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

2022-05-31郭文雅

客联 2022年3期
关键词: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

郭文雅

摘 要:如何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探索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就业工作新路径,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疫情;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业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疫情发生以来,国家经济整体受到影响,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李克强总理也多次专题部署。2021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分析研判形势,对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如何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探索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就业工作新路径,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毕业生就业需求难满足

疫情期间第二、三产业均受到较严重的冲击,尤其第三产业中除新经济行业外的其余服务业用工需求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效益下滑,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大为削弱,尤其是旅游服务、餐饮娱乐、销售贸易等行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常年是“招人用人大户”。这就导致一方面,企业不得不通过减少外部招聘、裁员、降薪等方式维系生存,减轻自身压力,面向应届大学生的新增岗位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面向高校毕业生的部分岗位工资降低,未能达到毕业生预期薪酬,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不高。

(二)线上应聘模式不够完善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挑战。一般毕业就业都是双向选择,毕业生要跟用人单位见面,很多信息都是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发布,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挑战变得严峻起来。企业招聘阵地由“线下”转战“云端”。“云端”招聘作为以往线下现场招聘的辅助形式一跃成为疫情及后疫情时期的主要招聘方式,然而对于许多高校毕业生而言,思维惯性和观念认识上更看重和习惯于企业进入学校的校园招聘,并对于网上签约、云端面试和虚拟报到等全程“云端”招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此外,相比线下招聘,线上招聘增加了企业“筛选成本”和毕业生“判别成本”,也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难度,无法快速实现“精准推送、精准对接、精准匹配”。

(三)毕业生就业压力加重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的领事馆暂停普通签证业务的受理,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开始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就使得一些原本准备出国深造的高校毕业生,有可能不能顺利拿到签证,暂时放弃留学事宜。一些在海外留学的毕业生,担心在當地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比较大,纷纷回国求职。出国留学暂缓学生和留学回国毕业生增多,给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由于疫情的缘故,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云上面试”的方式进行应聘,应聘方式的改变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这将对学生的就业准备有一定的冲击影响。

二、新冠疫情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

(一)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一是贯彻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组成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就业工作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就业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就业工作,深入学院开展调研就业工作,听取就业工作汇报,聚焦就业工作难点和重点,指导就业工作开展,精准推进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各学院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群策群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制定就业促进工作制度,书记和院长带头抓、亲自抓,建立党政领导班子、系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四级目标责任制,分层次分阶段细化目标任务,层层推进,形成单位负责人全面抓、副书记辅导员深入抓、教职工协同抓的良好就业工作局面。

二是积极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学院主体责任,加大学院就业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校院两级经费投入结构,有效激活学院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目标为导向,增设年度和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流程、量化标准。针对学院就业工作,实行量化目标考核;针对具体工作人员,建立过程任务考评制度,凸显组织开展线上招聘会、走访企业、就业指导服务等过程性举措,打破唯就业率作为检验就业成效的模式。

(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是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针对毕业生及学校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和系统分析,通过调研做好疫情下毕业生就业形势、心理期望和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研判,为更好促进毕业生网上就业和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提供服务,推出精准性的政策措施。建设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数据资源库,对接线上招聘平台实现与用人单位、各级公共招聘网站互联互通和资源共建,着力打造全天候线上服务模式。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的方式走访企业,组织线上+线下小型招聘会、组团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立足学科专业支撑,积极开拓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为重点的就业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为毕业生求职高层次企业提供指导,提升就业质量。

二是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大学校,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好阵地,疫情之下,国家将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把这些政策落实好,会对学生就业有极大的支撑和帮助作用。组建基层理论宣讲团,优秀事迹报告团等,大力宣传基层政策,传递青春力量,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此外,积极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将复学升学、就业安置、定向招聘、经济补助等多个方面的优待政策讲透讲活,调动毕业生投身军营报效国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是抓好新兴职业就业方式。疫情防控使“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和“宅经济”的新型职业形态日渐兴起。面对这种新型工作模式,传统的职业认知和工作观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新兴职业机会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有效解决毕业生“慢就业”的问题,还可以充分释放新生代群体的潜能,为经济社会贡献更多效益。因此,要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拥抱时代变化,尝试类似“宅经济”的新型职业形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三)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一是提升生涯适应能力。面对“云端”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学院通过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增强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就业资源的能力。针对毕业生在职业素质、技能以及追求等方面存在的定位差异,开设线上“面对面小课堂”、“生涯导师陪你聊”节目,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交流氛围;建立线上“就业指导”机制,每日更新就业求职资讯,内容涵盖企业招聘信息、求职直播课、经验分享等方面,进一步精准实施相对应的就业培训和指导。针对当前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现状,强化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先积累后发展的策略性职业妥协观念,同时增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关注力、职业控制力、职业好奇心和职业自信心,从总体上提高其生涯适应力。

二是做好就业帮扶。完善协同机制,统筹抓好学生“学业、毕业、就业”工作,关注毕业生考研情况,引导考研学生做好升学、求职“两手准备”。建立重点群体帮扶机制,制订“一生一策”方案,完善就业动态跟踪反馈,实时了解学生最新就业状态,及时调整就业帮扶措施。通过举办小型精品就业网络专场等方式,开展精准推介、重点推荐、个性化辅导,实行“一对一”帮扶。发动学生工作团队与每一位就业困难学生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提供针对性帮扶。建立就业工作交流群,邀请用人单位及院系辅导员等加入,鼓励院系主动根据学生专业、地域、意向等,通过交流群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实现供求精准对接,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

三是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开展线上备课,录制、发布“一起战‘疫”微视频等就业网络课程,帮助毕业生解决简历修改、面试技巧、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重点关注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毕业生,对他们给予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毕业生就业创业求职补贴申请及咨询,学院为家庭困难学生申请求职路费补贴等,最大限度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生活中的困惑和困难。优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开通网上通道,实现就业手续网上办理。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强化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防范各类网络诈骗陷阱。

猜你喜欢

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