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市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背景及对策分析

2022-06-01袁明慧武永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徐州创新

袁明慧 武永峰

摘 要:创新型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和创新城市的协调统一。徐州经济运行稳定,历史背景深厚,交通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创新型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要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政策利好,接受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推进徐州创新型城市发展,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人居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健康生态体系,完善评估保障机制,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生态城市;徐州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徐州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研究”(2018SJA1016)、江苏省建设科技指导项目“徐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2017ZD027)研究成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适宜居住的环境。创新是生态城市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生态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二者的目标是统一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创新的本质和目的是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创新型城市与生态城市的最终要求是一致的。

一、徐州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背景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徐州推动生态城市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同时,国家强调高质量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协同治理环境与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联动。

(一)经济运行稳定

徐州经济运行稳定。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3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农林牧渔业、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建筑业、外贸进出口等各产业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6元,比上年增长4.8%。

(二)资源丰富

徐州历史人文背景深厚。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位于苏鲁豫皖交汇处,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多种地方文化的汇聚地。其城、镇、村的建筑与景观融合了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文化优势,形成了典型的苏北风貌,具备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徐州自然资源富集,煤、铁、钛、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多种矿产储量大,同时农副产品品种众多,特色鲜明。

(三)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徐州已经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化交通格局,成为国家级公路主枢纽、我国东部地区路网性大型铁路枢纽、国家级内河水运枢纽、国内一级航空干线大型民航空港;是全国高铁通达省会最多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和淮海经济区首个建有地铁的城市,已初步迈进“畅达全国、通达全球”的新阶段。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0年,徐州启动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16年正式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为30.54%;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61天,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1.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生态遥感监测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52.76~62.42之间。全市生态环境整体评价等级为良,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

二、徐州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内容

(一)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方面,加强饮用水水源管理,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达标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加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污染治理,减少水质污染。加大工业废气、生活废气排放污染治理,积极研发高效环保技术,提高燃料利用效率,降低耗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长效噪声管理和监督机制,完善噪声治理设施的安装和有效运行,重点强化对居住区、学校、办公区等各类区域周边环境的噪声控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转运站、填埋场、处理与处置项目,实现固体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积极采用低废、无废工艺,提高固体废物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处理能力,实现全过程监控、管理和处置。

(二)生态经济

实施绿色能源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发展可再生能源;对重点能源消耗行业、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降低产品综合能耗。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产业规模和结构,持续壮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绿色能源产品为突破口,延伸产业价值链,培育若干骨干产业,转变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增长。

(三)生态社会

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合理规划铁路、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体系,打造绿色生态交通新格局;制定市民优先选择绿色出行的鼓励措施,减少车辆使用数量和频率,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加强创新型低碳人才培养及聚集,重视生态教育投入,强化生态教育体系构建,深化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创新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定期进行国内外、省内外人才交流,吸引低碳经济技术人才资源集聚。

(四)生态人居

在生态人居方面,因地制宜,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历史风貌特色,不断深化生态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体现自然历史人文的生态文化品牌。智慧科技引导民生,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搭建数字服务平台,建设以数字引领科技、智能服务民生的智慧城市,进一步提升宜居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生态化生活方式,推动快捷便利绿色全过程服务;建立绿色信息网络通道,减少资源消耗,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7B0DB964-AA87-4C67-B050-1420BD672743

三、徐州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一)构建健康生态体系

其一,以人为本,推动生态空间调整。以人为本,在充分调查公众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区域规划,界定城市发展区域,细化空间分类分区,兼顾均衡发展和效率优先,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合优化,立足区域协同发展扩展轴向空间,优化生态空间质量。

其二,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水体生态修复工作,提前做好规划统筹,对生态要素进行评估,分类确定修复区域等级,按周期、有计划、持续推进修复实施,实现以自然生态保护区域由点到面,逐步加大周边区域生态辐射力度。

其三,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制定扬尘污染管理规范,加强各行业的扬尘污染治理;推动公交、环卫、货运、旅游及公务车辆新能源动力替换;减少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增加噪声污染区域限定措施,加大措施奖惩力度,从源头上控制噪声;大力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提倡绿色低碳能源生产、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大气污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

(二)完善评估机制与保障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制体系

以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制定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优惠奖励政策,引导经济生态化发展。在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及生态城市建设的长远性与复杂性,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以法律规范明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及职责,强化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法治化管理力度,形成“严格执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法治氛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保障制度制定生态治理考核指标,明确生态保护责任,分级分工负责生态建设目标实施,层层递进推动生态建设。

2.建立多元生态治理机制

加强民间力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引入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及城市生态建设,逐步完善社会资本引入环保领域机制,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构建多元参与环境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科学监管、精准施策水平。

成立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构领导小组,直接统筹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细化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治理责任,将建设目标及任务与具体责任人挂接,增强生态保护的实效;充分发挥政企联合效应,调动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统一的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完善“市—县—镇—社区”分级网格化管理;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方式积极进行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鼓励支持企业、团体组织、群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监督管理。

(三)推动生态文化建设

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融入,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策略,坚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减少浪費,减少资源消耗,促使公众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活、生产消费价值观。注重全民、全过程生态教育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等大众媒体,实现高频率、高覆盖率宣传;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正向舆论引导作用,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另外,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态文化输入,将文化、基础学科知识与自然生态相融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如生态环保特色课程、户外竞赛、讲座、培训等,分阶段分层次提高生态意识。对大学生实施专业生态文化教育,以理论、实践方式不断加强引导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树立;利用大学、科研院校的人力、资源强化生态技术开发,加速生态成果的转化、推广,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针对政府工作人员,从上至下贯彻绿色生态意识,深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内涵。

(四)以产业生态化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通过结构优化促使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技术及其产业体系,以技术创新引领,推动新一代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全面推行“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创新生态经济模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为生态建设提供新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生态优先,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有效推进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不断地开发既能满足经济效益又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对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协调,优化配置,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科学监管、精准施策水平,着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徐州市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期。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即将建设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解决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与资源消耗、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背景下,徐州市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应坚持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推动生态修复,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构建健康生态体系;因地制宜,从政策、法律规定制定上强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法治化管理力度,建立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公众多元参与环境治理的格局;培育全民生态意识,加强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态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融入,坚持创新驱动,构建绿色治理体系,全面推动“生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环境、经济、社会、人居的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北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7.

[2]孟伟庆,李洪远,鞠美庭.创新型城市与生态城市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0):47-51.

[3]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EB/OL].(2016-12-05)[2021-12-2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5/content_5143464.htm.

[4]徐州市统计局.2020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23)[2021-12-20].http://tj.xz.gov.cn/xwzx/001004/20210323/3faca3ed-3a25-4bfb-8cec-36e60e1e0bb5.html.

[5]黄承梁.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6-03-17)[2021-12-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17/c40531-28207019.html.

[6]石宝军,刘晓玮.经济视域下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8(1):31-37.

[7]张宗兰,高维峰.科技人文融合与绿色共生:新型生态城市视域下的雄安生态文化创新理路[J].生态经济,2019(6):219-223.

[8]田静,田海涛.基于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型城市规划研究[J].环境工程,2020(10):259.

作者简介:

袁明慧,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

武永峰,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建设工程管理。7B0DB964-AA87-4C67-B050-1420BD672743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徐州创新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