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分析视角下的济南近代建筑保护策略研究

2022-05-30李俊贤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价值分析济南

摘要:胶济铁路这条铁路动脉的出现深刻影响了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济南作为终点城市,诞生了一批兼具西方技术与中国元素的近代民族式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外来文化与战争文化。胶济铁路济南站作为济南近代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历史沿革、建筑本体、价值分析的角度切入,阐释胶济铁路济南站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以期为诞生于相似背景下的近代建筑的更新、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济南;近代建筑;胶济铁路济南站;建筑本体;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4

0 引言

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区内散布着众多近代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是济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有助于增强人们保护旧建筑的意识,加深人们对济南老建筑的了解。改建老建筑的风潮由来已久,即利用原有建筑本体,融入现代化的材料或结构,为观者带来一场“历史与现代”碰撞的视听盛宴。全面合理的价值评估为研究、保护和利用这些建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这对整个济南市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胶济铁路本身,对沿路开设的站点则一笔带过,或是仅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整理归纳相关信息,很少对胶济铁路济南站的历史沿革和建筑价值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阐释,极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更是少有提及。本文的基础资料来源有三:其一,济南市胶济铁路博物馆中展示的文档和图片;其二,对胶济铁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后获得的一手资料;其三,其他理论研究者对胶济铁路和胶济铁路济南站的研究资料。

1 历史沿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有着极大的占据海外市场和建立殖民地的欲望,对我国山东一带丰富的矿产资源垂涎欲滴。1897年,德国强行霸占胶州湾,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掠夺了胶济铁路的修筑和经营权、沿线矿产开采权和山东全省的投资优先权。1899年,德政府在济南经一纬五路口购买了一片长1850 m、宽300 m的土地,开始修建胶济铁路并设立山东铁路公司,胶济铁路济南站的设计和建造由此开始[1]。

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胶济铁路济南站通车并投入使用。这是一座单层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整体较为质朴,没有太多的装饰和雕刻。或许是因为德国人抢占资源的想法过于迫切,站点并未经过精心设计,从设计、材料选用到装修都比较粗糙,并且相关的图纸史实资料十分稀少。1908年,中国方面想要获得铁路的控制权,于是决定在胶济铁路济南府西站北侧另建车站(日后被拆除),原有的胶济铁路济南站便显得十分落魄,德方因此扩建了胶济铁路济南站[2]。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此次扩建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建筑师引入了当时十分时髦的元素:老虎窗、弧形窗、坡屋顶、多立克柱式等。1912年,胶济铁路济南站重新建造,然而青岛战争的爆发使这座还未完成的建筑落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火车站便是经过日本政府改建之后的模样。1940年,胶济鐵路济南站被改造为办公场地。1995年,胶济铁路济南站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静静地坐落在济南市中心,成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窗口。

2 建筑本体

作为德国铁路公司一展能力的平台,胶济铁路济南站采用了具有德国特点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这类风格的建筑在我国存在的实例较少。本文从平面、立面和细部对建筑本体进行深入探析,这些特征构成了胶济铁路济南站的独特性,也为其保护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1 平面分析

胶济铁路济南站平面图呈一字形,中部的入口略微向外突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达2525㎡,包含售票、值班、候车大厅、贵宾室、餐厅、旅馆、办公等功能室,是胶济铁路沿线规模最大的火车站。南侧建筑主入口为三进拱门,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门厅,左手边为售票处,右手边为值班人员的办公室,再往北走是候车大厅,空间高大宽阔,中央有6根贴面石柱,墙面下层是水纹花岗岩贴面,地面是由条石拼贴而成的精美图案。站点的流线合理清晰,候车大厅可以由入口直接通向站台,人流在此处开始向两侧分散,左侧为旅馆和办公部分,右侧为一等票的候车厅和餐厅,不同乘客从这两个候车室可以分别入站,互不干扰。

然而,日军占领之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部分改造,用木构架把整个建筑分成了两层,原本两侧互不相通的东西副楼被生硬地联系起来,此次改造对原有的风格和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军增添的木梁架在结构上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导致整座建筑处于风险之中。后来,人民铁路机关对其进行了多次加固维修,试图保全已经弯曲变形的木梁架。

2.2 立面分析

胶济铁路济南站立面全长61.5 m,采用了“纵三段横三段”的立面构图手法[2],这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特征。建筑墙体运用灰黄色的巨型条石,基础部分则采用灰白色的蘑菇石,屋顶统一采用暗红色,整体呈现非常和谐的色调。

