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5-30陈洁萍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就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一大批综合素养极高且创新能力极强的人才,他们能深刻地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付诸行动,用精湛的技艺和兢兢业业的精神展现工匠精神,朝着更高的理想信念出发。文章认为,高职艺术教育应通过工匠精神的渗透,不断坚定人才的理想信念,强化其职业价值取向,促使人才真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艺术岗位的要求。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是一大目标和要求。作为长期培养的任务之一,艺术专业教师应依据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结合专业特点,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也应敏锐地把握国内外艺术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将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引领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并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教师还应制定职业规划,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以不懈的追求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主要是指从事专门行业且拥有特殊技术的人才。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新时期,工匠精神融入了新的内涵,其不仅包括敬业的道德素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包括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敬业。从业者面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和热爱之情,并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工作,以严谨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做任何事都专心致志,始终保持恭敬谦逊的姿态。其二,精益。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追求精益、极致,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断强化自己的综合能力。其三,专注。从业者一门心思扎根在工作中,心无旁骛,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秉承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其四,创新。从业者在工作中追求突破、创新,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优化自己的技艺,以先进的技术为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2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2.1 工匠精神是培养人才的精神动力

多年来,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历经了千百次的演变和验证,对各个行业的人才培养都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功能。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能积极向学生们传递勤劳奋斗的精神传统,传递创新求索的精神内核,并充分发挥德育层面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向各个优秀榜样学习。与此同时,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工匠精神表现出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其在各个行业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向人们传递不一样的信仰和情感。在艺术专业教学中,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出发,能不断增强学生对艺术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并愿意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2]。

2.2 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源泉

工匠精神引领我国各个行业不断创新,其也是推动我国繁荣壮大的重要因素。当前,艺术行业涌现了大批艺术家,他们不仅技艺高超,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对艺术专业教育而言,教师必须以创新为源泉,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具体而言,教师要依据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战略发展目标,整合行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工匠精神能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实训基地等形式保证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艺术发展的动向,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以丰富多样的资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其多向思维,全面培养其创造性,为其日后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2.3 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思政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而言,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其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纠正其错误的态度和思想,帮助学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个人的目标奋斗。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師应如春风化雨般,使学生在艺术专业课堂中获得隐性教育,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工匠精神的渗透,帮助学生将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在思想态度上发生转变,并主动学习,拓展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

2.4 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职业价值取向

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使学生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日后步入岗位,不仅能持续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还能享受产品日臻完美带来的成就感,不断打造行业中最具有特色的卓越产品。学生在实践中,对不同产品的设计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知,且懂得在一些情境中强化道德实践,在结果上做到一丝不苟。如此,不仅能持续增强人才专业实践的敏锐性,促使其不断追求美,还能增强其职业责任感,使学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3]。

3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3.1 依托教学课堂,融入鲜活案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其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整合,还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技能和道德素养。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工匠精神的角度着手,融入丰富的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艺术专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思维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教学,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再现精益求精的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和鉴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审美能力能得到提升,还能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和优秀技艺,通过模仿、二次创造等方式,逐步创作自己的作品,将工匠精神实质化,如此能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激活其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工匠名人,用他们的事迹向学生传递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学生在鲜活的案例中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进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 深化产学研结构,注重校企合作

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这也是社会对高品质人才的现实需求。我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各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都不能忽视工匠精神的渗透。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必须把握市场脉搏,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深入产学研一体建设,并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和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将工匠精神外显化、实质化。教师也须应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方式,全方位构建生产—学习—研究融合的运行机制,发动多方力量,为学生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4]。并要求教育教学和产业发展展开高质量的互动和接轨,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形成一个多元共生的系统。同时,可以积极建立、完善导师制,与艺术工作室相结合,通过师带徒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而言,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或许是可以估量的。但是,当学生步入岗位之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多,这是学生在校内无法充分感受到的。尤其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消费者对艺术作品的优劣评价,在当下无法直接反馈到学校,所以学校必须积极重视校企合作模式,帮助学生以实践评价为发展起点。

