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耷书法艺术中的取与舍

2022-05-30李治南邵仲武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朱耷董其昌书法艺术

李治南 邵仲武

摘要:朱耷是中国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清代以后的绘画和书法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关于他的学术论文专著相当丰富,但大多针对其绘画艺术,或将其书法与绘画相结合进行探讨。文章将朱耷书法艺术的产生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简要阐述朱耷走上艺术道路的原因,论述朱耷在其书法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作出了哪些取与舍。取,即学习临摹过哪些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并举例说明;舍,即在汲取了这些书法家的长处之后,作出了哪些突破。除上述观点外,文章还介绍了作者在学习朱耷书法作品时的一些心得,并阐述如何将“取与舍”与朱耷作品相结合。

关键词:朱耷;书法艺术;董其昌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1 朱耷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生平

1.1 朱耷生活的时代背景

朱耷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摇摇欲坠,阉党把持朝政,政治极端腐败。国内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而东北地区的女真政权虎视眈眈,不断侵扰边关,对大明王朝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天启七年,朱由校驾崩,崇祯帝朱由检即位。朱由检即位后,铲除阉党,并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勤于政事,可惜已无力回天。崇祯二年,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听信谗言,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这等于“自毁长城”。袁崇焕死后,明朝在边关屡战屡败,边关将领纷纷降清。崇祯十四年,清兵攻占锦州,洪承畴降清。

明末政治腐朽,军费大增,百姓苦不堪言,加剧了社会与经济危机。连年遭受灾荒的饥民,挣扎在生死线,官府不但不减租,反倒加以重税。崇祯元年,西北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至崇祯七年,起义军已发展到50余万人,势力遍及山、陕、豫、川、直隶等省。崇祯八年,各路起义军汇集河南荥阳,共商伐明战略。崇祯十三年,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纲领,起义军迅速扩大,这预示着明朝政权的迅速崩溃。

作为明朝后裔,朱耷的人生注定随大明的兴衰而浮沉。

1.2 朱耷生平

朱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传綮、刃庵、个山、雪个等,江西南昌人,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朱耷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属弋阳王支,世居南昌。朱耷袭封辅国中尉。他的祖父朱多炡,工诗歌,精书画。他的父亲朱谋觐,虽生来喑哑,却也是当时知名的书画家。朱耷生长于书画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且天资聪慧,这为他成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六七岁时,朱耷便中了秀才,然而不久明亡,他投身仕途的愿望化为泡影。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占领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朱耷时年19岁。次年,清兵血洗江南,在经历了“扬州十日”等几次大屠杀后,当年夏,清兵占领南昌。朱耷一家被迫逃到邻近的新建、奉新等地的山中。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时年23岁的朱耷,在进贤介岡灯社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顺治十年,在耕庵老人颖学宏敏禅师处“正法”受戒。顺治十三年,宏敏禅师另建耕香院于奉新芦田,并隐居于此,便将原先由他主持的介岡灯社交由朱耷办理。此时的朱耷,尚有东山再起的念头。但随着永历皇帝和隆武皇帝的自相残杀,各地抗清的势力均以失败告终以及郑成功退守台湾等,他的复国之念完全破灭。

因复国无望,朱耷将他的全部精力倾注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渐渐化解了他的痛苦。在此期间,他署名传綮的《写生册》是现有的关于他的最早的画册。顺治末年,社会逐渐稳定,清政府对隱居山林的前明遗民不再像早期一般迫害。因其母居于新建洪崖,朱耷便与其弟在洪崖山下赡养老母。此山相传为洪崖先生得道处,是道家圣地,他久居于此,身临其境,受到道教感染,思想有所改变,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治十八年,朱耷回到了南昌,蓄发结婚。为了长远打算,他打算在南昌城外建一所道院。至他42岁时,道院已经初具规模,名为青云谱。这样的生活一直到康熙二十六年。次年,朱耷终觉青云谱并非他的桃花源,便将道院托付给同辈道士,还俗去了。这段时间,他很少作画写字。朱耷性格刚强,不屈从于清廷权贵,不愿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谋生手段。此时的他,决定遨游四方。放怀山林的这段时间,是他艺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他成为艺术大师不可或缺的人生历程。