在纵向三段式构图中,三段并非等距,两侧附楼采用了非对称的形式,东侧副楼为一层,共两组开窗,西侧附楼为两层,共七组开窗,门窗的数量呼应了建筑本身的大小,因此整个建筑的东西两侧在富有变化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中央的入口空间在平面上略微向外突出,立面上高于两侧的标高,南北两侧均增加了3组图案各异的彩色玻璃窗。南侧二层竖立着6根爱奥尼柱,柱础下方有一层蘑菇基石,进一步强调了下方的入口空间。

此外,墙体上还增加了装饰和雕刻,远看气势宏伟,近看精致优雅。在横向三段式构图中,东西副楼的上中下分别是红色的坡屋顶、墙面和蘑菇石;中间主楼部分的上中下分别是坡屋顶、时钟和檐部,屋顶的形式与两侧有一定区分,中间的屋面呈四锥形,四条边线汇聚于顶点,而两侧的屋面则更加平缓。时钟作为整个建筑的标志性设计,构成了建筑的视觉中心点,强调了中间入口空间的统治性地位。

2.3 细部分析

2.3.1 门窗

胶济铁路济南站建筑的门窗结构合理,细部设计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技艺水平。经过统计后,可分为以下四类。其一为拱券式门,位于主入口处,共有三个门洞,无过多装饰,中间的主门宽2 m、高3.7 m;两侧门相同,宽1.8 m、高3.6 m。其二为普通窗,主要位于西侧的旅馆和办公部分区域,每层均由一个共同的样式来做统领,首层是用横向的构件将窗户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二层是毫无装饰的普通窗户,所有窗台均向外侧有一定角度的倾斜,有利于雨水的快速排出。其三为老虎窗,共11个,窗户上檐的曲线造型与下方的几何形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老虎窗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其四为弧形窗,位于建筑的主立面东侧,是普通窗的变形形式,5个构件把窗户划分成上下两段,在视觉上缩小了这些窗户,尺度更加亲人。

2.3.2 地面拼花

建筑的候车大厅有5组十字拼花,中间是代表圆形的太阳和四周的三角形,采用大理石材质。其他空间的地面以木头为主,附加小部分的大理石。德国人作为基督徒,地面的拼花设计正是他们文化和信仰的充分展现。

2.3.3 柱式

建筑主入口上方坐落着6根高5.26 m、直径0.77 m的爱奥尼柱,柱体纤细优美,由柱头、柱身和柱礎构成,柱头下方有明显的爱奥尼柱式独有的涡卷装饰,柱身无凹槽,由此减少了阳光投射后产生的体积感。这6根柱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的柱间距宛若音乐中的强弱音,两侧采用双柱的形式,尾端加强形成重音,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从建筑整体角度来说,这些柱子与上方的时钟共同构成了视觉中心,成为胶济铁路济南站最具辨识度的建筑细部。

2.3.4 墙基和勒脚

整座建筑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和谐统一的状态,与其中的共同元素是分不开的,灰白色的蘑菇基石就是这样的存在。三个入口门洞的两侧均铺设了9层蘑菇石,每层高0.42 m,从而形成了坚实稳重的基座。值得一提的是,这9层蘑菇石之间并未完全贴合,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隙[3],这满足了建筑材料热胀冷缩和排水的需求,同时也不至于使基座显得过于沉闷。墙基由沉重到轻盈、由紧密到疏松,这些特质使建筑本身的结构更加合理。

3 价值分析

3.1 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遗产由于其特有的规模、型制、布局、细部处理以及与周边环境和城市的空间关系,蕴含着明确的、特有的、真实的历史信息。”[4]正是这些历史信息的存在把人们与过去联系在了一起。胶济铁路记录了20世纪初的那段屈辱历史,反映了时代特征,也见证了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水平提升。胶济铁路济南站是城市化进程的见证,其诞生使各种资源都能够被运送到所需之处,大大缩短了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如今它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保护这段历史就是在保护整个民族的历史,同时可以将前人艰苦奋斗、英勇抵抗的精神传递给后人。

3.2 科学技术价值

近代建筑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科技水平,德军和日军的侵占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建造工艺。科学技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结构形式、施工技艺、建造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思想和理念等方面。时任胶济铁路工程师的锡乐巴(Heinrich Hildebrand)认