具体而言,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与当地的艺术设计类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工作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专家到校指导,可以通过开讲座等形式,向学校师生传递市场中的相关信息,提高师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岗位实习实践,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逐步开始接下一些客户的简单订单,并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学习和掌握市场前端最新的技艺。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实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将各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完成企业订单。学生在前沿艺术思维浪潮的激发下,互相交流讨论,并设计出新颖的作品。企业师傅可以将学生的创作思路和理念传达给客户,这样就能真实地获得客户的评价,并帮助小组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明确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便于日后优化和完善。

3.3 丰富教学模式,强化职业能力

3.3.1 “学习+竞赛”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学中,如果教师始终以课堂评价为主,则学生难以客观地认识自己,无法将自己放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实践对比,这就导致学生日后步入岗位,往往会存在经验不足等情况,在无形之中限制学生能力发展。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创新,是学生长期积累和实践的结果,也是一种基于经验导向的审美价值再造[5]。所以,教师应积极将学生的作品推向市场,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国内外艺术设计比赛,将其置身于更大的社会环境中,这样才能验证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获得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中国设计红星奖、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等,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分组,并结合不同时期大赛开设的主题,展开资源的收集和作品设计。设计稿件必须追求原创,不能抄袭。如果个别学生缺乏创作灵感,教师可以予以指导或提示。对于已经完成的作品,教师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学习+竞赛”的模式,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帮助其积累更多的经验,使其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打磨作品,追求精益求精,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日后发展夯实基础。

3.3.2 项目导学模式

工匠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在运用中,教师应注重多学多用,以艺术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标准,实施项目导学模式,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将不同工种组合在一起实施项目导学,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和技艺,实现跨学科的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项目任务:设计淘宝子页面链接,必须是H5页面效果。然后,学生按照相关流程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包括收集资料、分析市场、设计前端页面、架构艺术元素、定位风格主题等。一个小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思路想法和最终呈现的作品等做简单介绍。在下一次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命题后,小组内的学生要重新分工,做与自己上一次不一样的工作,学生轮流就作品创作思路进行讲述。如此往复,每一次完成了任务,学生的不同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也会从中了解到自己做哪类工作更得心应手,哪方面还存在缺陷,需要改进完善。这样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还能增强其团队协作力,在尝试和探索中不断努力,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3.3.3 任务驱动模式

项目导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团队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为发挥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模式,即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首先提出設计作品的任务,在这样的驱动下,使学生独立展开操作,循序渐进地按照相关步骤,每周达到一个小目标,通过设计和反复修改作品,到期末的时候,学生的创作就会更精益求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获取灵感,反复打磨,也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其工匠精神[6]。

例如,在教学商业VI设计课程开始,教师首先就可以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重难点,然后向学生介绍商业VI的作用和设计思维,要求学生自主查阅商业文案资料,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商业品牌。通过对该品牌文化的了解,以及收集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资料,学生对设计构思做出初步的总结。在第二节课上,教师依据学生提供的差异化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作业主题。学生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展开构思设计,之后的每一堂课都可以根据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新知识点,或者是自己发现的新元素等,优化补充作品。最终经过多次打磨推敲,学生的作品将会更完善,相应的艺术构思和设计理念也更丰富饱满。

4 结语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能优化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艺术专业教师只有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将其内涵外显化,才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更契合现代化艺术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庄伟.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工业设计,2021(4):40-41.

[2] 曲文新.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才智,2021(13):156-158.

[3] 宫科,甄珠.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1(6):85-86.

[4] 刘大欣,庄伟,刘海钰.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工业设计,2021(5):49-50.

[5] 宫科.“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意义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8):55-58.

[6] 庄伟,徐铭杰.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类专业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研究[J].工业设计,2020(6):60-61.

作者简介:陈洁萍(1980—),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艺术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