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当代意义

2022-05-30李奥

学理论·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共产党宣言

李奥

摘 要: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扩大中形成,在资产阶级为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推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必将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走向共产主义的不以人力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集中体现在为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为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来源。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当代意义;《共产党宣言》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0-0021-04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1世纪以来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同时全球化也暴露出当今世界社会动荡、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全球治理危机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对当今时代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和纷繁复杂的全球走势进行判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提供了前提,整个世界在空间上连成整体。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世界各国经济上的交往日趋频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整个世界在经济上联结成一个整体。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开始作为自觉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突破国门的界限,开始世界范围内的联合。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迫切需要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世界历史理论,时代对理论的迫切需求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产生成为必要。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形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资本扩张为基本动力,以共产主义为必然趋势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扩大的必然结果。地理大发现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交换扩大到世界范围,必然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世界市场则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伴随着生产联系的日益密切,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方方面面的交往逐渐扩大。正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相互作用,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封闭性和地域性,使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历史也开始成为世界历史。

生产力的世界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首要前提。地理大发现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1]401新航路开辟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整个世界在空间上连成了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后海陆交通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贸易日益兴盛,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工场手工业发展。但之后“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导致工场手工业被社会化大生产代替。社会大生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1]401,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各民族国家的贸易壁垒,“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404生产和消费跨区域的交往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整个世界在经济上联结成一个整体。

民族国家交往扩大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供了巨大推动力。马克思一再描述生产落后地区在生产社会化带来的竞争更加残酷的背景下生存空间不断被侵占,他们只有进行变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交往是“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重要推手,交往扩大必然带来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各民族国家之间各方面的交往,各民族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交往打破了以往自给自足的状态,各国纷纷开始主动融入世界历史。伴随着各国经济交往扩大的还有文化的世界性发展和政治上的集中。世界历史打破了民族闭关自守的局限,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随着交往扩大流传至世界各处,日益成为公共财产。“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1]P405各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历史开始走向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主导并推动的。资产阶级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开发,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也促使资本家不断开拓世界市场,利用或经济扩张、或政治殖民掠夺的方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不断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对世界的扩张虽基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但其确实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创造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所需的巨大生产力,“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1]405资产阶级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便利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扫清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瓦解了封建势力残余,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世界历史进程,“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1]403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孕育了代表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工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406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打破了各国以往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促使每个国家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内在本性,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必然要突破国家的限制向世界范围进行扩张,市场竞争从国内扩张到国际范围,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生产模式不断瓦解,生产由一国扩展到多国甚至是世界性大生产,原料供给和商品的销售世界性日益增强,各国的联系和依赖性随之加强。

资产阶级全球扩张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内在本性,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必然要突破国家的限制,向世界范围进行扩张,不断扩大其生产和销售范围。资产阶级以低廉商品为武器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落后国家和民族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形成了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

(三)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是资产者开启并推动的,但是由于其生产关系无法容纳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日渐由世界历史的推动者变成世界历史的阻碍者,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性决定了其必将代替资产阶级完成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使命。

资产阶级无法克服其内在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危机。而资产阶级面对危机所想到的解决办法只能暂时缓解危机,无法根除这种危机,而且这种办法也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1]406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日益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而当资产阶级一旦着手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就会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进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因此世界历史的发展必将突破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

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担负着缔造真正的“世界历史”的重任。一方面,无产阶级是受苦最深的阶级,其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生存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废除现存的全部占有方式和一切保护私有制的制度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再加上无产者本身并没有自己的财产,他们只有在自身劳动力可以增值为资本时才能找到工作,只有找到工作才能继续生存,为了生存工人只能不断出卖自己的剩余价值,日渐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和资产阶级的依附者。要想改变这种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现实状况,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随着资本的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小工业者、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因资本不足或生产技术落后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资产阶级还“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1]410,导致无产阶级在政治运动和大工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

无产阶级斗争在资产阶级国际联合下日益具有世界历史的性质,推动了世界历史不断走向共产主义。首先,现代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紧密团结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1]412,大批工人在现代大工业发展基础上被聚集起来。其次,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其他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同盟者,对革命的、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给予支持,从而建立最广泛的无产阶级国际统一战线。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认为工人没有祖国,全世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剥削和压迫使世界范围内的工人都日益变成赤贫者,相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全世界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1]411。因此,马克思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强烈呐喊。