为,木枕并不适合用于中国,坚持采用钢枕,且全部的钢枕材料均由德国工厂提供。钢枕两端弯曲、呈燕翅状,在铺设轨道时,采用悬空式的钢轨接头,胶济铁路是当时使用钢枕线路最长的线路。这些宝贵的钢枕如今就静静地躺在胶济铁路博物馆中供游客观赏。

3.3 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审美价值是指建筑遗产特有的空间和色彩构成、平立面构图、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结构形式、建造工艺以及细部构造和图案中保留的美学特质[5]。胶济铁路济南站中的砖石、大理石、蘑菇石、爱奥尼柱式、彩色玻璃窗等建筑元素都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审美文化,极具表现力的建筑空间、结构、材料和色彩使其成为济南市的一张名片,济南人得以借助实体建筑将这段历史传达给后人和游客。该建筑具有的历史感和亲和力,为建筑本体以及济南市博得了更多的关注。

3.4 社会经济价值

除了前述三点基本价值之外,近代建筑由于仍处在正常使用的生命周期内,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往往具有特殊的附属价值,即社会经济价值。胶济铁路济南站建筑本身的结构、材料和基础设施保存相对完整,因此,只需略微改进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使用需求。从经济角度来说,这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降低了建造成本,从而能够达到节约资源和避免环境污染的目的,为旧建筑注入活力。胶济铁路济南站如今是城市的重要地标之一,除了本身具有的建筑遗产价值之外,它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使这片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站点附近还开设了一家主题书店,将咖啡厅、观影厅等功能置入其中,通过图片、影片、书籍、插画等多种形式展现了胶济铁路的历史风采。

4 保护策略

4.1 整旧如旧

建筑遗产的外观是保护改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胶济铁路济南站的外部元素忠实地反映了西方战争文化入侵下的建筑风格,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艺术特征使其成为济南近代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因此,使建筑围合体保持原始状态至关重要。墙体、顶棚和门窗的修复应采用相同的材料,目的是实现对建筑最原始状态的保护[6]。自日本侵占济南并对建筑进行加建改建后,该建筑结构就一直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部分梁因受力过大已经弯曲,针对此类问题,应全方位评估建筑的结构,考量原有的施工技术,根据节点所在位置和现状,结合历史文献和原有图纸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因此,对建筑的外观与材料来说,应尽可能地保存或恢复原状,保护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建筑结构的评估和改善也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现存构筑物的寿命。

4.2 新旧共存

新旧共存的对比方法是将建筑的旧有元素和新建元素有机结合,使新元素与旧元素形成对比,两种元素在同一建筑体中共存,共同组织建筑的新立面,创造一个新旧元素共存和相互对比的建筑新形象[7]。一些木构件由于时间太久出现腐朽,需要定期更换,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用同种木质材料替换是最为稳妥的办法。而直接运用新的现代化材料,突出新元素的存在,使新旧元素之间形成强烈对比,会让人耳目一新。此外,对建筑外部受损严重的砖石应进行最大限度的修复,实在无法使用的可以打磨成粉,重新加工后再补充墙体空缺的部分。

4.3 整体延续

《威尼斯宪章》中提到,建筑遗产的价值应放在时间线中看待,建造最初时的价值固然重要,在时代变迁中增添和去除的东西也同样重要。胶济铁路济南站所有者的更替使得建筑最终呈现出风格杂糅、材料混合的状态,建筑在大体上保持了西方古典复兴风格,但在平面布局和结构材料等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日本的建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因此,要对两个时期的建造分别进行分析和判定,采用综合的方法,使两种风格共存,使不同时间的历史印记得以保留。

5 结语

济南作为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遭受过外来文化与侵略者的入侵,随后又经历了汹涌的现代化浪潮,而胶济铁路济南站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众多建筑遗产面临拆除衰落的窘境,胶济铁路济南站具有多元的价值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对其的保护和再利用意义重大。在当下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必须认识到近代建筑遗产的特殊性,其与城市的大规模更新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的价值评估和适当的建造工艺实现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润武.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117-120.

[2] 倪博研.济南近代铁路建筑遗产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3] 张复合,刘亦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83-291.

[4] 林学军,李桂文,桂秀玲.济南近现代胶济铁路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J].建筑,2011(10):76-77.

[5] 宋刚,杨昌鸣.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再研究[J].建筑学报,2013(S2):198-201.

[6] 朱向东,薛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科学技术价值评定初探[J].山西建筑,2007(35):1-2.

[7] 贾超.文化线路视角下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李俊贤(199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价值分析济南
济南拍卖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十周嫁出去》新型网络相亲节目价值分析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Hi济南
Hi济南
“济南第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