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合唱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2022-05-30裴瑞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合唱训练多媒体信息技术高中音乐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多媒体信息技术被教育领域所应用。基于这一基本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以合唱教学中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为切入角度,围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合唱训练中的应用策略”一题撰文,立足于对这一方面理论价值的认识,分别从合唱曲目的优化选择、节奏感的培养以及趣味音乐游戏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诸位的工作优化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音乐;合唱训练;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引言

高中音乐是非常能够彰显出素质教育“全面育人”核心理念的窗口性课程,理应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彻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对合唱教学中的歌唱技巧教学作出更为彻底、全面、长效的改良,同时依托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资源搜集、信息呈现和场景营造等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质开展合唱教学的实质性完善,进而实现学生音乐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的大幅度攀升。

二、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化合唱曲目的选择标准

一场成功的合唱表演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每个个体的良好表现,更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默契配合,这就代表着合唱所使用的曲目务必要在主题和演唱形式上更能引起所有参与者的共鸣。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曲目在不同要素方面的跨度非常大,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在合唱适配性上有着巨大的差值;此外,由于经过了多年的身心发育,不同的高中生也会因为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综合影响而在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和兴趣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这无疑会对学生们的音乐学习与合唱训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具体选择合唱技巧训练的素材曲目时,高中音乐教师要真正做到全面了解并切实尊重本班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一方面要避免选择那些专业性过强、篇幅过长、情感内涵过于深奥或繁杂以及存在消极情感或不良情趣的歌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保证曲目风格的活泼性、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情感内涵与学生实际经历相契合等要求,以此来有效减少学生们在技巧理解、练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同时进一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各环节工作的执行打下优良基础。为保证这一项工作的优质进行,高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首先从网上搜集大量地包含不同风格曲目的“音乐库”,而后根据目前阶段的合唱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们的共性和个性条件、趣味设置不同的预设宏,最后在通过“大数据”软件根据预设宏的动态参数来自动筛选、生成最具训练适配性的子曲库。比如在完成关于“红色歌曲”的项目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登录“中国革命艺术网”或者“中国艺术教育网”等网站,利用导入数据块将网站中的“红色歌曲”导入到教学计算机内形成备选曲库。倘若学生们的掌握情况相对良好,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曲库中的数据外设端口来将“大数据”筛选宏值中对应的“频率”、“曲幅”和“阵音”等音频参数调高,选择有着“主旋律”特点且在节奏表现和曲调变化上更加“友好”的歌曲作为合唱训练曲目对学生做技巧教学;而如果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仍有待改进的话,那么教师则不妨将上述参数调整到较低的水平,筛选出《十送红军》或《洗衣歌》这种曲调变化更少的歌曲当作引导学生练习基本唱法的载体等。

三、依托多媒体软件,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力度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合唱是一种群体表演活动,那么每个学生在合唱时都应该做到对曲目节奏的准确把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因为演唱过快或过慢而影响整体的协调感。基于这一认识,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在合唱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做好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工作,从而将整体合唱效果所受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一)融入生活元素开展节奏训练

众所周知,真正富有魅力的音乐作品无一不是脱胎于现实生活的,同时高中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又往往怀有非常浓厚的认知兴趣。根据这两点客观事实,高中音乐教师应当在开展合唱技巧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时,应当根据学生们的生活内容、趣味取向以及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有意识地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元素引入到课堂中作为训练的具体载体、内容或场景,帮助学生以更加自然、有趣的形式进行节奏学习。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具备影音同步呈现功能的多媒体软件,将目标曲目和与之配套的影像资源同步录入到一段媒体资源中,以其作为学生在合唱练习过程中的主要参照对象。通过这一办法,学生们首先可以凭借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来降低理解节奏、掌握节奏的难度,并在更大程度上感受到音乐节奏在身边的巨大“存在感”,為良好教学成果的取得做好铺垫。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祝酒歌》这一首歌曲的节奏时,教师可以将本首歌曲的音频录入到“TV秀”等多媒体软件中,而后从网络资源中搜索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表现人们欢庆之气氛的动态影响资源,利用“TV秀”等软件的“影音同轨”功能进行两部分素材的校准调试和共享导出。最后在引导学生进行跟唱式的合唱训练时,教师可首先播放这段自制的MV让学生熟悉感觉,并根据MV中与曲段节奏对应出现的画面来把握歌曲的节奏分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跟进练习时找到更为准确的“节奏标”。

