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豆供求关系与贸易现状研究

2022-05-30李利活

商场现代化 2022年16期

李利活

摘 要: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偏少、大豆单产量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产生促进性。但目前我国大豆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却存在明显缺陷:其中包括大豆生产规模偏小、大豆国家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对外依存度偏高等问题。故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我国大豆供给和需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并对近年来我国大豆的生产量与消费量以及进出口贸易量进行梳理,最终阐述目前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现状,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豆生产与消费;大豆进出口贸易;大豆储备体系

一、中国大豆供给与需求矛盾现状

1.中国大豆生产量和消费量现状分析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豆固醇、钾、异黄酮、钙及B族维生素等,故大豆及其大豆制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消费中很受喜爱,本文通过统计过去30多年来中国大豆生产量数据得出:从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分田到户政策后,中国大豆产量从1978年的648万吨增至1987年的1309.6万吨,增加了661.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2%。至1995年,大豆产量达到1620.4万吨,但年均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增长率为3%。直至2003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为1839.3万吨。但到了2006年中国大豆产量又出现减少,仅为1102.6万吨,减少量为736.7万吨。之后,又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和支持下,2007年中国大豆产量呈现复苏性增长,大豆产量增了289.7万吨,达到1392.3万吨。之后又开始出现缓慢下滑现象,至2012 年,中国大豆产量跌破1000万吨,为968.4万吨,下降量为423.9万吨,在中国大豆产量下降的过程中,与中国大豆产量不断下降相反的是,国内对大豆以及豆制品的消费量却出现逐年增加的现象。中国大豆消费量从1994年的1242.6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 8907.2万吨,大豆消费增加量为7664.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5.89%。通过以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来,中国大豆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已经无法通过国内大豆的生产量去满足国内大豆需求量,中国大豆供给与需求形势非常严峻,此时急需国家出台相关大豆种植产业的扶持政策,支持国内的大豆生产,以期更好地满足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促进国内大豆生产量与消费量均衡发展。

2.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量现状分析

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的近几十年来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量的相关数据显示:自1969年到中国2001年加入WTO期间,中国大豆每年进口量均处于600万吨以下,但大豆年进口量却在逐年增加,体现我国大豆产业的对外需求量和对外依赖性逐步增强。直至200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1130.6万吨,第一次突破了1100万吨,至200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突破3000万吨。至2008年突破4000万吨。至2010年突破5000万吨。至2012年突破6000万吨。至2017年突破9000万吨。从2017年中国大豆国内产量和同期大豆进口量数据分析,我国大豆产量约为1210万吨,而同期国内大豆消费量竟高达 9560万吨,差额8350万吨,此部分差额的大豆需求量缺口只能通过对外进口的方式进行弥补,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目前面临较大的大豆产量缺口,且大豆产量缺口呈现急需扩大的趋势,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中国大豆生产与储备现状分析

1.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少

从近年来统计的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来看: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量出现逐年下降现象,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量下降直接导致了国内大豆需求缺口只能通过从国外进口的方式予以解决。由于中国大豆每亩单产量和与亩利润相比于其他传统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来讲,出现明显偏低现象,同时还面临着大豆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频发,大豆种植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故在中国有限的耕地面积条件下,大豆种植面积相较于其他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的播种面积偏少,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近30年中国四大主粮的种植面积变动趋势来分析:小麦、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均出现明显上升现象,而同期大豆的种植面积却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从近30年统计的全球大豆种植面积来看,国际上主要农业大国,如俄羅斯、阿根廷、美国、巴西、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国对大豆种植面积均出现明显增加而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却出现明显减少,近几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大豆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4850万公顷增长到2019年的1.6亿公顷,增长量为1.115亿公顷,年均增长率8.5%,同期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却由965.2万公顷下降到了533.4万公顷,下降量为431.8万公顷,年均下降率1.7%。出现中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收益偏低,大豆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频发,导致大豆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投入较大,相较于其他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而言,国内大豆种植缺少足够的经济吸引力,从而严重影响了豆农种植的

积极性。

2.中国大豆储备体系不完善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2020年的11年间我国大豆收储量(单位:万吨)与所占当年大豆总产量的比例如下:

