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英语课外阅读问题设计

2022-05-31赵秀旗祖瑞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赵秀旗 祖瑞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文本转换成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运用分析、概括等思维技能获取信息,运用推理、评价等思维技能处理信息,运用想象、创生等思维技能输出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可以从设计指向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让学生“走近”文本、设计指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设计指向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文本三个方面展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完善思维能力,实现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品质;课外阅读;问题设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1]。它包含一个以逻辑性为起点、批判性为过渡、创新性为终点的三维立体化结构体系[2]。英语阅读因其丰富的英语教育文化内涵和语言赏读价值而展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常常停留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训练层面,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系列训练和塑造。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文本转换成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运用分析、概括等思维技能获取信息,运用推理、评价等思维技能处理信息,运用想象、创生等思维技能输出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質。下面以Peter Pa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阐述如何在英语课外阅读中设计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Peter Pan讲述了天真活泼、嫉恶如仇、勇敢而富于探险和牺牲精神但不愿长大的小男孩Peter Pan和同伴在“梦幻岛”的冒险故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主题鲜明,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

一、设计指向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让学生“走近”文本

逻辑性思维包括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概括等思维技能[4]。其中,分析与概括是文本理解的基础,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归纳与比较是从个别或特殊的文本信息出发研究各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思维方式[5]。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比较的思维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走近”文本,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一)设计帮助学生厘清文本脉络的分析与概括类问题

Peter Pan篇幅较长。教师可以设计问题Q1和Q2,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的插图、简介、目录等,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厘清文本脉络,进而在分析与概括各章节之间、各事物之间、各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出一条简单的主线——“成长”。成长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过程,而永远不想长大只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Peter Pan就是学生的童话。童话里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这就是学生迫切想知晓的内容,它激发学生“走近”文本。

Q1: How many scenes can you divide the whole novel?

Q2: Why do you divide it like this?

Q1和Q2旨在引导学生串联起关键信息,分析故事发展逻辑,构建文本框架,在培养分析、概括思维技能的同时,抓住“成长”这一主线,探究Peter Pan究竟是什么样的童话。

(二)设计帮助学生梳理文本逻辑的归纳与比较类问题

在学生抓住文本主线后,教师应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归纳与比较文本主要信息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与判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Q3: Can you predict the ending of the novel? Whats your ending?

Q4: Do you like the ending of the novel? Why?

Q3旨在引导学生依据故事发展的逻辑特点,快速“走近”文本,通过推理与判断,归纳、预测故事的结局。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比较、归纳思维技能。Q4旨在帮助学生比较预测结局与原文结局的异同,进而作出判断,发展比较、判断思维技能。

二、设计指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

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为批判性思维,即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看法去分析问题,对看到、听到、读到的事情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等。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教师针对文本中可能存在“疑点”的关键信息进行设问,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获取文本的事实性信息,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发展判断、推理、质疑、解疑、评价等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走进”文本深处。

(一)设计引导学生辨别真实“语”意的判断与推理类问题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能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积极地思考[7]。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可能存在“疑点”的关键信息,思考作者的真实“语”意,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推理。例如,学生很容易就能获取“... ‘Yes, kill me, Peter! Kill me! Cries Tootles. But something stops Peters hand. ‘The Wendy lady! Her arm is moving. Peter kneels next to Wendy ...”中的事实性信息(浅层次信息),但对其中的关键信息“something”和“kneels”则需要经过深层次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取。为此,教师可设计问题Q5和Q6,引导学生对文本所隐含的信息进行判断与推理。

Q5: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something” really refer to?

Q6: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e word “kneels” here? What is the writers real purpose?

在Q5和Q6的引领下,学生可感受到Peter Pan内心深处的那种自然淳朴天性——柔软与善良。这与Peter Pan一贯调皮捣蛋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冒险带给Peter Pan变化——即便不愿长大,他也已经在成长。上述问题将事实性内容与情感性内容联系起来,使本来非常简单的文本也有了阅读的深度 [8],让学生在判断与推理的过程中感悟成长的意义,“走进”文本深处,并形成积极的成长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设计引导学生质疑与评价关键信息“隐”意的问题

质疑与评价是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部分[9]。在这一环节,教师可设计问题Q7~Q9,引导学生质疑、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

Q7: How do you know Peter Pan doesnt like Wendys story about mother,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him? Why?

Q8: When you became a mother or a father in the future, what would you do for your children?

Q9: Do you think whether the story is true or not? How do you like the main characters?

Q7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Peter Pan的“异常”言行进行质疑。Q8和Q9旨在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人成长标准、价值观念、态度或信念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但又超越文本来开展批判性阅读,体现出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10]。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从思想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使学生阅读之后的思想净化、升华[11]。

三、设计指向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文本

創新性思维包括联想、想象、建构、模仿、创生等思维技能[12]。其中,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3],是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和做法的基础。在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后,教师应设计指向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评价、拓展与迁移阅读文本,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培养联想、想象、模仿、创生等思维技能,“走出”文本。

(一)设计引导学生想象文本留白的问题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更为协调完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给他人留有发挥想象的空间。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或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创造出更多的“空白”,引导学生在拓宽思路、发挥想象、“走出”文本的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填补“空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14]。在这一环节,教师可设计问题Q10和Q1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Q10: Peter Pan doesnt want to be a man, do you hope to be a child forever like Peter Pan? Why?

Q11: 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growing up”? If everyone refused to grow up, what would the world be like?

Q10和Q11将学生从梦境中唤醒,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面对现实——人总是要成长的,这是人生的必然。通过合作探究、填补空白,学生领悟到童年的美好记忆只能成为过去,应勇敢且坦然地接受生活带来的不愉快,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成长观、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设计引领学生创造性续写文本的问题

学生运用想象、假定、改造、设计、假设、推测等生成任务,可以有效激发创新性。读后续写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与作者对话、沟通与交流的阅读过程中“走出”文本,走进现实,结合实际,展开多角度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结尾,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15]。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问题Q12~Q14的引领下进行续写故事。

Q12: If you were one of Wendys children, what would you experience during the adventures on Neverland?

Q13: What would you think of your life on Neverland?

Q14: What would you learn from your experience on Neverland?

Q12~Q14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但又要求学生直面成长,结合现实,“走出”文本,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续写。续写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想象的过程,是积极灵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建构、应用、创新等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思辨性、创新性[16],体验到思考与创造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最终实现提高语言运用准确性和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育,而问题是最好的引导方式[17]。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有层次和系统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浅层次信息的同时进行深度学习。教师设计科学而有效的阅读教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完善思维能力,实现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黄远振,兰春寿,黄睿.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4(4):63-69.

[3]戴军熔.评价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思维型阅读课堂的基本架构与核心关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11):58-71.

[4][12]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語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1,74.

[5]黄远振.英语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58-59.

[6][7][11][15]祖瑞.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导读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43-48

[8]陈则航,王蔷.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6(5):1-5.

[9]贵丽萍,黄建英,周勇,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8.

[10]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9):13-19.

[13]王国顺.浅析“召唤结构”与想象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9(8):32-33.

[14]鲍闽芳.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留白策略[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9):33-36.

[16]陆霞.高中英语故事类阅读文本的提问设计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9(9):40-42.

[17]胡明珠.思维品质目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8(12):108-110.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精设计,巧提问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