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范例教学教案设计模式研究

2022-05-30张秋芽

高考·中 2022年12期

张秋芽

摘 要:目前我国高中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已有29个省区市实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面对新课程改革形势,当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陷入无所适从的教学困境。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精神,突破当前的困境,本文从范例教学理论的角度尝试构建基于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范例教学教案的设计模式,力图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方案,探寻一条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关键词: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可行性;范例教案设计模式

为了能有效突破当前部分语文教师面对新教材仍持“新瓶装旧酒”的教学困境,寻找更优的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路径,近两年笔者就此开展了《部编版教材高中语文范例教学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此课题以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及改革指导意见为旨归,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兴起的范例教学理论为指导,萃取范例教学理论中合理因子,尝试构建基于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范例教学教案的设计模式。现略述如下,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范例教学理论的概述

范例教学理论是与“结构课程论”和“新教学体系”并举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大现代教学论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德国M·瓦根舍因等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李其龙、陈基伟等人将范例教学理论引入评介。

(一)范例教学的概念

“范例教学”是通过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在有限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

根据上述概念,高中语文范例教学就是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使用蓝本,把范例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指向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通过单元课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个”的认识进到“类”的认识,进而达到对普遍规律的认识,获取对世界和生活的经验。

(二)范例教学理论内容

1.范例教学的“四个统一”:一是教学和训育的统一。要求在教学中要贯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二是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针对学生存在的或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从一个发现引向另一个发现上。三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将传授知识与教给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支配知识的力量。四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体是指受教育者;客体是指教学材料。范例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掌握教材,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与价值观[1]。

2.范例教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三性”:一是基本性,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二是基础性,强调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生活实际和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基础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三是范例性,是指精选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同“范例”的学习,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透过“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应用范例教学理论的可行性

1.新课程改革精神与范例教学理论具有相融性。新课程标准和改革指导意见要求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这与范例教学理论要求“教学与训育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要求相一致。

2.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设计的体例适于范例教学的开展。部编版教材的编纂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地进行单篇课文教学的体系,以单元任务群教学代替传统的孤立的单篇课文教学,一个任务群就是一个由多篇精选的典型文章组成的课题,来推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小课题。这与范例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一致。

3.语文课文教学的本质要求与范例教学理论要求相一致。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講,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2]”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就是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课文范例的学习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的目的。[3]”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与范例教学的理论要求其实是相一致的。

三、范例教学教案设计的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开展单元任务群教学时,以范例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教案设计。

(一)高中语文范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课堂教学教案设计,除了遵循范例教学理论“四个统一”、内容选择的“三性”原则外,笔者认为,还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单元任务群的方式编排,在教案设计时要对单元教学任务群坚持系统性原则,准确把握单元任务群教学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系统性,以及任务群中各知识点、各要素之间联系性和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单元任务群中单篇课文的教案设计。

2.标本性原则。标本性原则,就是对实施范例教学的课文标本的确立,主要依据单元任务群与模块内容的能力点,及任务群中课文所覆盖能力点的基础上来选择范例教学的课文标本。在单元任务群下我们总能发现某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事例,不仅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能反映出较为普遍、较为基本的“样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可以作为教学标本加以确立。

3.知识思维迁移性原则。教材课文中典型知识点及思维的科学规律,教师要通过范例教学进行知识点和思维的迁移与引申,从特殊中获得一般,使学生由模仿到迁移再到创造。这种教学使学生学习知识与掌握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突出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同时范例性的知识结构理论易于学生的迁移,作为理论具体化的范例能使学生时刻、具体地了解知识的科学、社会、人类学的意义,具有教育性。

(二)范例教案设计的体式构建

任何一种教学都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程式的活动,所以实施范例教学活动需要构建范例教案的“有机结构”。根据范例教学理论的“四个统一”和新课程标准教学的要求,语文单元任务群范例教案设计,从整体上看可分为两大部分:

(1)单元课文整体分析。这个部分是把单元课文看成一个单元任务群系统,以系统性原则审视和分析单元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点、思维点、能力点、德育点等内容。具体环节包括:单元教学任务的确立、单元范例教学论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范例教学内容标本的确定。