世界历史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横向上看,基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历史是各个民族国家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从纵向上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然结果。从个人角度看,个人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资本主义推动下世界历史中的个人是受到异己力量支配的个人,世界历史必将推动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走向自由人联合体。从整体上看,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展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其在国际范围内的联合决定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终将被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所取代。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才能指导伟大的实践,马克思系统阐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审视当今时代世界发展形势,认识和把握全球历史方位。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集中体现在为批判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为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来源。

(一)世界历史理论为批判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生产力迅猛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加速融合,推动全球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而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局限于民族国家利益层面,不能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去看待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现就是生产力的全球性与生产关系地域性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世界历史的必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采取逆全球化策略,从开放走向封闭,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割裂了民族国家普遍交往,不符合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背离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了世界历史理论内在逻辑。

逆全球化作为资本主义在食利空间受到挤压后采取的维护其全球化主导地位的一项止损策略,是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股不可持续的浪潮。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遭到重创,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体系遭到巨大打击,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的经济环境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食利空间受到挤压。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当全球化无法满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最大利益时,他們就从全球化的主导者变为全球化的反对者,妄图通过逆全球化来维护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比如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并依靠美元霸权确立了在国际贸易中的霸权地位。但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下降,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国内经济利益分配失衡,为了缓解国内结构性矛盾美国推行逆全球化战略,高举“美国优先”大旗,通过提高对中国等国家的关税来缓解贸易逆差,甚至不惜挑起贸易战,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

世界历史理论为明确逆全球化的暂时性和阶段性提供了理论指导。逆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资本用本国优先政策来打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继续保障本国的经济利益的阶段性手段,当前各种逆全球化现象恰恰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逆全球化并不是要完全抛弃全球化,而是要重构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整体化的必然。生产社会化决定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生产社会化意味着社会分工全球化、社会交往全球化、生产规模全球化、消费市场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趋势因此不可逆转,因生产社会化带来的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也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深入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趋势,而逆全球化只是资本缓解内在矛盾的暂时性手段,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其盛行严重违背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所以不能真正成为代替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

(二)世界历史理论为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今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的旧全球化,其虽然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融合,但资产阶级也凭借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竭力推行自己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因此引发了许多世界性的问题。全球化发展趋势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转向反映少数发达国家利益的、具有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性质的排他性全球化,还是走向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全球化,这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型全球化深入发展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为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型全球化不是要全盘推翻旧全球化,而是对全球化进行反思和调整,其发展不仅符合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定性,还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相契合,真正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性超越和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内在统一。新型全球化超越旧全球化格局下全球利益分配不均的局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倡导各国相互合作,平等享有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成果,促使全球化向良性发展。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是基于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的正确论断,顺应了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趋势的时代潮流,为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提供方向指引。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主导的旧全球化的超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证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但是近年来逆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文化矛盾冲突不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说明资本主义主导的旧全球化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主导的更加均衡普惠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将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对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引导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景下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一直致力于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积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2]。

(三)世界历史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来源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联系密切、利益交融、相互依存,世界命运与共程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深,人类交往世界性较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广泛。“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充分审视当今世界休戚与共的现实基础上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做出的中国回答。

人类从何处来、身处何地、到何处去,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形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21世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基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形成的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得出的科学的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基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客观现实得出的结论,二者的形成都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世界交往普遍扩大的前提下,站在全球发展现实基础上,运用整体性视野提出的科学论断,凸显了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方法论上的一致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突破民族与阶级关系的局限,强调各民族共同合作,积极应对全球发展问题,凸显了世界历史整体的发展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内在统一性。世界历史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到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希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共同进步,凸显了世界历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促进人类自由解放方面的共同价值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历史深入发展的中国方案。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发展要求人们共同解决全球问题。当今世界已经在客观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格局,为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世界各国不断交流融合并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但全球化在促进世界各国交流融合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越来越多的隐患,各国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使一国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危机的全球扩散使世界各国无法置身于全球性风险之外。所以人类社会应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赤字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等全球性问题。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促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现实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摒弃在意识形态、制度模式、文化传统方面的偏见和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强调要采取对话而非对抗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以结伴不结盟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强调构建一个以和平为基础、以平等为原则、以开放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构建一个多元行为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寻求各方利益公约数,以合作交流促进人类交往,以互利共赢推进人类共同发展,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合理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8-11-0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