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次时代电脑搭配你选对了吗?

2022-05-30OverLord

电脑爱好者 2022年13期
关键词:代酷芯片组主板

OverLord

英特尔篇——向后兼容的600系列芯片组

12代酷睿的发布让英特尔处理器重新回到了性能巅峰,尤其是大小核这种新颖的设计思路,兼顾了性能和功耗的可控性,因此颇受市场追捧。同以往历代英特尔CPU的配套芯片组一样,与12代酷睿处理器配套的芯片组毫无意外的随之而来,600系列芯片组产品几乎是对应的平替了500系列芯片组的产品,主要包括X699、Z690(图2)、H670、B660和H610,而且此次更换的LGA1700插座将向后兼容,意味着12代酷睿处理器使用的600系列芯片组,有极大概率兼容13代酷睿处理器产品,所以有望成为如100系列芯片组那样的多面手,周期寿命颇为可观。

编号规则的含义

采用不同字母+数字的编号是近些年来英特尔一直延续的芯片组命名规则,这些字母编号代表了它们面向的市场定位。例如通常意义上,X系列为HEDT高端台式机的配套芯片组,搭配最高端的处理器,在600系列芯片组上,一直传闻配合HEDT(High End Desktop,高端桌面)处理器(图3)的X699芯片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当然,X系列一直是同代芯片组产品中规格最高,功能最全面的那一个,价格自然也是最为昂贵的;

Z、B、H系列芯片(图4)主要面对消费级市场。其中Z系列的定位主要是旗舰台式机,它和其他(除X系列)同代芯片组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支持超频功能,即倍频调节能力,主要是为了搭配尾号带K后缀的处理器系列使用,例如i9-12900K /F、i7-12700K /F、i5-12600K/F等等。其次,他们支持更高的内存频率,以获得更为出色的性能,通常Z系列芯片组主板的价格要超过1500元。

B系列芯片组最初的定位是商用产品,B即Business的缩寫,不过经过几年时间市场的检验,B系列更向着主流消费群体靠拢,因此B系列产品也成为了英特尔处理器产品配套使用最为广泛的产品。B系列芯片组通常的特点是具备先进的技术特性吗,和Z系列保持一致,但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规格有所缩水,突出性价比,定位在1000元上下;H系列则一分为二的,一种是针对有扩充需求的消费用户,它的规格和Z系列非常相近,但是不具备超频功能,例如H670芯片组。另一种是主流入门级的产品,在新技术特性上支持程度有限,但其价格很适合中低端处理器,例如H610芯片组产品。它们的价格通常在600元左右甚至更低,让用户在处理器+主板的整体开销上可以节省不少,突出价格的优势;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芯片组产品,但是它们大多为OEM或定向市场产品,所以比较少有对应的主板产品单独销售。例如12代酷睿搭配的产品中,有工作站使用的W6 8 5芯片组产品,也有略微低一档的W680芯片组,针对主流工作站市场;Q系列芯片组主要针对商用领域的,有点像B系列的替代者,包括Q670、Q670E,前者是商用企业级产品,后者是商用企业级的移动产品(强化安全功能、维护功能);还有嵌入式产品的R系列,如R680E芯片组产品;最后是一款H610芯片组演化而来,针对嵌入移动产品的定制芯片组产品H610E。其实,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大框架下针对不同应用领域有所侧重的产品,本质上差异不是很大。

所以,了解了字母编号的规则,就能很容易判断自己的需求大致符合哪款芯片组上,然后再针对功能的差异去筛选产品,就能很轻松的找到符合自己使用需求的主板了。其实产品市场细分的好处是能够将产品拉开不同的价格、功能取向,让用户能够更精准的支出开销,比单一产品、没有选择余地要来得更理性。

方寸之间差异尽显

目前12代酷睿处理器配套的芯片组选择以Z690、B660和H610三款为主,H670的规格仅仅是比Z690少了一个超频功能,但是价格并不便宜(图5),所以厂商的追捧程度并不高,对应的产品也比较少。因此,本文着重对比Z690、B660和H610三者之间的差异,方便读者进行选择。

