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光曲》: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

2022-05-30吴媛媛

电影评介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左翼渔民隐喻

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土壤,离不开中国特有的民俗风情。20世纪30年代,一批以左翼电影人士为主的进步艺术工作者加入电影创作队伍,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立足点,倡导仁道、王道、礼教等儒家思想,积极挖掘富有民族意蕴的生活素材,创新传统理念,革新创作技术,创作出了一批故事性强、思想深邃、意识鲜明、内涵丰富的民族电影精品,把中国电影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有力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进步与发展。电影《渔光曲》就是代表作之一。

一、电影《渔光曲》的时代语境

电影艺术是一种以视觉形式体现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艺术。由于电影艺术中影像空间的生动性、形象性、立体性呈现,给人以真实的空间感,电影空间更容易引起接受者认同的快感。[1]因而,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时代进步主题、表现民族文化蕴涵、启迪人民觉醒,就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家的必然选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辛亥革命虽然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帝国主义列强仍在中国横行霸道。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带领人民走上了扫清封建帝制余孽、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定道路,这种壮举极大地激励了进步左翼文化运动。

左翼电影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产物,其具有强烈的革命性、阶级性、政治性和教育性。在中国现代史上,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电影就已坚定地选择了一条民族、人民的道路,它紧跟时代步伐,开启挑战性革新,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艺术家努力摆脱当时中国电影肤浅庸俗和哗众取宠的现状,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投向中国革命,力求多视角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深究问题的根源,希望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启迪民众、拯救革命。电影工作者积极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使命,他们以现实为基础,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题,以反帝反封建、暴露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为出发点,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民族命运、社会前途。他们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倡导阶级斗争,充分发挥电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展现早期中国电影的政治主导思想。

任光在中国音乐界和电影界享有崇高地位,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革命作曲家,他创作的革命歌曲紧贴时代精神,注重音乐意象,侧重民族精神,勾画以人为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世界观。在创作期间,任光放弃安逸的生活,亲自到崇明岛体验生活,与渔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渔民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悲愤,获得刻骨铭心的体验并创作了《渔光曲》。《渔光曲》感情真挚而丰富,寄托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与祝福、对甜蜜爱情的怀念与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真假善恶的歌颂与鞭挞,内容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真实可信;用质朴感人的曲调唱出了渔民的时代心声,隐喻了时代精神。

二、电影《渔光曲》人民性的体现

《渔光曲》是一部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中国现代影片,尤其是其主题音乐,可谓是妇孺皆知,流传甚广,这与作曲家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深入生活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一)电影《渔光曲》主题音乐的创作动机

《渔光曲》是由蔡楚生编导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歌。从作曲家任光短暂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是一个追求进步、不怕困苦、敢于迎接挑战,具有普世观念的音乐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任光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电影音乐,而且录制了为数颇丰的进步左翼电影歌曲,为电影歌曲的传播和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短暂而又辉煌,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人民音乐事业中,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音乐家一起,成为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的核心成员。这些人民艺术家在查阅丰富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摸索、积累和思考,创作出了大量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革命歌曲,完成了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探索出了一条用音乐为无产阶级政治、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这些音乐的产生预示了中国音乐的光明前途,为激励群众革命意志及开展左翼音乐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对于任光,作曲家傅庚辰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任光是“中国最早的参与音乐产业的人士之一,也是最早的音乐制作人”[2],录制了大量的进步歌曲,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可见,任光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他为左翼运动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电影《渔光曲》的主题音乐表现

中国电影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艺术,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中国电影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的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音乐几乎完全沿袭好莱坞电影的表现方式。左翼运动的开展为中国电影音乐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大批爱国进步作曲家身先士卒,担当起了民族救亡和进步事业发展的重任。他们在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不仅树立了新的电影观念、开拓了新的主题,而且开始探索新的声音和表现手段,引领新的潮流,电影音乐稳健发展。

《渔光曲》的曲式结构采用了三部性“A+B+C”的结构形式。歌词的创作是按照渔民出海与返航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第一部:“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早晨渔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曲词描写的是渔民迎着风浪艰难地将渔船划向大海的场景。而歌词“云儿”“鱼儿”“晒鱼网”“大海风”等,似乎给人以惬意和轻松的感觉,在这种把人物(渔民晒渔网)与景物(阳光和海風)以诗意化语言的表现下,映入观众眼帘的似乎是渔民的辛勤劳作和充满希望的生活,但曲调却徘徊在中、低音之间,从而营造出压抑和郁愤的音乐氛围。伴随着舒缓、低沉的音乐旋律,在词与曲的巨大反差中,艺术家很巧妙地给观众展示出渔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隐喻式地反映出了渔民对现实的不满和郁愤。

