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活动促进幼儿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2022-05-30徐美芳

幸福家庭 2022年11期
关键词:菌棒蘑菇笔者

徐美芳

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园积极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参与式学习,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主张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能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积极意义。在课程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创造幼儿主动探究的途径”“怎样才能让幼儿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项目活动,聚焦幼儿的探究式学习,以帮助幼儿获得主体性、能动性的发展。

一、项目活动促进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一)确立项目主题:立足幼儿,确立适宜的驱动问题

⒈问题的产生——源于晨晨带来的菌棒。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驱动问题的产生由生活而来,也可以由幼儿、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

“探秘蘑菇”这一项目活動就是基于幼儿提出的“菌棒是什么”“菌棒会长出什么”“怎么照顾菌棒”这些真实问题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某一天午餐时,幼儿正吃着蘑菇鸡蛋汤,晨晨说:“我们家也有蘑菇,是自己种的。”浩浩说:“骗人,蘑菇只有菜场才有。”晨晨说:“是真的!妈妈买来一个菌棒,后来就长出了蘑菇。”其他幼儿纷纷表示怀疑。过了几天,晨晨真的带来了一个菌棒,大家好奇,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如“菌棒里有什么”“菌棒会长出蘑菇吗”等。

2.驱动问题的确定——需要教师的价值判断。面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教师需要作出价值判断,确定驱动性问题。对于问题“菌棒里有什么”,教师通过现场观察、网络信息检索就能解决,这种问题缺乏持续深入探究的必要;而“菌棒会长出蘑菇吗”“怎么种才能长得好呢”这些问题需要幼儿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幼儿的责任感、观察力、创造力等探究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了“蘑菇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为驱动性问题,开启了“探秘蘑菇”项目活动之旅。

(二)项目框架:忠于目标,探寻适宜的探究途径

在驱动问题下,其他问题不断地衍生出来,如“哪些蘑菇是有毒的”“蘑菇是否有种子”等,根据以上问题,笔者预设了“探秘蘑菇”项目框架,梳理了实践路径与任务:一是了解蘑菇的生长环境与繁殖方式;二是探索蘑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组建项目小组:用资源工具,助推幼儿探究

笔者按照幼儿的选择组建了三个研究项目小组,对蘑菇展开深入探究。

1.项目小组一:研究蘑菇的生长条件。为了了解蘑菇在自然环境的生长条件,笔者带领幼儿开展了对蘑菇生长环境的调查。一方面,幼儿与家长在房屋周围、公园等处寻找蘑菇的踪迹;另一方面,幼儿与小伙伴在雨后的校园里进行调查和记录。结合幼儿的调查分享,笔者绘制了蘑菇生长资源地图,让幼儿对蘑菇的生长环境和条件有了科学的认识:蘑菇喜欢生长在野外,生长条件需要适合的温度、湿度、水分,绝大部分蘑菇不喜欢生长在有太阳的地方。

为了验证野外和室内种植的蘑菇生长条件是一样的,幼儿提出了同一种蘑菇处于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试验计划:一是将几个蘑菇分别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常照的地方、无光的暗室里进行实验;二是分别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少水、正常水、多水的实验。经过对比实验验证,幼儿发现野外种植的蘑菇和室内种植的蘑菇生长条件是一样的。

2.项目小组二:研究蘑菇的繁殖方式。幼儿通过在种植的榆黄菇架子上发现一层白白的东西,由此发出疑问:白白的东西是什么。于是,小组讨论决定以榆黄菇为试验对象,制定了试验计划:将榆黄菇放在黑色的纸上,第二天再观察其变化。果然,在第二天幼儿发现黑色纸上有一层白色的粉末,于是,幼儿一致认为:白色粉末一定是从榆黄菇上掉下来的。

但是,“白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从菌褶还是菌盖上掉下来的”等问题还是困扰着幼儿。因此,笔者鼓励幼儿与农博专家(校外专家)对话,以获得专业的答案。幼儿以视频采访的方式向专家提问,终于知道了“白白的东西”叫孢子,是菌褶释放的,作用是繁殖后代。

3.项目小组三:哪些蘑菇是有毒的。幼儿对“哪些是毒蘑菇”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并成立了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但是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对毒蘑菇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科学的认识。为此,笔者在区角投放了《蘑菇大百科》和其他相关书籍,并给幼儿播放了与蘑菇相关的科普小视频,幼儿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逐步丰富了关于毒蘑菇的经验和认知。

