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分析

2022-06-01张玲

学理论·下 2022年4期

张玲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蕴含着关于党内集中教育的创造性智慧。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加强党员教育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采取党内集中教育加强自身建设,立足于革命目标、执政身份、改革事业和复兴大业一以贯之地将其作用于各个历史时期。回顾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逐渐积累了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有机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有机结合、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保障有机融合和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党内集中教育;内在要求;历史考察;经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54-04

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员教育的理论出发,结合分析具体情况而开展的创新性举措,是加强理论武装以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共推进了10余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逐渐将其发展为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抓手,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与重要优势。2021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再次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既能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经验启示,更有利于推进新征程党的建设。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经之路

加强党员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地明确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鲜明指出对共产党而言,教育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同时,恩格斯认为“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來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3],直接揭示共产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研究理论问题的重要性。列宁强调要“教育和训练普通劳动群众以及出身于他们的我们党的成员,努力消除他们身上由旧制度造成的旧习气”[4],明确为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解决新党员的思想问题提供基本路径。也就是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教育是必然要求,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提高政治素养的基本内容,通过加强教育摆脱错误思想倾向、统一全党思想是凝聚力量的重要办法。

其实,党内集中教育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早在筹备建党时,先进分子就深入到工人阶级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教育,积聚起强大的组织力量,也为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奠定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革命力量的壮大,新发展的党员中有一部分人没有系统地学过马克思主义或者对其只是一知半解,或有一部分人依旧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导致党内军内不同程度地出现思想矛盾。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员教育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情况,开创性地以“集中”的手段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教育全党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仰,在与错误思想、不良风气、腐朽分子的斗争中永葆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将这一有效途径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做斗争。”[5]所以从本质上看,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诉求,是解决中国共产党现实问题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考察

实践表明,党发展到哪里,党员教育就推进到哪里,党内集中教育就开展到哪里,系统考察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现实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立足于革命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方法初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内集中教育的初创时期。为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党,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探索。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总结具体情况,强调教育问题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形势分析,通过教育“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6],确立以无产阶级思想建军建党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7],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为革命事业的胜利提供重要力量。

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从改善学习制度出发,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揭开延安整风运动的序幕,由此开启了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正式延伸。毫无疑问,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以集中教育的形式加强干部教育,解决党内思想问题的起点,为以后解决党内思想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引。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彻底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推进土地革命,并针对土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党内不纯的问题,继续沿用集中教育的方法,开展整党运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最终既摆脱了地主、富农、流氓分子的不当操纵,又实现了上下思想、行动、作风一致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是从理论向实践延伸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同志立足于革命胜利的目标,探索出以“集中”为教育手段,有组织地开展党内教育新思路,并通过两次实践展开在党内逐渐形成集中教育历史传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立足于执政身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曲折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转变为“执政党”,对党内集中教育有了新的要求。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执政考验十分严峻,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迅速提高执政能力,适应执政身份,尽快解决革命遗留问题和改善社会落后状态。二是党员队伍迅速扩大,但是党员质量却参差不齐,要求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员的教育问题。据统计“截至1949年12月,党内文盲人数占党员总人数的69%,共计309.6万人”[8],同时“工人出身的党员只有11.2万人,仅占全国党员总数的2.5%”[8]。三是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使党内出现了居功自傲、自我满足的不良心理,工作懈怠之风开始弥漫,甚至出现了革命年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逐渐被享乐主义、命令主义取代的趋向,迫切要求立即重视和整改。65932FB8-5AC5-4DA2-B722-21F4C722703B

因此,为“改变新党员中的思想不纯状况,克服老党员中的因胜利而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开始发展起来的强迫命令作风”[9],中共中央通过整风与整党并举的方式,历时一年初步解决党内的骄傲情绪,紧接着推进整党,规范入党标准和检查基层党员情况,分批分期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不合格的成员,广泛、全面地发挥出了上下协同、整风与整党并举的强大势能,巩固人民政权。但是国内的向好态势随后受到波匈事件的影响,党内明显出现不稳定的倾向。1957年的整风运动最开始是期望“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10],以“开门整风”的方式延伸教育的效果。然而,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右派分子趁机向党发起进攻,严重打乱整风进程,使得1957年整风运动的发展趋势事与愿违。