(二)组织趣味游戏开展节奏训练

尽管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大孩子”了,但是高中生依旧有着好动、爱玩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除了会获得快乐和刺激的体验外,还会焕发出更强的学习灵感和思维悟性,这些都是可供利用、开发的宝贵资源。高中音乐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们的这一优势条件,将游戏作为开展节奏训练的高质量载体,结合课程内容、要求以及学生们的能力、兴趣,设计、组织一些富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节奏训练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节奏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并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从而将“寓教于乐”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在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时,高中音乐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游戏当中感受到更强的节奏代入感,并依托这种感觉实现自身节奏意识的有机强化。

比如对于“音色和声音的组合”这一部分的关联节奏训练,教师可以结合对应的“音乐场景创设”这个活动板块,发动学生玩一场“听音表演”的游戏:把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各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教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软件下载、剪辑具有不同音色和节奏的音频,并将这些音频以一定的形式组合成长段的音效;各组代表在听完音频后,要根据这些声音的音色来判断出其可能是由哪些物体在什么状况下发出的,并将这些内容代入到一些场景中,再依托于这些场景创设出对应的故事内容,最后则要设计出与场景内容、音频节奏相符的律动来将故事“演绎”出来。

(三)利用学生的本能节奏感开展节奏训练

节奏并不是被人为创造出的概念,它存在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社会中的各个角落,甚至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这一客观认识,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节奏训练时也要遵循“法从自然”的理念,重视对学生潜藏的节奏本能地开发,利用音乐来唤醒学生的“律动基因”,根据学生们的品位和情绪来挑选一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并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使学生在欣赏时能够自然地进入到一种陶醉的境界,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作出一些下意识的节奏律动。在这个过程中,高中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们作出的动作集中起来,将它们加工成律动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后续的节奏训练,让学生得以在最为自如的状态下完成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黄河》和《春游》作为开展节奏训练的素材。在聆听《义勇军进行曲》时,学生很容易被歌曲高亢的旋律和较快的节奏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做出诸如握拳抖动、大幅度摆动双臂等颇有力量感的动作;而在欣赏《春游》时,学生又会被作词中所描述的景色所陶醉、所打动,做出摇晃脑袋等行为。教师可以用录像设备将这两组动作记录下来并通过剪辑软件整合起来,在带领学生学唱这两首歌曲时伴随曲目的节奏分别做出来,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准歌曲的节奏点。

四、依托多媒体设备,实现合唱教学形式的趣味化改造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高中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学生们对于新鲜感和趣味性的自然追求心理,有意识地在训练过程中加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使学生在感受到活动趣味性的同时,也在内心里提高对合唱训练的重视程度,并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一)利用音乐游戏营造课堂氛围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很多高中音乐教师对自身的工作认知非常片面,并没有真正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开展优化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高中生的合唱教学长期停留在“若有若无”的状态,所采用的思路和策略也大多围绕着“记忆”、“重复”和“模仿”等关键点而设计,这不但大大限制了合唱教学成果的取得和优化,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严重挫伤。

音乐的作用官能是听觉,而听觉有很强的被动触发性,是最有价值的氛围营造渠道。音乐课之所以出现魅力丧失的趋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出现了较大问题,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在音乐理论的讲解上,忽视了对高中生的直接感官刺激。在具体针对课堂的趣味改造向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依托于前面所提到的游戏模式,通过强调互动性的音乐游戏,在满足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丰富可供学生亲身参与的课堂環节,在学生听觉受到音乐良性作用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化,使教学目标在客观上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得到达成,为合唱技法的讲解提供有利的情绪条件。在开展这项活动时,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设备来简化相应流程的准备和执行环节,同时营造出更具代入感的场景,以起到强化活动效果的作用。