第二部:“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从歌词的角度来看,第二部情绪更为沉重,“渔船儿飘飘各西东”“眼望着渔村路万重”表现的是飘忽不定、生死不保的悲惨人生;而“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则把渔民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音乐意象丰富,蕴含深刻。就曲子而言,表面上看,好像只是第一部的重复,然而歌词的首段是写出海的场景,第二段描绘的是虽然经过了生死劳作,但最终得到的却是“腹内空”的结果。按照“曲随词变”的音乐规律,第二段的悲情蕴含更为深刻凄惨,因而要求表现者更要从内心深处表现渔民们“悲”与“惨”的一面。

第三部:“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一边是“鱼儿难捕船租重”“鱼儿捕得不满筐”,一边是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即使捕不到鱼,但还得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正因为有对于入不敷出的穷困光景的表现——“鱼儿难捕船租重”,所以才有了下一句“捕鱼人儿世世穷”,渔民们不仅“世世穷”,而且趋势是越来越穷,这就好比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3]。这里面隐藏着残酷的现实和无法改变的命运。渔民没有出路,只能忍气吞声地忍受剥削和压迫,甚至时刻还会有生命危险。而歌曲第二部重复的是第一部的曲子,实际上也在隐喻世道的暗无天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可改变。这里,作曲家留下了两个隐喻:一个是渔民会越来越穷;一个是如此积累下去,渔民最终必然走上反抗的道路。而曲子也是在中音与低音的起伏交错中,给听众展示出一种郁愤、憋屈和力量积蓄的心理感受。

(三)电影《渔光曲》人民至上的音乐思想

电影是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最真实的写照,其所表达的美学思想主要渗透在电影的情节内容、叙事方式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其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现实,关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但核心价值体现在教育功能上。电影作为育人的重要感性教育载体,其深邃的寓意就是要让电影所反映的时代意识和认知被观众认同。在世界艺术史上,为数众多的戏剧、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都是以体现人民性为核心的道德态度和立场,讲述感人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暴露阶级之间善恶及其矛盾冲突,进而彰显正义的人民性之永恒主题。

影片《渔光曲》的情节故事从20年前渔民徐福家的一对孪生兄妹成长的动情场面讲起,故事中讲到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相继进城打工,他们在排队时不断遭众人的推挤,于是小猫立刻乞求:“求求您,我们家里很苦。”姑娘便立刻用坚定的口气反驳道:“我也是这样,我比你更可怜呢。”本属于同一阶级的兄弟姐妹理应互相同情关照,但彼此之间互不谦让,可以想象在极端穷困饥饿的生存条件下,穷苦阶层对物质利益的争夺是相当激烈的。创作者紧紧抓住这样极端的细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和展现出非常时期的人的生存本能。同一个阶级,尖锐对立的语言,画面的隐喻蕴涵是显而易见的。影片中渔业大王何家的父母属于典型的剥削阶级,也就是被影片的意识形态所批判的阶级,身为保姆的奶妈徐母带着孩子在何家做工,由于自己孩子生病而离开何家片刻,何母便怒气冲冲地出现,抱着自己的孩子指手画脚地谴责徐母,对穷苦階层冷漠又严苛,形象体现出资产阶级丑陋强势的真实面目。同样,在徐家婆婆去世后,何子英闻讯赶来报信,正在何家做家务的徐母忽闻婆婆去世心中悲痛万分,精神恍惚一愣神不慎打落何家的古董花瓶,遭到何父训斥,直言这个古董“拿你的性命都赔不起”[4]。言语犀利,态度凶恶,揭示百姓低下的社会地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资产阶级刻薄无情的形象,让民众产生对穷苦阶级的同情及对剥削阶级的憎恨与厌倦。当小猫不假思索地拿出自己讨来的东西给了对方作为补偿的时候,影片呈现出温馨的一面,何家少爷以特殊的身份,心系底层民众,对底层阶级的关爱与同情再次体现仁爱善良的本性,是人性真实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的高度赞扬。编导充分利用隐喻式的电影语言,展现阶级的对立和人性的高尚。

《渔光曲》对何子英身上超越阶级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性光芒给予了肯定,对超越阶级的爱情进行了充分赞扬,对资产阶级所暴露出的邪恶丑陋的面目进行了指责,使善良仁爱之心在时代大环境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同时,电影主题音乐发挥自身功能,充分融入了左翼思想元素,热情渲染剧情、鼓动革命、教化思想,对中国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群众感受到左翼思想的巨大号召力,从而鼓舞更多的知识分子以及受到革命思想感染与影响的群众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三、电影《渔光曲》文化解读及其隐喻蕴涵

优秀的电影作为政治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展现民族历史的蕴涵。在中国现代史上,在左翼电影人的努力和推动下,诸多优秀电影歌曲在积极挖掘电影音乐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赋予了电影画面之外的新的更为深刻的隐喻蕴涵。电影内容除呈现政治、人文教化之精神外,往往会表现出较为深刻的隐喻蕴涵,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电影音乐甚至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影片《渔光曲》作为一部描写当时中国现实生活的杰作之作,从多角度阐释旧社会迥异的阶级差别与贫苦人民的心声,体现出超阶级的人性关照以及广博仁爱的儒家文化思想,用人间真情、人文关怀滋养着观众的心灵世界。