(三)立足于改革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党内集中教育的重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迈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一方面,改革开始后,党内仍存在封建残余,思想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改革事业的推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推进了国内经济事业的快速进步,同时也使得国外腐朽思想侵袭党员干部的头脑,不正之风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

为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克服新难题,中国共产党决定重新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决定用三年时间“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11],开展整党运动。这次整党运动果断摒弃之前“群众运动”的偏轨方式,重新激活新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内生动力,不仅改变了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状态,肃清了党的队伍,更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了重要的导向,取得了综合性的教育效果。当然,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会伴随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1998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这次活动相较过去历次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与飞跃。其一,在表述上一改过去的“整风运动”“整党运动”的表达,赋予其更加具体、明确的内涵;其二,在教育主题上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直接指明本次党内集中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使党员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专题式教育深化活动效果;其三,在教育目标上,“三讲”教育活动更加突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在中观层面丰富了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具有突出的针对性。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创先争优活动,在“专题式”教育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立足于复兴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历史站位上,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高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在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中将党内集中教育提升到历史新高度。

第一,教育常态化。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更加密集,注重衔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没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2]381的重要论述,准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束后,基于明显向好态势,中共中央紧接着又着力于“绝大多数”,从基层党组织的范围出发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正是在这三次活动的基础上,“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13],为随后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将党内集中教育作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重要战略举措,着力发挥其在历史新起点的重要作用,决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為“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保驾护航。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贯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时间与主线,在接续开展中推动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另一方面,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始,就强调要把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从整体出发统一全党思想,解决突出问题,通过经常性教育巩固和深化集中教育活动的效果。党的十九大以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体现出“集中性”与“经常性”结合的趋势。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党内集中教育运用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渠道,使得教育力度不断加强,教育方式日益多样,推动常态化学习逐渐成为广大党员的生活习惯,进而作用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二,活动制度化。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具有高度的制度意识和自觉,肯定制度因素的作用,颁布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13]的要求,开始将制度治党实质性地贯穿于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体现明显的法治思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中央就迅速制定并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要推进其制度化、长效化。直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长效机制建设落实落地。这一举措在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辟了党内集中教育的新高度、新境界,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化的内在要求,推动党内集中教育发挥出长远效能。

简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发展呈现长效化的特点,这是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在“大学习”和“大培训”中实现党和国家的“大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经验分析

在光辉历程中,党内集中教育驰而不息,在守正与纠偏中锻造了几千万党员干部,将党建设成为“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 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4]。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启示。65932FB8-5AC5-4DA2-B722-21F4C722703B

(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有机统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只有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断取得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进而在长久积累中夺取伟大事业的胜利。因此,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之间本身就具有密切联系。

问题导向是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15]这里的“缺点”指的就是党内呈现出来的思想问题。胡耀邦曾强调:“我们决不允许夸大但也决不害怕揭露党的这些阴暗面。”[16]这里“阴暗面”同样指党内的思想问题和不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17]可以说,党内集中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每次展开时都是从问题意识出发,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去寻策问道,在主动性与针对性中力求突破,通过改善自身风貌状态为解决时代难题提供重要保障。

目标导向是动力。系统梳理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其中贯穿着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提高长期执政能力。毛泽东同志曾生动地指明:“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15]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17]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党内集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且需要持续开展下去,这就推动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成为历次活动的基本目的,也成为党内集中教育解决党内问题的内在动力。

问题导向并不是只强调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的;目标导向也并不是只强调目标,同样在实践中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活动部署[18]。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将其看成一个整体,是党内集中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经验之一。

(二)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有机结合

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将聚焦与扩散相结合,将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有机结合,有力深化与巩固集中教育的效果。