如上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大豆总收储数量为698万吨,占当年中国大豆总产量的39.8%。但到了 2012年,中国大豆收储量下降到 361万吨 ,同年占比下降到17.9%,在随后的八年间,中国大豆收储量与所占当年总产量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占比维持在12%-17%之间。而同期国外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的大豆品种又繁多,国外进口的大豆价格相较于国内种植的大豆价格又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优势,国外种植的大豆品质好且国外大豆供应来源国较多,大豆供应量巨大,在国外种植的大豆多重利好优势的压力下,从而对我国整体大豆种植产业产生了较大冲击。目前我国大豆储备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如大豆的防虫害特殊包装、大豆的防霉控制、大豆的脱水技术,收储仓库温湿度监控技术、干燥通风技术以及仓储转运和物流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近15年来,随着国家对大豆种植产业的保护,大豆最低收购价的执行,导致国内种植的大豆价格不断上涨,加之目前国内大豆储备信息与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供给和需求信息未能有效结合,国内国际大豆储备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国内大豆依赖国际进口的压力逐年增加、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等问题 。此外,由于国内大豆收储量不足,其对国内大豆消费市场的调节能力出现明显减弱,也是中国大豆储备体系不完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中国大豆对外依存性现状分析

伴随着国外大豆种植面积和大豆产量的不断增加与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大豆产量的不断减少,我国对国外大豆需求量越来越高,需要不断进口大量的大豆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近10多年来,中国的大豆进口依存度已从2010年的38.4%上升到2018年的79.8%。2018年中国国内大豆总进口量已经突破9000万吨,这种国内大豆消费过度依赖从国外进口的方式,对我国自身大豆种植产业造成了较大威胁。根据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全球前四大大豆主产区的产量分析:巴西、美国、中国与阿根廷的大豆总产量占全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3.9%,而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三国的大豆出口量却占全球大豆总出口量的91.3%,从而占据了全球大豆出口的绝对主导权,而同期我国对国外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却高达83.9%。中国虽然作为世界上第四大大豆生产国,由于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导致了对大豆和豆制品的消费量也出现了急剧增加,从而出现国内大豆供不应求的局面。自199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相比1994年,此时中国大豆进口市场刚刚对外开放时,中国对国外大豆的进口依存度仅为6.68%,但到了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急剧上升到 79.8%,大豆进口依存度增加了11.9倍。我国虽在大豆制品的生产加工和豆制品国际标准上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国际定价权,但持续依赖低廉的豆制品价格去抢占国外豆制品消费市场,过度依赖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也时常触发与大豆制品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如国际竞争对手常常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据此对我国大豆制品采取惩罚性关税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豆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四、中国大豆产业的对策建议

1.持续优化中国大豆种植结构

现如今,我国大豆在国际竞争市场上仍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想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需要持续优化我国大豆种植结构,同时必须要充分发挥我国作为大豆主产区的区位优势,例如我国的东三省地区,其具有良好的气候环境,昼夜较大的温差和干燥的空气,肥沃的土地和辽阔的种植面积,非常适合大豆的规模化种植和生长,结合科学化的种植方式,积极推广非转基因和有机大豆的种植,种植全过程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全程施用有机肥料,保证大豆种植过程的全有机化和纯天然化。积极培育国内大豆种植品牌,通过国内大豆的品牌建设和不断将品牌对外的国际化建设,在大豆种植品牌的加持下,更好地提升中国大豆的品质和国际知名度。积极与我国农业院校和农业研究所推进大豆相关豆制品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升豆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豆固醇、钾、异黄酮、钙、维生素等在大豆制品中所占的比重,以此打破国外长期以来对国际上大豆以及豆制品技术与标准的垄断地位。不断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的引入,通过引入国际资本对中国大豆的种植、收割、加工、储备、运输与销售进行资金支持,更好地扶持国内大豆的生产建设。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进行大豆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逐步消除大豆种植的地方政策壁垒,促进我国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持续健全中国大豆储备体系

目前,我国大豆产业出现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各级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与大豆产业市场化运营程度较低。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应当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农业发展政策框架下,通过不断的调整大豆收购价格水平,所获得的收益以资金的形式直接补贴给到豆农,增加豆农的种植收益,提升豆农持续种植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豆贱伤农”现象出现。在国家大豆储备层面,应联合具有强大市场运营能力的国有大中型农业企业,逐步完善市场化的大豆周转储备体系建设,可以适当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如:国有银行直接对参与市场化的大豆周转储备体系的建设方给予免息或贴息贷款;国有仓库适当降低轮换费用和保管监督费用;对大豆运输企业的运输全程使用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各项运输费用。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豆储备体系,如各级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相關大豆产业的公共服务能力配套、出台服务规定、制定服务价格、并监督政策的有效执行。在国家统筹管理层面,通过中央政府成立统一的国家大豆储备管理部门,合理划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储备管理职责等。

