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眼

2022-05-31

廉政瞭望 2022年7期
关键词:诈骗整治专项

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启动

近日,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部署会召开。此次专项行动为期半年,由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牵头,成立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等12部门共同推进专项行动。

这次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是,尽快打掉一批养老诈骗犯罪团伙,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领域涉诈问题,整治规范一批存在诈骗苗头隐患的机构、企业,增强老年人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在宣传发动环节,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落实保护举报人措施;集中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宣传教育活动,掀起宣传热潮;加强舆论引导,增进全社会对专项行动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要依法严厉打击该类犯罪。各级政法机关要突出精准打击,将打击锋芒对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涉诈违法犯罪;要严格依法办案,确保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要全力追赃挽损,最大程度挽回受害群众的经济损失。

此外,还要开展整治规范。要针对老年人的涉诈APP、非法养老服务机构、商品房虚假宣传、涉老旅游项目和艺术品经营、无资质医疗机构擅自诊疗、涉老“保健品”、非法集资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并强化分级分类处置,确保整治到位;要完善行业监管机制、行刑衔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规范行业发展、铲除涉养老诈骗土壤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对基层伪创新坚决说“不”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伪创新的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造词式”创新。“爱心妈妈”“阳光计划”“心连心,手牵手”……一名镇党委书记把数份名字各异的材料摊在桌上。他说,这些都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换了个说法就成了创新做法。每次改名都需要基层重新组织材料上报,平添不少工作量。

“复制式”创新。一些乡镇干部反映,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流行,有的基层工作创新风向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有的“新机制”多一个“长”便多出每月几百到上千元的补贴,却并未将相关机制办法作适配性调整。

“亮点式”创新。一名基层干部回忆,为创新基层数字治理机制,某政务服务App安装覆盖率曾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以突显政务服务智能化程度。不少留守老年人不习惯智能手机操作,干部只能辗转联系他们在外务工的子女。此类“亮点式”创新片面追求“高大上”,反而加重基层负担和成本。

为何一些地方基层治理以创新为名却缺创新之实?少数干部急功近利、甩责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态是导致伪创新现象在基层冒头的重要原因。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广认为,基层部分伪创新的出现,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变种。“基层创新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

部分基层干部表示,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创新不能只从单一维度衡量,应该充分考虑适配性、实用性等多方面,创新要宁缺毋滥,对伪创新坚决说“不”。在考核方面要注重项目实效,而不是噱头,要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来赢得群众的口碑。

猜你喜欢

诈骗整治专项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诈骗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