸”是补肾滋阴第一方,其中熟地黄味甘微温,滋肾填精;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益肺养阴;山茱萸酸涩微温,养肝肾而涩精,酸甘相伍,共起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而涩津之效。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消瘅门》中论酸甘化阴法治消渴,明确提出了酸甘药物配伍治疗消渴病为治本之法[11]。

2 药食同源食物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况可能造成人体大汗伤津,如长时间运动,高温环境作业,暑天旅游等,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气短,口渴多汗,皮肤灼热或脱水的症状。此时即使大量饮水,依然会觉得难解口渴之感,甚至有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若能及时补充含钾、钠、钙、镁等无机盐和糖、维生素的饮料,以等渗形式补充水分和无机盐,可迅速被人体吸收,调整体内的酸碱平衡[12-13]。

药食同源的天然食物,也多含维生素、糖,钾、钠等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营养素,酸甘配伍后能快速生津止渴。如人们熟悉的消暑饮品“酸梅汤”,以乌梅为主料,味酸,不仅可生津止渴,还能收敛精气,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2、铁、钙、磷、镁等成分[14];甘草、冰糖多含单糖物质,与乌梅合化生津,快速补充人体津液。以此为基本方酌情加减用于食疗,可组合开发适合各种体质的功能饮品或运动饮料,有助于维持体液酸碱平衡,避免水盐代谢紊乱,提高肌肉耐受力,同时深度调节人体自身津液吸收运化能力,标本兼治,缓解过汗伤津的状态。

生活中常见的目涩、口干、皮肤干等情况,初起或轻症时可饮食调节,严重者临床上称为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属于“燥痹”范畴,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养阴润燥、滋补肝肾、活血通络为主要原则,注重应用酸甘化阴、活血生津、咸寒补阴及益气生津等方法[15]。研究表明,临床应用乌梅喷雾剂可有效缓解患者口干感,刺激唾液分泌,改善患者口腔环境,提高舒适度,该制剂仅有乌梅和甘草组成[16-17]。

在尚未严重到干燥综合征的程度时,若能及时运用“酸甘化阴”的方法,合理饮食,也能很快改善相应症状。常用的食材中,酸味的有山楂、玫瑰茄、柠檬、沙棘等,甘味食材有蜂蜜、枸杞、大枣、冰糖、罗汉果、百合、龙眼肉、苹果等,酸甘兼有的食材有梨、柑橘、葡萄、柚子、百香果等。可根据个人喜好,适量调配代茶饮,均能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类似食品和保健食品,见表2。

表2 食品及保健食品酸甘化阴应用举例

目前列入《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的名单中,用于食品(药食同源)的物质有93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质有100余种。保健食品与酸甘化阴理论相关的功能有: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通便、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缓解视疲劳等等。应用“酸甘化阴”合理组方,具有很好的食品和保健食品开发前景。

3 小结和讨论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的食物,作为天然食材,日常食用无需过多限制,但科学适量的配搭是智慧养生的前提。生活中若短期出现类似多汗伤津的亚健康状态,依据中医“酸甘化阴”的理论,巧妙配搭,能够有效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吸收和利用,缓解咽干、口渴等伤津症状。分析这一理论在临床应用的代表方剂,结合药食同源食物的性味归经,为研发养阴生津相关的运动饮料、代茶饮料、保健食品、预防方药等提供了科学的思路以及日常养生的食疗方案。

猜你喜欢

药食同源阴虚
药食同源 药膳产品成就养生新风潮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自拟地芍龙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药食两相宜的桑科和锦葵科等药用植物
“药食两用”啥意思
老年糖尿病阴虚类证候与垂体一甲状腺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