1超频功能

在英特尔平台中,超频是Z690主板+尾号后缀带K处理器的专属功能(图6),如果你不打算购买带有K字后缀的处理器,同时想要超频使用,那么Z690芯片组将毫无吸引力;但反过来,如果你准备超频处理器,Z690芯片组又是唯一的选择。

12 代酷睿处理器处于内存更替的世代,它可以支持DDR4和DDR5两种内存规格,所以Z690和B660芯片组主板也有支持DDR4或DDR5两种设计,它们又恰好都支持内存超频使用。已经拥有高频DDR4内存的用户升级时,可以考虑支持DDR4内存的Z690/B660芯片组主板。如果资金非常充裕,且为全新装机,则可以考虑使用支持DDR5内存Z690/B660芯片组主板,并借助其超频使用能力,选择超过官方标配的DDR5 4800以上频率内存,如DDR5 5200等(图7),否则无法体现出与DDR4内存平台的性能差距,这些内存价格昂贵,但在一些专业应用、高密度计算应用中的表现更出色。

2PCIe规格

对PCIe的规格、通道数量支持上,几种600系列芯片组也有着显著的差别——甚至是区分几款同代芯片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例如12代酷睿完全支持PCIe 5.0总线(图8),主板芯片组理论上也提供了支持。但到了实际主板厂商在设计时,出于成本考虑、市场分级等因素,PCIe 5.0的支持并不是任何一个产品都有。Z690芯片组的主板产品无一例外都提供了完整的PCIe 5.0支持,并且支持拆分功能(H670芯片组也可以);B660芯片组主板只有一部分支持PCIe 5.0规格,其他都只放开PCIe 4.0规格;另外,B660芯片组和H610芯片组不支持PCIe 5.0的信道拆分功能,这也是和Z690、H670的显著差异。当然,现阶段PCIe 5.0规格的显卡还未上市,其他设备启用PCIe 5.0的时间预计会更晚,所以这个规格可以说是较为超前的,大可不必过分纠结。最后就是H610芯片组,固然支持的12代酷睿核心CPU也都拥有PCIe 5.0通道,但因为PCIe 5.0的线路、插槽(图9)需要更强更多的周边元件,会大幅提升成本,所以几乎没有主板厂商在H610芯片组主板上提供相应插槽。

而在PCIe 4.0的支持上,Z690和B660芯片组分别提供了12条和6条通道,H610芯片组则没有提供。如果计划使用H610芯片组搭配12代酷睿处理器组装平台,那么在选购固态硬盘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主板上最多只能有一个CPU提供的PCIe 4.0规格的M.2SSD接口,要购买PCIe 4.0 SSD一定得先确认是否支持,且只能买一条,否则就会浪费了。

当然不止于此,PCIe 3.0总线规格上几款芯片组也有差异,但是总归不是直接影响性能、规格,造成选购困难的参数区别,笔者这里就略过了。

3DMI总线也有差别

DMI总线全称为Direct Media Interface,即直接媒体接口,它的作用是连接芯片组和CPU的带宽,依托于PCIe技术实现的。这个总线带宽越高,意味着数据吞吐能力越高,而且速度越快,在600系列芯片组产品上,Z690和H670的DMI总线带宽为PCIe 4.0 ×8的规格,例如你有使用多个高速固态的需求,那么Z690就是最好的选择(H670芯片组主板较少,价格也颇为高昂);在B660和H610芯片组上,这个DMI总线的带宽则为PCIe 4.0 ×4的规格(图10),带宽相对小一些。

4扩展性

扩展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在600系列芯片组中,Z690可以支持最多4个USB 3.2 Gen2×2(20Gbps)设备、10个USB 3.2Gen2(10Gbps)以及10个USB 3.2 Gen1(5Gbps)设备;B660则分别支持2个、4个和6个;H610不支持USB 3.2(20Gbps)设备,提供了2个USB 3.2 Gen2(10Gbps)和4个USB 3.2 Gen1(5Gbps)的支持。显然H610不支持USB 3.2 Gen2(20Gbps)是硬伤,更极少有Z690、B660中高端主板提供的雷电等高端高速接口(图11),如果你有使用高速外接存儲设备的需求,那么对H610芯片组主板的选择就要慎之又慎了。在SATA接口数量上,Z690最多可以支持8个,B660和H610则支持4个,一般的使用需求中不会有太大差别。

