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見證藝壇飛躍發展 塑造澳門文化形象 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集百家之大成

2022-05-30悅心

澳门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計劃創作藝術

悅心

文化藝術能潤澤心靈、昇華情操,一個城市的藝術風景,是經歷百年積澱的人文精神瑰寶,亦是國際旅客所嚮往艷羨的文化名片。澳門基金會早在2011年有一願景,希望整合澳門藝術創作的獨特風景,向世界呈現澳門藝術家的匠心獨具和人生視野,促成了“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的誕生。2021年尾聲,該計劃成功為100位澳門藝壇代表舉辦展覽或出版作品集,觀展人數逾25,000人次。這歷時超過十年的藝術項目,見證了澳門藝術界的飛躍發展,並向優秀資深藝術家表達敬意。

“澳門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這種深厚要通過文字、圖像呈現出來,載體就是文學、畫筆、攝影機。”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細說2011年舉辦“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下稱“藝推計劃”)的初衷,當時本地藝術團體眾多略為零散,基金會冀加以整合,活躍城市文化藝術創作氣氛,喚起廣大市民對文化創意的重視與支持,塑造澳門的文化形象,因此,首個“藝推計劃”的展覽於2011年9月28日揭幕,為澳門藝術家舉辦具有一定規格和規模的展覽,並編輯出版作品集,集結成澳門藝術家叢書,項目得到本地藝術工作者的關注;可是對於當時缺乏專業認證的藝術界,“藝推計劃”要對本澳藝術家進行評選並非易事,吳志良稱,基金會推出計劃前與本地藝團商討多次,最後訂出3個評選準則,包括作品水平、資歷以及社會影響力。他補充,“有些藝術家默默耕耘多年,可能作品水平未必是最出色,卻大半生獻身於藝術創作,致力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我們認為應為他們舉辦展覽。”

吳志良回想每一位參與“藝推計劃”的藝術家,每一場展覽歷歷在目,2021年12月16日來到第100位藝術家,展出本地畫家黎鷹的畫作,吳志良形容自己見證100位藝術家參與計劃感慨萬千,“當中有些資深藝術家已經離開我們,所幸是完成了我們的心願向他們致敬。第二感慨是起初還未知道能否完成這一龐大項目,想不到本地藝術工作者對我們十分支持;最後一個感慨是透過‘藝推計劃發掘了一些我們不熟悉的藝術家,他們默默無聞地耕耘創作,對本地藝術發展貢獻良多。”吳志良認為,本地文化建設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基金會有責任為此出一分力。

澳門的龍頭產業為博彩旅遊,文化藝術發展相對薄弱,吳志良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藝術家是學徒式入門,他們的水彩、書畫作品受澳門文化氛圍所薰陶,雖然本地藝術市場細小,難得他們仍能堅持對藝術的追求,創作從不間斷。90年代起,抽象派、後現代主義的風格湧現,藝術創作百花齊放。七十年代初移居澳門的印尼歸僑謝賢莉,是第79位參加“藝推計劃”的藝術家,她拾起畫筆投入創作正是澳門回歸後,“回歸後政府投了不少資源和機會,讓市民能接觸和欣賞不同藝術,整個澳門文化氛圍都提升了,我就在那個時候開始學畫畫。”家族中的長輩是油畫家,謝賢莉卻鍾情於國畫,筆墨揮灑之間帶出豐富層次,令她十分陶醉,有次她膽粗粗拿著作品到筆會請前輩指導,竟得到書法家林近先生為她即席題字,後來那幅作品更入選了書畫聯展。

謝賢莉稱,能獲選躋身“藝推計劃”的100位藝術家之中深感榮幸,也是創作生涯的鼓舞,“以前我在自己的創作世界已經好滿足,得悉獲選後,我搜集很多資料充實自己,思考如何透過作品帶出正能量,傳遞我對美的認識,希望不負政府對我們藝術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她認為,“藝推計劃”是一個重要平台,讓更多人認識藝術家的作品和理念,有助推動藝術家尋求突破。謝賢莉亦經常把握機會赴外交流,希望拓展視野,“基金會的交流活動讓藝術家有機會拜訪著名畫家,在大師身上獲益良多,眼界大開。”謝賢莉希望以澳門藝術家的身份,推廣澳門文化之美,“這數十年來澳門變化很大,各種元素也能在此交匯融合,既有現代化的發展,又有舊城區的小城故事,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國畫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這個瀕海漁村歷經數百年發展成為國際性商埠,霓虹燈下的繁華璀璨,中西並舉、古今同在的社會環境,成為藝術家的創作土壤。“藝推計劃”搜羅澳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豎立澳門藝術家整體形象,既有傳統藝術領域的領航人物,亦有新世代敢於創新的跨界別藝術家,為了向市民推廣不同藝術門類的知識,增強居民對本地藝術家的了解,基金會在2018年起加入展覽配套活動,吸引超過600人次的不同界別藝術愛好者和青少年參與。“以前我誤以為只有傳統文化藝術的大師級才能入選‘藝推計劃,所以我得悉獲選時真的受寵若驚。”由平面設計、音樂、錄像到裝置藝術,澳門藝術家百強喜歡透過不同感官去細訴自己的故事,他形容參與“藝推計劃”是他藝術生涯的標竿,作品得到認可,是一支強心針。

為了讓市民知道“藝術”並不是高不可攀,百強在展覽中加入互動裝置及首次嘗試錄像創作,“這個展覽把我的創作傾巢而出,讓大家知道這些年我在進行什麼創作,藝術家背後的故事。人生中有多少機會能做一次如此大型的個人展覽?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讓人津津樂道,記得澳門有一位這樣的藝術家。”大學畢業後投身平面設計的百強,回想十年來的本地藝術生態,升讀藝術專業的人才漸多,策展、藝術行政不再是冷門學科,他認為,當代年青藝術家的創作媒材及平臺漸漸轉移到線上世界,想像力更加天馬行空,創作方式更是前無古人,未來政府培養藝術人才要有更廣闊思維,“年青藝術家需要的自由度和空間比我們這一代更大更廣,希望政府廣納年青人的意見,聆聽他們的新思維。”

“一個城市有沒有靈氣,就要看它留下了少文學、藝術作品,整個社會文化氣氛是否濃厚,就要看到處是否充滿文化活動、活動形式是否多樣。”吳志良總結“藝推計劃”時表示,在品牌式推動下,澳門藝術家的知名度有所提升,然而藝術文化不只是創作者自己的事,是整個社會的事。他指出,多年來,澳門大型藝術活動由初期門票銷量低,發展至今時今日一票難求,是一個巨大飛躍,這個飛躍正是由有心人和機構共同推動。吳志良稱,藝術普及的受益在於全人教育,公民素質的提升,灣區發展將為文化藝術產業開拓更多合作空間和機遇,澳門藝術人要善用本身優勢,繼續提升專業水平,把澳門獨有文化魅力推廣出去。

猜你喜欢

計劃創作藝術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論張維屏的詩學觀與創作
努力創作鮮明的個性書法藝術作品
河北省書畫藝術研究院
創作《萬物眾神》的感想與回顧
欢迎订阅2019年藝術品鑒证
关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