3.持续提升中国大豆品质标准

GB1352-2009作为中国最新版的大豆品质标准,对大豆各类品质标准有进行明确定义,(1) 完整粒:籽粒完好正常的颗粒,完整粒作为大豆品质的重要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大豆的成熟度、完整度和使用价值,同一品种大豆完整籽粒越高,大豆籽粒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也就越多,也更有利于加工和储存。完整粒率是大豆标准中唯一定等的指标,完整粒率符合哪一个等级,就判定哪一个等级。损伤粒、热损伤粒、杂质、水分等为限制指标,这些限制指标参考国粮发[2001]146号进行增扣价、扣量的规定。(2) 未熟粒:指籽粒不饱满,瘪缩达粒面二分之一及以上或子叶青色部分达二分之一及以上(青仁大豆除外)的、与正常粒显著不同的颗粒。美国标准采用容重定等,未熟粒不饱满容重小,已影响到大豆的等级,因此对大豆未熟粒不需要检出,但我国标准尚未采用容重定等,因此在检验完整粒时仍将未熟粒作为不完善粒拣出。(3) 损伤粒:受到严重摩擦损伤、冻伤、细菌损伤、霉菌损伤、生芽、热损伤或其他原因损伤的大豆颗粒,损伤粒由于其营养价值与使用价值受到破坏,并可能含有潜在的有害物质,故在设立大豆指标项目时需将其与未熟粒,破碎粒分开。(4) 破碎粒:子叶破碎达本颗粒体积的四分之一及以上的颗粒,需观察整体样品的外观特殊,确定籽粒的破碎程度。(5) 杂质:通过规定筛层和经筛理后仍留在样品中的非大豆类物质,它包含筛下物、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三类。(6) 色泽、气味:是检验大豆质量卫生的最简捷的重要指标,通过色泽、气味可快速地判定大豆的基本质量,甚至卫生状况。质量正常的大豆应有大豆固有的综合颜色、光泽和气味。由于色泽、气味是感官检验,虽然快捷,但也容易发生人为误差引起纠纷,所以对于色泽、气味不正常的大豆,需要进一步检验其他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综合判定大豆质量安

全情况。

4.持续发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职能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是在中国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行业协会,会员来自大豆种植、加工、贸易、科研各个领域。2007年3月25日成立,办公地点在北京。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为了体现大豆产业各方面的代表性和区域性,协会会员组成为:油脂加工、蛋白加工、豆制品加工、豆制品机械加工等企业;食物安全、食品科学研究、大豆发展战略研究等科研与事业单位专家;贸易流通企业;农场及大豆专业合作社等;信息大数据单位;协会行业组织等。中国大豆产业协会长期以来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推动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为宗旨,维护大豆种植者及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桥梁、服务、自律、维权的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对全国大豆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情况调查,设立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创新试点,全力扶持大豆主产区推广高产技术,采取举办、参与举办、支持举办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与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荷兰、俄罗斯等国广泛交流,促进双边贸易。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得到了中国大豆产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5.持续完善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制度

完善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制度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实施:(1) 完善大豆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2) 建立大豆国家安全储备体系;(3) 发挥我国相关外贸协会职能等。完善大豆进出口贸易的法律与法规的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条件下,结合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與国内大豆产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定,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大豆进出口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进行长效监督,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进行大豆市场资源配置。建立大豆国家安全储备体系方面,必须要允许在保证大豆供给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并安排进行适当大豆进口,同时逐步降低大豆供给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积极鼓励国内大豆主产区的大豆生产与种植,促进国家大豆安全储备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有效实施大豆进口来源国和来源地区多元化,逐步降低大豆进口贸易中存在的经济与政治风险。发挥我国相关外贸协会职能方面,应当积极发挥大豆行业协会和大豆进出口贸易协会的作用,有效维护大豆贸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大豆金融服务市场体系,为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全过程提供安全的金融市场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季新成.我国大豆进口形势及效应分析[J].中国口岸科学技术,2020(09):4-10.

[2]余希娅.加入WTO对中美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及政策建议[J].知识经济,2019(34):42-44.

[3]柴利,费翔.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现状与应对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09):21-23.

[4]洪锐,石磊.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贸易发展形势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02):18-20.

[5]张翔宇.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0,20(05):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