①单元教学任务的确立,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明确单元所属任务群,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就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立足任务群,根据单元前面的总体说明与单元后面的“单元研习任务”,确立单元教学任务。据此我们可以把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定为:培养学生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②单元教学论分析,主要是在整体上详细分析单元每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点(知识、规律、方法)、智力作用分析、未来意义分析(生活意义)、内容结构分析(内容要素及其关系、层次、难点)、内容特点分析(文章特点、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可能的问题点),以便透彻地了解单元任务群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并以此来确定范例教学的篇目标本及标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步骤等。

③范例教學内容标本的确定。选择和确立标本是范例教学至为重要的环节,标本的选择以范例教学理论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原则为指导,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范例教学,进行知识或思维方法的迁移,达到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标本确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确立教师范例标本,二是确立学生范例学的标本。教师要深入分析单元各课文间(或同一篇课文内)知识点或思维方法或情感价值的联系性、规律性,确立教师示范教与学生示范学的内容标本,以此落实单元任务群教学目标。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把《窦娥冤》作为教师范例教学标本向学生示范教学—分析窦娥的形象与悲剧命运,再以群文阅读的形式组织学生迁移学习并探究《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的形象及悲剧命运。或者教师范例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迁移,探究鲁侍萍等人的形象。

(2)单元课文范例教案分课设计。这个部分是将整个单元任务群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解到单篇文章教学的设计结构当中。针对所设定的单篇课文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思维方法迁移性为指导原则,完整的范例教学包括:教师范例标本课(或标本内容)和学生范例学的标本课(或标本内容)。此标本课设计环节主要有:课前预习提示、范例教学的导入、课堂教学范例展开与迁移、掌握规律及获取生活经验。

①课前预习(含预习检查)。这个部分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主阅读,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字词句,让其深入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哪些地方还弄不懂,文本有什么问题没有。预习环节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引入深度学习。教师则提前将学生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收集起来,掌握学生预习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课前对学生预习做简要检查。

②范例教学的导入。这个部分要紧扣范例教学的主体内容和关键能力点,以问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方式引出范例教学内容,旨在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③课堂教学范例的展开与迁移。范例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联邦德国瓦根舍因认为,在实施范例教学时,要遵循以下四个程序:第一,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第二,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第三,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第四,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上述四个阶段简化为两个环节:一是范例教学的展开环节;二是范例教学的迁移环节。如: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我们把《短歌行》定为教师范例标本课文,把第7课自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定为学生范例学的标本课文。在教师范例教的环节中,教师追问:《短歌行》中有一个词能概括全诗情感,这是哪个词呢?学生明确“忧”,教师接着追问:曹操是如何表达这种“忧”的?教师引导学生以结构化思维方式得出:从“忧之状、忧之因、解忧之法”三方面表达“忧”的。

在学生范例学习自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也以结构化思维方式向学生追问:《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也有一个词统摄全诗,这个词是哪个呢?是从哪些角度来表达的呢?请学生依照此前学习的结构化思维方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统率全诗的字为“归”字,全诗从“归之因、归之后的率真生活”两方面来表现“归”的,其中“归之后的率真生活”又写了“劳动之美、居室环境之美、村庄氛围之美、清静闲暇自由之美”四方面。此为思维迁移环节。

④掌握规律及获取生活经验。这个环节是从个别到一般到抽象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引导学生不再停留于表面的知识积累,而是思维的深化,帮助学生建立起所要掌握的知识的内部逻辑,以及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达到深度学习的终极目的。发展的不仅是学生的智力活动,还培育其审美能力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在《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范例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金字塔式结构化思维方法,还可迁移拓展二维矩阵、2W1H(What、Why、How)、透析三棱镜等思维方式,掌握古诗鉴赏方法,进而引导学生体悟曹操“忧”的是渴望招揽人才、一统天下的、向外拓展的、积极进取的雄心抱负,感悟陶渊明在“归”之背后是敢于向内追求心灵自由的清高耿直、恬淡高洁的隐逸情怀。学生通过体会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理解生活的不同意义,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结束语

毫无疑问,范例教学可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避免了语文教学知识的零碎性与语文思维的不可复制性,使传统语文教学走上更科学合理之路,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一个好的范例教案设计不仅可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得法,获得额外的生活经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昕.M·瓦根舍因与范例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1999(6):58.

[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6):4-8.

[3]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部编版教材高中语文范例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KCZ2021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