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肩辣手”邵飘萍

2022-05-30李桂华岳博伟

学习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邵飘萍京报五四运动

李桂华 岳博伟

在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有一幢灰色的二层小楼,楼门正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这里就是京报馆旧址,是革命志士和传奇报人邵飘萍曾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进入馆内,一座镌刻着“铁肩辣手”四个字的影壁赫然矗立。馆内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京报》和京报馆的发展历程、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邵飘萍生平事迹。观尽展览,一段热血激昂的报人奋斗史便浮现在人们眼前。

新闻救国  初涉报业

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少年时的邵飘萍聪慧好学,14岁便考中秀才。1906年,他考入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在杭州读书期间,邵飘萍对新闻报刊有了初步了解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为《申报》撰写通讯,还曾尝试与同学一起在校内办报。可以说,在学生时期,邵飘萍就已经将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新闻事业,树立起新闻救国的志向。

辛亥革命后,邵飘萍将理想付诸实践,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1911年,邵飘萍与人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他提出:“《汉民日报》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并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北洋政府的腐败。邵飘萍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招致浙江当局的强烈不满。受此影响,从1911年到1913年,邵飘萍三次被捕。他后来回忆:“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即使遭受这样的挫折,邵飘萍仍然初心不改、坚持斗争,继续与反动当局抗争。

1914年,邵飘萍前往日本留学。学习之余,他依然关心国内形势发展,参与组织了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各家报纸提供新闻资讯。1915年,在获知中日正秘密交涉“二十一条”的消息后,邵飘萍随即撰写报道发往国内。他的报道使国内各界迅速了解了事件的真相,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在国内反对“二十一条”的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笔为枪  创办《京报》

1916年,邵飘萍回国,继续投身报业。他为《申报》等报纸撰写时评,并于同年8月接受《申报》邀请前往北京担任特派记者,负责撰写新闻通讯。在通讯中,他不断揭露北洋政府的各种政治丑闻,如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政治闹剧等。邵飘萍勇于承担新闻人的责任,代表民意报道事件真相,在当时的报界独树一帜。

1916年8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了一家通讯社,取名为新闻编译社。此前,国内的通讯社大多由外国人控制。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这些通讯社经常歪曲事实、操纵舆论。新闻编译社的创立对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产生了重要作用。此外,邵飘萍通过新闻编译社采编国内新闻并翻译外电,从而积累了大量新闻采访和报道的经验。

1918年10月,在担任《申报》记者和创办新闻编译社的基础上,邵飘萍在北京创立《京报》,由此翻开他人生新的一页。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邵飘萍写道:“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即是本报之所为作也。”在《京报》编辑部,邵飘萍挂出了自己亲手书写的“铁肩辣手”条幅,勉励大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京报》问世后,由于报纸注重时政报道,反帝反军阀旗帜鲜明,因此很快便受到读者关注,迅速走红。一个月内,《京报》的销量就从300份一跃上涨到4000份,而后在最高时达到6000份,成为当时北京报刊中的翘楚。

培育新人  奋战五四

1918年10月,邵飘萍参与创立了北大新闻研究会并担任导师,进而开始了他培养新闻人才的工作。在北大新闻研究会中,邵飘萍主要讲授新闻采访技能。他认为:“新闻之学,期于应用,尤贵在多所经验。”在担任导师期间,他曾协助北大新闻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为会员们提供新闻实践的平台,还曾招募会员前往京报馆实习。当时的进步青年毛泽东、高君宇等人都曾接受过邵飘萍的指导。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北大新闻研究会迅速成为中国新闻研究的重要阵地,为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出后,邵飘萍立即在《京报》上多次发文号召挽救民族危亡。5月3日晚,他参加了在北大召开的学生大会。在会上,邵飘萍慷慨陈词道:“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便无从挽救。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次日,邵飘萍又调整版面,在《京报》上发表多篇文章支持爱国学生。在《勖我学生》一文中,他勉励学生:“既须有奋起之气概,尤望其努力修养,以收最后之效果,未可以一时之表示,遂引为自足。”可见,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关键時刻,邵飘萍挺身而出,对这场爱国学生运动投入了大量精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以《京报》为阵地继续为五四运动呐喊助力。期间,他不断发文,继续支持爱国学生,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并对运动的发展方向展开思考。据相关资料统计,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两个月里,邵飘萍共发表文章40余篇,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

传播马列  投身洪流

五四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使得邵飘萍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五四运动前,邵飘萍虽然曾发表文章报道十月革命,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后,他对俄国革命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19年8月,因《京报》遭到查封,邵飘萍被迫再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邵飘萍撰写了《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两本书稿,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各方面的状况。这两本书稿是邵飘萍对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历史见证。

1920年9月,邵飘萍回国复办《京报》,并将其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京报》上,他组织安排版面、亲自撰写文章,刊登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的文章,其中包括李大钊的《社会主义下的经济基础》和瞿秋白的《苏维埃俄罗斯之教育政策》等著名文稿。1923年5月5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周年之际,邵飘萍还在《京报》上编写“马克思纪念特刊”,向读者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学说。1924年3月30日,他又在《京报》上推出“列宁特刊”,以纪念列宁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这些特刊都由邵飘萍亲自组织编写并免费向民众发放,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邵飘萍更为坚定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此后,邵飘萍围绕国共合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宣传。1924年11月,孙中山为推动国民革命应邀北上。邵飘萍在《京报》上发表《因何欢迎中山先生》一文,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热切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一连数月在《京报》上报道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学习和革命斗争历练的基础上,邵飘萍在李大钊等人的介绍下于1925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革命形势如何变化,邵飘萍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秘密工作,坚持以报纸为武器,不计个人得失,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奋力向前、至死不渝。

以身殉报  精神永存

邵飘萍不畏强权,敢于揭露腐朽统治、宣传进步思想,由此招致了反动势力的仇视。1926年4月,奉系军阀占领北京,随即大肆抓捕革命志士。4月24日,邵飘萍在京报馆附近遭到诱捕。26日凌晨,在北京英勇就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邵飘萍依然镇定自若。据当时报纸报道:“邵振青枪毙时不屈,犹向监刑官一笑。”一生秉持着新闻救国理想的邵飘萍最终以身殉报,将生命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斯人已逝,但邵飘萍的贡献和精神却始终为世人铭记。他牺牲后,各大进步报刊和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形式进行悼念。中共刊物《政治生活》和《向导》发表多篇文章悼念邵飘萍。1936年,毛泽东在会见斯诺时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纵观邵飘萍的一生,新闻救国是贯穿他事业的主线。他始終秉持“铁肩辣手”的宗旨和信念,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思想解放和革命进步的伟大使命。他以笔为枪,大胆揭露社会黑暗、全力支持仁人志士的爱国运动。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邵飘萍坚持在秘密环境下进行革命工作,将自己的新闻救国事业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在那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年代,邵飘萍始终高擎火炬,为中国近代史书写了一段共产党人新闻救国的传奇。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岳博伟,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钟   鑫

猜你喜欢

邵飘萍京报五四运动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邵飘萍“套路”段祺瑞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邵飘萍的保证
读书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从2013年《新京报》书香总榜看我国国民畅销图书购阅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