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22-05-30谷延荣

党史文苑 2022年10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中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本土社会融会贯通的历史过程中,文化自觉是其实现融合的重要先决条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特色和发展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持文化自觉的态度来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逐步生成、深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重构起蕴含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明的文化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自觉历史逻辑

近代以来,不同时代主题的变更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交融碰撞,推动着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是围绕不同时代主题而展开的。

1.新文化运动为社会主义思潮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素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初步形成的,从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色彩,试图拾起人们在外来文化冲击中模糊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中国先进分子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之处,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封建主义,又批判资本主义,恰巧满足中国先进分子在当时推进社会变革的思想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难处在于要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克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的同时又要坚守中国特色,既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逻辑也要适应中国国情,以实现对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双重批判和超越的自我更新。新文化运动通过五四运动实现了这个自我更新,解决“以敌为师”[2]P92的历史悖论。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自那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并逐渐重构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苏区革命文化对中国新文化建设进行了重要实践。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创建革命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权,进行文化建设,创立了苏区革命文化,其实质是无产阶级文化,重点是在工农民众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反对封建文化和国统区思想文化,致力于突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有了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传播中国苏维埃革命文化时,巧妙利用唱山歌等传统民俗文化,创作大量红色歌谣、现代革命戏剧,吸引普通群众参与,成功在老百姓之间宣传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一个典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思想下展开的苏维埃文化根植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土地革命,具有中国民俗特色,对于中国新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3.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1935年,党召开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决定今后路线、方针、政策,表明此时党已经开始摆脱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觉意识一步步增强。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会上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动,并得到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毛泽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使中国共产党人進一步意识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性。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尝试着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在反思曲折的发展中逐步摸清正确的发展方向。1956年,毛泽东指出要以文化自觉的意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思考,坚持“以我为主”的民族主体意识,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1960年,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加以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1963年9月,毛泽东说“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把苏联的经验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4]P339,强调破除封建迷信以及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一个文化自信的新的历史时期。

4.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中国特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以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来文化思潮涌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上的落后使人民的文化自信面临危机。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P208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P19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转型,实现对以往文化形式的超越。在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人民的文化自信更有底气,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地位达到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7]P637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中的独特思想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令世人瞩目,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包括中华文明的复兴。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面否定“旧文化”,而是顺应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特色形式才能实现,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在改革开放时期,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体现时代精神。[9]P4331987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中的“小康”也是对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理论创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新理念都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赋予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立足新时代,强调文化重要性。在结合实际回应时代主题的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更是对其时代价值的充分发掘。

2.坚持人民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将人放在社会实践地位上去看待,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创造,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比如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治国术中的“以人为本”,孔子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从改革开放时期使人民富裕起来的愿望诉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重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其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重视群众的观点相一致。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仅是理论的飞跃,也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文化方面,为了让深受几千年中华文化浸染的中国人民对旧文化进行摒弃糟粕、传承精华,并从心底里接受、认同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旧文化和新文化进行结构上的划分,既强调新旧文化的連续性,又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旧文化是现实中的落后文化,由此加快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接受。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从人民的实践中来,又到为人民服务中去,都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肯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观念。

3.坚持继承性、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而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不断革故鼎新中成就的,背后隐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里从未割裂中华历史文脉,而是坚持文化自觉,对其不断创新转化,承继至今,从苏区革命文化中创新民俗文化的形式,到毛泽东的“古为今用”,再到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2]P640,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间始终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等优秀观念,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的可贵品质,在不断更迭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传统思想和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相融合的天下情怀,表达了文化自觉的基本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为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发展事业带来中国力量。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和思想灵魂。文化不强,强国何来?只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对内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对外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影响力,才能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注入中华精神,保持中国特色。

1.有益于强化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文化认同感而团结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独特文化基因。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深入挖掘蕴含的精神力量,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加以弘扬提升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党百年以来,党在实践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植马克思主义的沃土,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创建起符合中国实际、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熔铸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对于强化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化认同的内核是价值观的认同。在当代要发扬中华文化在人民心中的价值认同,学习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古代对于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与当代中国有相契合之处,都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国的重要性,要引导人民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人民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

2.有益于推进文化创新、保持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发展中国特色必定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实践,就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发展活力。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动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文化自觉的态度、守正创新的原则,对传统文化不能只保留不创新,而要在回答时代课题中以实践推进文化创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和时代精神,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中国特色。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自觉是保持中国特色的前提,文化创新需要以文化自觉为指引,明确方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以解决实际问题、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发展为标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现实生活的生动发展相联系,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文化创新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在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保持中国特色。

3.有益于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世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指出,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为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正确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使多元文化共同繁荣成了关键问题,这不仅关乎人类文化发展,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14]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拓创新,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大格局。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仍不放松学习和警惕,以扬和弃的正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在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建构中华优秀文化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也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马克思说中国话”,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和谐发展,为世界提供中华文化视角,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百多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文艺研究,1999(1).

[2]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9]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12]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作者简介]谷延荣,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列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中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