笔者还引导小组成员开设了“毒蘑菇”科普小剧场,将情景剧和科普宣讲相结合,帮助幼儿认识到毒蘑菇并不一定都是颜色鲜艳的,不认识的蘑菇决不能随便食用。

(四)成果分享:鼓励多元表达,促进经验与认知的再生长

经历了多样化的深入探究,幼儿对蘑菇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们的生活经验也得到了更新、重组、拓展与改造。在项目活动的结束阶段,笔者立足各组的探究成果,给予幼儿多形式的回顾、梳理、分享与展示的机会,使幼儿的经验与认知再次获得

发展。

1.表演剧,将探究成果形

象化。编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幼儿巩固经验,也能帮助幼儿在观看“毒蘑菇”表演的过程中,建构对毒蘑菇的认知,进而增强饮食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如图1所示,见下页)。

2.实验报告,将探索发现可视化。某个探究小组以图画、实验数据图等方式呈现蘑菇的生长条件,在绘画、记录、介绍小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强化自我经验,也丰富了其他幼儿的经验(如图2所示,见下页)。

3.美术创作,将探索发现艺术化。幼儿通过收集多种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创设树林场景,用彩色纸、轻粘土等制作了各种蘑菇布置在树林中。笔者制作了图示牌和问题牌,吸引幼儿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笔者以趣味问答的方式帮助幼儿建构关于毒蘑菇的经验(如图3、图4所示,见下页)。

二、项目活动促进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启示与思考

(一)项目活动起点:始于兴趣,忠于价值,提炼设计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是整个项目实施的灵魂。它能发展幼儿的高阶思维,给幼儿提供一个广阔的、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究空间。

幼儿在看到菌棒时产生了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的问题较为琐碎,难以迁移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驱动性问题的雏形进行提炼,形成本质问题,以帮助幼儿获得此领域的核心经验。比如,笔者将“菌棒会长出蘑菇”“怎么种才能长出蘑菇”合并提炼为“研究蘑菇的生长条件”这一驱动性问题,这个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需要幼儿在实际的观察、探究中运用高阶思维进行分析,才能获得“蘑菇生长环境”的核心经验。

(二)项目活动路径:问题牵引,幼儿合作,构建探究性的活动方案

項目活动的架构最主要的是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并非是追求最后的结果。在“探秘蘑菇”项目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次的探究活动,幼儿在调查、实验、采访的过程中,自我经验也在不断修正与重构。在“研究蘑菇的生长条件”过程中,幼儿逐步拓展出其他的探究问题,还因此而组建了不同的探究小组。比如“研究蘑菇的繁殖方式”小分队,通过“白白的东西是什么”实验,锻炼了幼儿观察与分析的探究能力。在采访专家的过程中,幼儿促进了多元表达,增强了沟通能力,了解了蘑菇繁殖的知识。

(三)项目活动资源:多方挖掘,合理利用,助力幼儿的探究过程

在项目活动中,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帮助幼儿持续探究的有力举措。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挖掘各种与项目探究有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材料资源等。资源的挖掘、梳理、更新,始终伴随着项目活动的各个阶段。

比如,在“探秘蘑菇”项目活动开展初期,在“研究蘑菇的生长条件”小组探究中,笔者通过组织幼儿观看网络上关于蘑菇的种植纪录片,让幼儿能了解、收集关于蘑菇生长条件方面的信息。又比如,在“哪些蘑菇是有毒的”探究中,笔者投放了蘑菇相关的图书资源,以提升幼儿运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能帮助幼儿在亲身探索中不断建构、丰富、强化对蘑菇的认识。

(四)项目活动环境:教师支持,团队合作,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教师对幼儿观察项目的支持是项目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除了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维度及要点,教师之间还需要互相合作,及时沟通、分享观察结果,分析交流下一步的支持策略,做到思维共享。

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互相信任的师幼关系,为幼儿营造被尊重、被鼓励、被支持的软环境,让幼儿能更有自信地投入项目中。比如,在“毒蘑菇”表演中,担任旁白的幼儿每次排练都忘词,慢慢产生了沮丧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陪伴他一起排练,帮助他顺利完成表演,为汇演增色。

项目活动强调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引导幼儿围绕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是帮助幼儿探究式学习的有力课程模式。它源于生活,聚焦幼儿,强调自主,面向未来,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印溪幼教中心)

猜你喜欢

菌棒蘑菇笔者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爆图团
蘑菇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