抓“关键少数”意味着准确把握骨干与核心,促进领导干部发挥积极的“头雁效应”。毛泽东同志认为高级干部的思想建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延安整风运动从高级领导干部开始,率先展开集中教育,加强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认为“思想战线的共产党员,特别是这方面担负领导责任和有影响的共产党员,必须站在斗争的前列”[11],因此1983年整党运动由领导干部带头,自上而下地开展。除此之外,“三讲”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都明确从“关键少数”入手,坚持领导干部先行,在以上率下的引导、示范中辐射教育范围,延伸教育效果。“关键少数”于“绝大多数”而言是核心与灵魂,所以要用更高标准和更严管理把坚持领导带头贯穿始终,这是党内集中教育发挥效能的关键。

管“绝大多数”意味着牢牢把稳细胞与基础,促进广大黨员发挥积极的集成力量。一方面,对党员而言,领导干部是“领头雁”,但是对群众而言,党员是其思想和行动的指引。因而,党内集中教育必须向广大党员展开,在全覆盖的要求下确保每一位党员都能深化政治信仰,强化政治担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党员的形象彰显党的形象,任何一位党员的外在问题都可能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可,甚至破坏党的整体形象。不可否认,党内腐败分子曾在工作中歪曲党的政策,破坏党群关系,使部分人民群众误会了党的方针政策,误会了党对人民的真心。所以,每位党员都不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旁观者,应全面地把每个细胞有机组织起来,汇聚强大的组织力量,确立正面形象。

(三)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保障有机融合

“思想理论是灵魂,制度建设是保障。”[19]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内核是思想引领,保障是制度建设,两者相互促进,进入新时代后有机融合,推进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

思想引领是建立在共同思想认识、共同目标追求上的内在向心趋向[20]。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是凝聚全党思想共识,坚定共同奋斗目标的根本内容。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都是从理论学习出发的。毛泽东同志认为“在整风中间,我们一定可以更多地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21];习近平同志认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12]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都在加强理论武装,增强思想凝聚力,发挥思想引领力。

制度建设是建立在针对性、衔接性的基础上体现出的外在硬性约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培育制度意识。比如,延安整风在《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的部署下进行,表明党内集中教育在最开始就围绕制度有序展开。党内集中教育突出明显的法治思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通过颁布或修订一系列党内法规,在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都有力推进制度化进程。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内集中教育进入制度体系化建设阶段,将制度治党贯穿于党内集中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与思想建党逐步融合,将制度化进程推进到了新的深度。

总的来说,党内集中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路径,要想以最低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能,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作为运行保障。思想引领是内在,制度保障是外在,只有两者有机融合,党内集中教育才能长效。

(四)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有密切联系。伟大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主动轴、推进器[22],彰显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斗争史中,体现在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演进中。

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党是革命的主体。伟大的社会革命中不仅包含着关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还呼唤一个始终先进、纯洁的政党来领导。另一方面,党也是革命的客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我革命就是党为不断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而针对自己开展的不懈斗争,提升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以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革命,才有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强大自信,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决定以不断的自我革命清除“病灶”,修复自我,锻炼品格,为取得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而不断奋斗。65932FB8-5AC5-4DA2-B722-21F4C722703B

四、结语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内集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奋力跳出“歷史周期率”,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尝试。加强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是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和党和国家的进步事业是其紧紧围绕的落脚点。探索党内集中教育的百年历史发展与基本经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以创造新的历史辉煌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7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5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3.

[8]赵生挥.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43-244.

[9]万纪耀.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启示[J].前进,2014(8):36-39.

[10]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40.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4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26.

[14]习近平.在二二一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11(1).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1096.

[16]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8.

[17]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77,77,208.

[18]张国玉.牢牢把握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 结果导向[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2-25(5).

[19]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20]双传学.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内在逻辑与时代回应[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5-10.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5.

[22]颜晓峰.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N].辽宁日报,2020-10-27(5).65932FB8-5AC5-4DA2-B722-21F4C72270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