直到75岁,朱耷才在南昌定居下来。此时的他,早已淡泊名利,只想安度晚年。朱耷这一生惨遭家国之痛,出家修行多年,化悲痛为力量,又为生存再度还俗,以卖画度日。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在贫苦中度过了一生的朱耷,终于因病去世,享年79岁。

2 朱耷在书法艺术上的取

2.1 朱耷的书法源流

中国传统文人画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且书法是文人画的基础。这一点,自宋朝以来尤为明显。朱耷以画闻名于世,书名甚至为画名所掩。然而,朱耷在诗、书、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书法艺术更是给后世提供了一条新的学术思想道路。黄宾虹曾评朱耷“书法第一,画第二”。

朱耷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数量十分可观。其具有不为金钱所动的艺术家品格:“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呼大叫,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在书法学习道路上,对朱耷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董其昌的观点是“平淡天真为旨”“以澹古为宗”。到了晚年,朱耷的书法确实已到了此境界。

朱耷在书法学习道路上,虽然遵循了董其昌和黄庭坚的大部分书学观点,但是心中也有自己的一套书学理念。自古以来,凡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书法家,必然是在临习古人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东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既临摹古人,又在临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就好像绘画中的写生,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借景抒情。这样的写生,便已是创作。朱耷临摹的《兰亭序》有八九件流传了下来,但没有一件看得出是王羲之的笔法,与唐朝诸位大家所临反差很大,甚至在文字上也有所删减。

《八大山人研究》中有一说,“所师古人计有蔡邕、钟繇、张芝、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褚遂良、唐高宗(李治)、孙过庭、李北海、张旭、徐浩、颜真卿、怀素、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克、王宠、董其昌、黄道周、以及《阁帖》《瘗鹤铭》等”[1]。

关于朱耷的书法源流,也许以上说法都没有错,原因是像朱耷这样的重量级书法家,不可能照搬一家书风,必然是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这一点从他现存的一些临摹作品中便可找到答案,如《临石鼓文》《临禹王碑》《临兰亭序》。尤其是他临的定武本《兰亭序》立轴,共324字,一气呵成。

从朱耷的学书历程来看,大致的脉络是这样的:初师法欧阳父子,后学章草,以及黄庭坚行书,余时涉猎钟、王、苏、米等书法家。启发他最多的是董其昌行书,最终的结体或从钟繇处学得。楷书结体颇似王献之小楷,但他最为痴迷的还是董其昌,学董40年热情有增无减,并且不局限于书法,其晚年所作山水画亦是学董,只是有出帖、入帖之分,以及形成了自己风格的阶段区分而已。他晚年给朋友的信札中说:“手卷奉还,董字画不拘大小发下一览为望。”

2.2 朱耷早期学习书法的阶段

本文所指朱耷的学书过程,是在他使用“八大山人”为号落款之前的时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欧阶段:根据现存作品推测为1670年以前,朱耷早年的代表作《传綮写生册》明显取法于欧阳询。

学董阶段:推测为1671年至1678年(46岁至53岁)。

学黄阶段:推测为1678年至1684年(53岁至59岁),如《刘伶酒德颂》,此作品的落款为“仿山谷老人书”。

3 朱耷书法艺术中的舍

在朱耷以“八大山人”为号落款之后,笔者以为这是朱耷在其书法艺术道路上的舍的阶段,即破旧立新的阶段(1684—1705)。自1684年之后,朱耷在其书法作品之中逐渐减少了方笔的使用,字与字之间的牵丝也只是偶尔出现或几乎不出现。从此时起,朱耷的书法作品逐渐褪去了火气,归于平静。巧合的是,李叔同与朱耷有这一相似之处。也许这是遁入空门之人,脱离尘世,精研书法必然走上的一条道路。

朱耷在向前人学习几十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中国书法全集(64) 朱耷·石涛·龚贤·龚晴皋》,郭子绪先生很直白地言明了这一点:然而,无论哪一位书法家、画家,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亦不可否认的有重取,有旁涉,必定有一种……最为垂青的[2]。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期。