(一)特殊时代背景下超阶级支持的隐喻蕴涵

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态,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可谓是因时而生、因事而作,在服务政治的同时,亦然发挥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左翼电影时代,中国电影第一次表现出其社会政治属性和现实主义气质,内容多以阶级批判为主题,用同情和怜惜的目光注视着被时代裹挟的底层民众,描绘底层民众的凄惨困境,使得当时的左翼电影“既与以才子佳人为主导形象的旧市民电影拉开了时代距离,也和以表现中上层市民生活为主的新市民电影在行为意识上有所区别”[5]。左翼电影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毅然兴起,内容多以鼓励抗战、唤醒民众民族意识,明确电影复兴、电影救国的目标。这便是其在时代文化背景下体现出的深层隐喻蕴涵之一。

影片《渔光曲》在表现中国渔民与外敌的斗争方面显得比较隐晦,一方面揭示了底层渔民苦难生活的根源,另一方面暗示和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所造成的社会灾难。在外敌当前的情况下,更多国人表现出勇敢的超阶级的相互支持。在左翼电影中,《渔光曲》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超阶级的人性关照。作为资产阶级形象的主人公,其心系群众,当多次被资产阶级刁难或批评时,少爷奋不顾身为他们求情。长大后,这种友谊依然情深意浓,少爷将孤独失落的兄妹俩安排到自己掌控的轮船上做工谋生。少爷身为达官贵族,却心系民众,这是亲情,亦是爱情,更是友情,体现出少爷对待民众的关爱之心和人道主义立场、批判与否定当下社会不合理的现实,同时也隐含着左翼电影人的政治立场,散发出人性的熠熠光辉。

(二)电影主题曲《渔光曲》的隐喻蕴涵

隐喻作为电影重要的表意机制,在电影主题及意义的传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音乐通过旋律表达心智、传达真理,旋律通过隐喻扩展真理、深化真理。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这首歌曲唱响在影片三个场景,唱出了贫苦民众的心声,更承载着多重隐喻蕴涵。第一次出现是当三个情同手足的挚友(何家少爷子英与奶妈徐妈的女儿小猫、小猴)在郊外愉快地游玩时,大家欢快地唱起渔光曲,舒缓的旋律流淌在孩子们舞动的身体上,甜蜜的歌声里夹杂着天真无邪的笑声,唱出了孩子的天真与可爱,此情此景隐喻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求与向往。第二次是由于军阀混战,生活陷入困境的小猫和小猴不得不沦落街头,以卖唱为生,但一天的辛苦奔波却毫无收获,只能空手而归,小猴为此心情极为沮丧失落。为了让双目失明的母亲开心,小猫含着热泪打起精神,为母亲唱起表达爱意的《渔光曲》,此时清脆的歌声融入了母爱的慈祥,动情而感人,甜美的歌声仿佛唱出成功的希望,暗示母亲困难是暂时的,希望就在眼前,歌声中充满了自信与阳光,唱出了人间母爱,唱出了对生命的渴望,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后一次唱响是小猫应即将“离开”小猴的请求,音乐音调悲哀,传达出哀婉幽怨的气息,唱出了当时渔民被剥削、被压迫的贫困生活,更加朴实地表达了创作者对渔民贫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怒。波涛翻滚的海浪与悲凄的歌声混在一起,工友们伤心地看着渐渐死去的小猴,歌曲将贫困百姓悲剧人生的遭遇推向了顶峰,凄婉的曲调不仅唱出了渔民贫困、生活悲惨,没有尽头的苦难,而且唱出了渔民们心中的哀怨与悲愤。整部影片主题曲余音绕梁,循环往复,创作者之目的正在于隐喻渔民对悲惨生活的怨恨以及对好日子的期待,以此达到更深层次感染观众的艺术效果。

结语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在特殊的历史关头,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中国电影与量身打造的电影歌曲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电影中融入了大量民族及外来音乐元素,内容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渔光曲》是一部具有浓郁时代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其凭借鲜明的阶级立场、深刻的情节画面、婉转质朴的旋律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影视艺术界历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曾胜.视觉隐喻——拉康主体理论与电影凝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8.

[2]李巖.纪念任光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纪略[ J ].人民音乐,2001(02):30-32.

[3]鲁迅.风波[M]//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2.

[4]潘华.20世纪左翼电影音乐特征研究[ J ].电影评介,2014(13):48-50.

[5]韩凌.电影插曲《渔光曲》的作品及艺术构思分析[ 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76-77.

【作者简介】 吴媛媛,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省科技研究计划(编号:2021KRM046)成果。

猜你喜欢

左翼渔民隐喻
江南书院
《活的隐喻》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