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Web前端开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22-05-30林忠会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林忠会

关键词 证书制度 前端开发 课程体系

为深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良好就业与发展,打破唯学历论成败的桎梏,专注于学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国家提出了“1+X”制度,鼓励中高职学生和应用型本科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拓展自己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考取适合的职业技能证书,为更好地完成就业做准备。这一试点工作的实施,要求“Web 前端开发”课程内容也随之做出调整,保障课程对接岗位工作,真正实现“课证深度融合”。面对这一目标,如何落实“Web 前端开发”课程体系的建设,发挥“1+X”证书制度的优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概述

1.1“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2019 年相关部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名词,它是指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简称“1+X”证书制度。

1.2多证融通

多证融通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获得学历证书,还要考取至少一个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有能力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技能大赛获得技能大赛证书。

1.3校企联动工学结合

“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校企合作改革方式,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将企业开发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在学生实习期间由校方派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并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考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1+X”证书制度下Web 前端开发人才的培养

为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相关要求,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2019 年2月,相关部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 。

专业课程与证书的融合,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融合,保障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促使学生綜合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对于“Web 全端开发”课程教学而言,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对接网页设计、程序开发、网站管理等岗位,要求专业人才具有用户交互逻辑编写以及开发和创建数据库等技能。要求学生在学历证书之上,在“课证融合”下,考取更多行业的初级、中级、高级技能证书,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这种目标的带动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证书考试的内容以及标准,根据具体的要求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大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获得证书的能力;达到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真正实现“Web 全端开发”课程与“1+X”Web 签到开发证书考核内容的有机融合。

3“1+X” 证书制度下高职“ Web 前端开发”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3.1基于Web 前端开发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为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相关要求,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目标是实现“一教多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职业人[2] 。

基于Web 前端开发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第一,需要针对Web 前端开发目标与“1+X”证书制度要求,科学制作教学课件、在线课程、模拟考试等教学资源,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第二,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不但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势,让教、学、做、训达到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实施“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将课程的课件、微课视频、练习题上传到超星线上教学平台中,用于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突破疑难知识点。线下实践部分可通过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下,自主完成一个Web 前端开发项目,以提升其Web 前端开发技术技能水平。

3.2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及技能等级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模块重构

在“1+X”证书制度下推进高职“Web 前端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可通过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与技能等级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模块,制定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包括“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基础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为一体的“1+X”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首先,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包含“1+X”Web 前端开发技能证书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同时,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对证书的需求度将课程设置为初级、中级、高级。其中,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所学课程主要面向“Web 前端开发”初级课程;中级课程面向软件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高级课程则应甄选优秀学生,根据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学习水平、发展需求等,按需分配课程计划。其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协同学校合作企业根据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编写相关校本教材,开发相应课程资源库,重新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以保证“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下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符合企业、市场、行业与岗位人才需求。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的Web实训基地,成立企业项目研发中心,由校内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研发Web 前端项目,将适合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内容提炼出来,供实训基地的学员进行校内开发学习。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还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实现做中学,帮助学生将证书相关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满足相关岗位技能与素质要求[3] 。

“1+X”证书模式的创立与实施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新时代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值得在校内外及同类高职院校中推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立了“1+X”多证融通的新理念。在该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至少由企业工程师承担一门专业课并进行企业文化讲座、拓展训练等;由企业工程师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按企业规范进行教学;学生实习期间由校内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或参与项目开发,由校方派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并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考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学生毕业后不但拥有学历证书,还拥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建了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4] 。为了使网站更具亲和力,交互性更好,开发人员要综合使用HTML5,CSS3,JavaScript,AJAX,jQuery 等技术。但是,随着社会对Web 开发人员要求越来越高,通常Web 前端开发人员也要掌握一些Web 前后端数据交互技术。本课题组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动态地整合课程内容,将“1+X”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调整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前端页面布局技术。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HTML5,CSS3,DIV,JavaScript,AJAX,jQuery 等,涵盖网页布局技术、数据交互技术、无刷新开发技术;第二,MySQL 数据库开发技术。由浅入深介绍了MySQL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包含MySQL 的安装与调试、MySQL 数据库的管理、MySQL 数据表的创建与管理、数据表的索引与视图、存储过程与触发器及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等内容;第三,后端开发技术。后端开发技术主要采用的是Python Web 开发技术,采用的是Flask 微型Web 框架进行开发。由于Flask 框架的靈活性非常强,开发人员可以任意组织项目的目录结构。开发人员通常使用包和模块的方式组织程序,一般包括Flask 程序的包名———app,数据库迁移文件———migrations,Python虚拟环境———venv,依赖包文件———requirements.txt,配置文件———config.py,项目启动文件———manage.py文件;第四,响应式开发技术。主要通过大量案例让学生掌握Bootstrap 框架的使用方法, 具体包括Bootstrap 的内核开发原理和Bootstrap 的JavaScript 的插件交互设计,从而快速成为响应式布局高手。通过学习以上知识可以使学生快速地了解“1+X”Web 前端开发证书的考核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掌握相关考核要点,提升综合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获取证书的概率。

制定与“1+X”证书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下文以“Python Web 开发技术”课程为例。Python Web 开发技术使用的是入门门槛比较低的Python 语言的Web 库进行Web 开发,Python 非常易于阅读,因此开发人员通常在查看由其他程序员编写的代码时不会遇到任何问题,这可以促使从事同一项目的开发人员之间的通信效率更高。“Python Web 开发技术”是一门理论综合性较高、应用实践性强的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进行Web 开发、网络编程、自动化运维等工作的必学技术。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其前导课程是“MySQL 数据库技术”“Python 程序设计”“网页布局”“JavaScript+jQuery前端开发技术”“Vue 前端框架技术”。

设计教学内容时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环境搭建、数据库设计、前台设计和后台设计,使学生具备利用Python web 框架技术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开发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Web开发技术基础,该模块主要包括Web 前端开发技术、Web 后端开发技术、Python 常用框架技术等;Flask 框架技术,该模块主要使用Flask 框架技术创建在线学习笔记、音乐网和旅行网三个项目。同时,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Web 开发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Python Web 开发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轮廓,具备使用Python Web 框架技术进行网站开发和Web软件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学习到的技术与“1+X”Web开发证书的考核内容相一致。

4结语

职业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高职院校各个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深入了解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工作的对接,以及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对接,保障学生能够良好就业,凸显职业教育的水平。对此,职业教育领域提出“1+X”证书制度,通过将等级证书的标准落实到课程中,帮助Web 前端开发专业学生获得较强的职业竞争力,以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思政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整合的理念构建卫生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