一期:1684—1690年。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在此之前的学黄期可判断为同一阶段,受黄山谷影响很大,用笔仍是方笔,大刀阔斧,字形结构夸张,字的大小错综明显。

二期:1690—1693年。这一时期是朱耷书法取得成就的重要节点。在1690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朱耷用笔明显由方转圆。这一时期,他在用笔时加入篆书笔法,使行草书有了篆籀之气。这是他在书法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在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金石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活动[3]。

三期:1693—1698年。此时的作品线条浑厚,字形不再夸张,少了大开大合之势。这一时期,朱耷完成了他的传世代表作之一——《河上花歌》。

四期:1698—1702年。朱耷此时的作品已经是形神兼备,一气呵成,作品大多是立轴,如《题清凉寺诗轴》。

五期:1702—1704年。朱耷这时的作品可以用“复归平正,人书俱老”八个字来形容。他的书法恰似在写其心,写出了他的云淡风轻。此时期又好临古帖,以1702年最为丰富。但此时的临古,只是以临古之名,抄写文章罢了。因为他的书法已自成一派,甚至可以说他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过了他书法学习道路上临摹过的前辈。

4 学习朱耷书法艺术的个人感悟

初见《河上花歌》时,笔者便被其别具一格的书风所吸引。通过更深入的临摹与学习,后又读了周时奋先生著的《八大山人画传》,算是对朱耷其人有了些许认识。在临摹了一些他的作品之后,对朱耷的书法艺术产生了一种错觉,竟认为他的东西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舍去了許多技法上的东西罢了。于是,便跟着自己的错觉,一条道越走越黑。起初,颇有形似。但随着临摹时间变长,问题便渐渐暴露了出来。

笔者认为朱耷的作品有时会给初学者带来一种极容易上手的错觉,将初学者带入歧途,这样错误的学习临摹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学书者被困在朱耷书法的怪圈中,直接导致了无论临什么帖,都像朱耷作品的问题。一旦禁锢在其中,便很难脱出。或许“看山不是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境界,但如果未历经“看山是山”的阶段,直接跳跃至第二阶段,虽为一条捷径,但并非长远之计。

另外,还有一些对朱耷书法的个人观点。

第一,朱耷的书法作品,并非都值得学。朱耷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朱耷的书法作品当中,譬如《临石鼓文》《临禹王碑》不可学。这些作品虽为真迹无疑,但朱耷或许并未有过深入学习,为随手书写,只是以具有强烈书写性的笔法来写篆书。虽颇有趣味,但格调不高,加之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碑板刻石并未大量出土,碑学运动尚未风行,“写碑”还没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所以应该只是偶尔为之,故朱耷此路书风不可学。

第二,在创作与临摹时,可以将朱耷与董其昌的关系发扬光大。

第三,朱耷与章草关系很微妙,以朱耷笔法临摹章草,或有意外收获。

5 结语

朱耷的书法作品,虽呈现在学书者眼中的是舍,但这舍是建立在朱耷学习众家之长的取之上的。从朱耷现存的作品来看,即便是中年以后,书法风格已自成一派的他,仍旧在向古人学习,这一点,从其传世作品《临兴福寺半截碑》和多次临摹过的《临河序》便可看出。由此可见,朱耷晚年对王羲之的学习更加深入,并加入了自己对右军书法的理解,别有一番风味。

学习朱耷书法前,必须打好基础,原因有二:其一,在朱耷成熟的书法作品中,最吸引人的便是篆籀之气,若无良好的篆隶基础,写出来的线条质感必然很差,即使能写出形态,也不过空有一副皮囊,毫无骨力;其二,朱耷书法作品呈献给学书者的终极形态,是他大量临摹古人之后的产物,这些精品是纯粹的技法,加上勤学苦练,甚至加上天赋才可造就的,归根结底是技法的训练与积累。

参考文献:

[1] 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42.

[2]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64)朱耷·石涛·龚贤·龚晴皋[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8:10.

[3]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2016:215.

作者简介:李治南(1996—),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创作与理论)。

邵仲武(1970—),男,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朱耷董其昌书法艺术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董其昌作品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朱耷 《松树双鹿图》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朱耷名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