5CPU搭配

理论上讲,12代酷睿及相应主板采用电气规格完全一致的接口(图12),是可以随意搭配使用的。但考虑到实际需求,一般而言,i9-12900K/F、i7-12700K/F这些带有K字后缀尾号的高端处理器产品比较适合搭配Z690芯片组是不二之选,否则就失去了超频的功能;i5 12400/F或以上后缀不带K的型号,例如i5-12400/F、i5-12490F、i5-12600/F甚至是i7-12700/F则搭配B660芯片组刚刚好;、i5-12600K/F(图13)和i9-12900/F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考虑选择昂贵但功能更丰富的Z690还是比较平衡的B660主板。但是要注意,使用i7-12700/F、i9-12900/F时,要特别留意B660芯片组的供电设计,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功率,简化供电电路的廉价B660是不适合的。在入门级产品上,i3-12100/F(图14)、奔腾G7400、赛扬G6900这类产品,搭配H610芯片组主板无疑非常划算,总拥有成本会非常有性价比。

AMD——不上不下的尴尬

在锐龙6000系列推出之前的这段时间,AMD无疑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必须直面12代酷睿强劲性能带来的市场冲击,另一方面一以贯之的超级兼容性也面临平台更替的关键节点——锐龙6000系列是AMD消费级CPU从PGA插座(AM4)(图15)转向LGA插座(AM5)(图16)的开山之作,这意味着老款的芯片组主板将无法平滑过度到下一代产品上,未来的升级潜力几乎没有。但是如果你抱定不升级安心使用的角度,锐龙7 5800X3D能给你足够的性能体验。

编号规则的含义

同英特尔一样,AMD也将芯片组分为几个系列,分别是X系列、B系列和A系列。其中,X系列为高端发烧级产品,支持完善的超频功能(可见超频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分级标准);B系列定位为终端主流级别产品,突出性价比,并且也具备一定的超频功能; A系列则定位为入门级产品,不支持超频,主要搭配入门级CPU系列,例如锐龙3或者速龙系列使用(图17)。

方寸之间差异尽显

不同于英特尔频繁更换接口的策略,AMD最大限度保持了向后兼容的能力——当前使用AM4接口,从2017年发布至今,至少在针脚定义上,是兼容全部锐龙系列C P U的。因此虽然不同芯片组早期的支持型号有一定差别(图18),但在BIOS的CPU微码升级后,其实部分300系列芯片组主板也可以支持最新的锐龙5000系列CPU。

AMD 300系列芯片组有X370、B350、A320几款产品(图19),它们都已经是2017年的产物了,主要的规格为支持PCIe 2.0、D D R4、U S B 3 . 2 G e n 2(10 G b p s)及Nvme——显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即使是高端的X370也已经有些落伍——它唯一还在讨论范围的理由就是还能兼容锐龙5000系列产品,换言之“能用就好”。

300系列芯片组最高能够支持到DDR42666,但是有条件限制(单面内存双通道),CPU和PCH芯片连接从早先的HT 3.0总线更换为PCIe 3.0 ×4,这一点和英特尔改用以PCIe总线为基础的DMI如出一辙。

在PCH芯片上,300芯片组统一提供了8条PCIe 2.0通道,为什么笔者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原因是,在锐龙处理器提供的24条PCIe 2.0下,其中4条将用来连接PCH芯片,剩余20条要分别为PCIe ×16及NVME协议的固态硬盘(PCIe ×4)提供支持,也就是说所剩无几。