比如为了训练学生的乐感,教师可安排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选择一束花或一件其他比较轻巧的物品交给坐在首位的学生,而后借助多媒体设备和预先下载好的网络音频开始播放具有鲜明节奏差的歌曲或音乐,同时发出游戏开始的信号。学生在传递物品时,会下意识地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传递速度,这个过程可有效训练学生的乐感,使学生对音乐的节拍形成更敏感的觉察能力。当音乐停止时,手里拿着物品的同学要接受诸如演唱一首歌曲之类的“惩罚”。

(二)利用音乐游戏开展记忆训练

音乐是一门比较轻松的课程,本身对学生记忆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不过由于高中阶段的音调培养需要以对单首曲目的演唱为依托,教师仍需组织学生记住歌曲的歌词等信息,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也为接下来学生合唱的整齐划一做好准备。具体地说,教师也可借助音乐游戏使记忆的过程更具娱乐性,以区别于文化课程高强度、单形式的记忆训练,进而在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记忆速率。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入“计时竞赛”模式,使学生能够焕发出更为良好的参与情绪和游戏状态。

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玩“歌词接龙”游戏,既可将接龙范围限制在固定的曲目之内,以听上句、接下句为规则;也可将范围扩大到所有学生知道的曲目,以“顶针”式接龙为规则。游戏开始前,教师还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在规则下开展竞赛,同时依托网络素材和多媒体设备下载、制作、播放一些具有气氛带动感的音效或进行同步计时,利用竞赛机制强化接龙游戏的娱乐效果和训练效力,并对获胜方予以必要的表扬和奖励。游戏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齐唱目标曲目作为活动总结,对学生的记忆成果加以巩固。

(三)利用音乐游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作为一项团体性活动,合唱所最需要的无疑是每个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而这也恰恰是合唱艺术所具有的一项独特魅力。高中生的个性意识通常十分鲜明,经常会出现特立独行的表现,这对于他们合唱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个问题,高中音乐教师应当重点依靠音乐游戏来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多元塑造,让他们通过一些符合自己能力、趣味取向以及契合合唱教学内容、目标的游戏来获得富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综合体验。如此一来,学生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合唱教学更强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在“边玩、边学、边练”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合唱能力,从而达成理想的学习目标。比如为了让学生们之间拥有更默契的声音配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玩一场“过山车”游戏:由教师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由各组派出代表抽签决定参赛顺序;教师依次向各组播放一段富有声调变化的音乐,让对应小组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依次发出符合相应位置声调的音节,每有成员出现声调不符或者“延迟”则扣去本组1分基本分;最后剩余基本分最多的一组即为获胜方。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之外,高中音乐教师还要在“练声”方面投入足够的重视,首先,教师要重视母声练习,在学生在母声方面形成一定基础后进行母声的唱录。为了保证这一系列练习的成果,教师可通过钢琴或电子琴等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单音弹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音准,以这种方式来修正学生的音准以及演唱的技法。对于母声练习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从中音区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向低音、高音区的过度,使学生的技法实现过渡式成熟。

五、结束语

教育应该是一项兼容并包的工程,它所要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应该有艺术上的多元美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高中音乐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依托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合唱教学并重点突出其中的歌唱技巧训练环节,围绕合唱曲目的优化选择、节奏感的培养以及趣味音乐游戏的应用等主题制定、实施系统性的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活泼有趣的模式中实现个人歌唱技巧的丰富、完善和合唱素养的稳步提高,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和综合艺术修为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裴瑞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北校

参  考  文  献

[1]支琴.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合唱训练中的应用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07):97-98.

[2]倪柔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开展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80+82.

[3]孟晓梅.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7):116-117.

猜你喜欢

合唱训练多媒体信息技术高中音乐
职高合唱训练中跑调问题的解决措施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合唱有益于农村学生行为习惯之养成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中的应用
论群体心理对合唱训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