在外部扩展功能上,X370芯片组能提供USB 3.2 Gen2(10Gbps)接口2个、USB 3.2 Gen1(5Gbps)接口10个、USB2.0接口6个,B350芯片削减了4个USB 3.2Gen1(5Gbps)接口,而A320芯片组削减5个个USB 3.2 Gen1(5Gbps)及1个USB3.2 Gen2(10Gbps)接口;此外芯片组自身的的PCIe控制器只支持PCIe 2.0规格,X370、B350、A320芯片组分别拥有8、6、4条可分配的PCIe总线——简言之,以今天的硬件规格需求来说,300系列唯有X370还可以勉强一用,但要想新入手也只建议购买便宜的二手产品,B350或者A320芯片组主板甚至连只升级CPU都嫌落后,当然就完全没有入手的必要了。

300系列芯片组的继任者AMD 400系列芯片组显然要进步了一些(图20),原因在于在400系列芯片组上(X470、B450、A420)终于支持PCIe 3.0规格,带宽大幅度增加。当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也颇有些落伍的感觉。

AMD 500系列芯片组才是当下的重点(图21),相比于古老的300系列、400系列芯片组,500系列芯片组无疑在规格上要先进不少,当然,对比之下还是缺少PCIe 5.0规格的支持,不过前文提到,目前尚无设备使用PCIe 5.0,倒也不是不能接受。在500系列芯片组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相对于之前的芯片组,它完整支持PCIe 4.0规格(A520不支持)。其中,X570芯片组的规格最为完善,毕竟是针对发烧级的产品,它自身提供了一些PCIe4.0通道,因此主板上支持除了显卡和直连CPU的M.2 SSD接口外,常常会提供额外的PCIe 4.0插槽和M.2接口,PCH芯片和CPU的连接同样采用PCIe 4.0 ×4的带宽。另外,X570具备完善的超频规格,是发烧友玩家最喜爱的事情,这也是X系列的重要特点之一,同英特尔的Z系列如出一辙。

为了区别于X570芯片组的规格,B550自身仅提供了PCIe 3.0通道(图22),与CPU的连接总线当然也采用PCIe 3.0 ×4的规格。不过,由于锐龙3000/5000处理器自带PCIe 4.0通道,因此相应主板可以提供显卡的PCIe 4.0 ×16插槽和至少一个PCIe 4.0 M.2 SSD接口,对一般用户来说,也足够使用了。

而入门级别的A520芯片组则在规格上有大幅简化,例如最多可以提供6条PCIe 3.0。相比于最古老的A320芯片组,A520提供了一个USB 3.2 Gen2(10Gbps)接口,但是相应的减少了一个USB 3.2Gen1(5Gbps)接口,显然,这也是受总PCIe带宽限制的缘故。而且在显卡插槽部分,A520芯片组连直接承载CPU的PCIe 4.0通道也做不到,只能提供PCIe 3.0 ×16规格,而不是PCIe 4.0规格。当然对比之下你会发现,其实A520芯片组的规格已经高于前一代的中端产品B450芯片组了。

在购买时,笔者强烈建议以500系列芯片组搭配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图23),当然如果你已经拥有300系列或者400系列芯片组,也可以升级到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具体到处理器档位上,以X系列如X570、X470搭配锐龙7/9系列为宜,尤其是锐龙7 5800X3D(图24),务必搭配X570芯片组主板,也就是說如果是老款芯片组主板升级,笔者并不推荐选择锐龙7 5800X3D处理器,因为无法发挥它的全部性能;B系列芯片组如B450、B550系列,则推荐搭配锐龙5系列;A系列如A520芯片组主板适合搭配使用锐龙3或者速龙系列。

其实,芯片组和处理器的搭配选择并不繁杂,只要找到对应的关系即可,再辅以对主板品牌、功能的认知选择,最终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当然,价格也是必要的考虑因素。这里要特别提醒,在同等价位下,越级使用更高端芯片组的主板的,必然在做工或用料,乃至功能上必然有所削弱,以平衡成本,所以不可以盲目追求芯片组的规格,功能与性能适合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代酷芯片组主板
Intel公布第14代酷睿细节:3nm工艺真没了
Intel 10nm初显威力,AMD还得看明年
Intel“火箭湖”来了!全新架构性能起飞第十一代酷睿台式机处理器技术解析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沪市主板)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下滑股(沪市主板)
山雨欲来风满楼下代主流芯片组P55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