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2022-05-30杨璐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摘要:20世纪初期,无线电报技术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通信格局,它一经发明,便被各国争先引进,中国自不例外。无线电报技术是中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技术中传播最快、影响最广的技术之一,而学界对此的关注较少,偶有聚焦无线电报的期刊传播研究,却又断限于民国初年,难以一览全貌。文章选取发行时间横贯清末民国的《东方杂志》为切入点,以杂志刊文为中心,采用文獻阅读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分析《东方杂志》传播无线电报技术的形式和阶段,并探讨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东方杂志》;无线电报技术;期刊传播

中图分类号:G239.29;N91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报机。无线电报机的问世标志着通信技术的革新,也改变了世界通信格局,并为后世无线通信技术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这项划时代的发明突破了线材介质的束缚,它以电磁波为信息载体,在传播效率、铺设成本和实用性上大大优于有线电报技术。1905年,清政府引进电火花式无线电报机,这是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传播的先声。无线电报技术因其强大的实用性,一经引入便颇受重视,成为中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技术中传播最快、影响最广的技术之一。而目前学界对无线电报传播的关注较少,以期刊为中心,分析其对无线电报技术传播的研究更是难寻。偶有相关研究,又憾其时代框定于一个时期,难以从一个长时段来审视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选取发行时间横贯清末民国时期的《东方杂志》为中心,以杂志刊物为切入点,采用文献阅读法和比较研究法,探寻《东方杂志》助力无线电报技术传播的形式、阶段及其影响。

1 《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形式

《东方杂志》是发行时间横贯清末民国的综合性刊物,1904年创刊,1948年终刊,发行时间长达46年。它历经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期刊。方汉奇先生赞誉道,“《东方杂志》是反映所在的那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期刊中的著名品牌,是所在那一时代的杂志界重镇”[1]。而作为久负盛名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在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形式上经历了零散报道到专栏专题的过程,客观上形成了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阵地,加深了国人对该技术的认知。

《东方杂志》自成立之初就注重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杂志中也多有与无线电报技术相关的文章刊登。如《国际无线电报条约大概》中简要科普了无线电报发明者意大利人马可尼,并且介绍了国际无线电报条约成立的目的与宗旨。再如《论无线电报之作用》一文中介绍了美国汽船“列盘布林”号迷失于浓雾之中,却因安装了无线电报机及时传递信息得以获救的事件。杂志感慨道:“由是可知无线电报之效能,今已普及于航海,为各国所认同矣。今后所有大小船舶,皆需一例装置无线电报机,则凡碰撞坐礁石等事,种种海灾所生之人命财产危险,自可绝迹。……故欲求航海之安全,无线电报洵为不可缺之要件。彼观列盘布林号所遭之事,已可证之矣。”[2]

这些文章虽然刊登在杂志之中,但零星散落,对无线电报知识的总体传播功效不足。1911年,时任主编杜亚泉以“启人知识,助人兴趣”为导向,对杂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意设立了“科学杂俎”这一专栏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阵地。而无线电报技术作为当时的热点在专栏中出现颇多,如《地中无线电报装置之主张与反对》《睡眠时学习无线电的发明》《无线电信之进步》等文章。

随后,该期刊更是出现了《无线电最近的进步》的专题报道,科普无线电技术的改进和对无线电报技术的反哺。如《无线电应用的推广》中,作者科普了无线电报技术的原理和其转化应用,即通过调整发电站的电波强弱,使受电站接受的电波在隔膜中振动出声,能够通过无线电报技术听音乐、新闻、演讲。

“中间重要的部分便是一个传导电的部分,即架空的电线(Aerial)。这电线在发电的一方的,便称送波线(Sending antenna),在接受的一方的则称受波线(Receiving antenna),将这电波线高高的用柱架在空中,发电的时候,将电向那送波线放出来,那电波从空中发去,可以直达受波线接受起来。……凡遇电波过来,到受电站,有些能力便被架空的电线所吸收,在电线间起波动,后遂流至受话器,就将一片隔膜(Diaphragm)推动;如果发电站一边的电钥只管关住,便不绝的有电波过来;受话器中的隔膜,也就不绝振动,而发一种有音节的声音,或者便记下点画来。”[3]

总的来说,《东方杂志》在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形式上从零星的科普文字到专栏中的高频文章再到专题报道,在形式上从分散到集中,刊文内容也从泛泛而谈的科普转变为深中肯綮的分析,对无线电报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2 《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阶段

梳理《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相关报道发现,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内容由浅入深。以1911年主编杜亚泉设立专栏“科学杂俎”为节点,到1928年专业期刊《无线电月报》为界限,《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2.1 宣传技术阶段

此阶段可以分为1904年至1911年,以1911年设立“科学杂俎”专栏为节点。在这一阶段,《东方杂志》的相关刊文多为宣传无线电报技术的重要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无线电报技术的广阔前景,以便提升国人对技术的认知度。以《论无线电报之作用》为例,作者认为无线电报取代有线电报指日可待,“无线电之势力益大,必将普及于世界”。文章结尾,作者强调无线电报技术在未来的重要性,感叹道“不能胜此神力,必将被其淘汰无遗”。

2.2 深入研究阶段

此阶段从1911年持续到1928年,自杜亚泉设立“科学杂俎”栏目为始,到1928年专业的无线电报学术交流杂志《无线电月报》创立为止。这一时期的《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主要体现了专业化和学术化两个特征。

2.2.1 专业化特征

在专业化方面,《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报道不再局限于科普,而是深入介绍技术原理,鼓励国人消化与吸收无线电报技术。杂志经常刊登专业文章,关注国外最新动态,并及时翻译至国内,为国内无线电报提供了理论支持。如刊文《说无线电》中,比较深入地介绍了无线电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文章不仅追溯了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还深入介绍了无线电报的技术原理:

“以石投水,水面顿生波动;波动之性质能自其发生点传达于四周。无论传到何处,其所呈种种现象,与发生点之现象匪不相同。因波动之种种现象,卽利用以代传符号。譬如投石者为发信人,使水面生长期或短期之波动,受信者在四周,视波动期之长短而分别之,便可译知其符号。电浪之能传递于空中者,犹波动之能传递于水面也。”[4]

同时,刊文将无线电比作“电浪”,以水中波浪来阐明无线电传递过程,解析了无线电报技术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文章又指出无线电报相较于有线电报的技术优势。作者还指出无线电报技术在军事领域“犹如命脉之关系于人身”,强调“军事无无线电,则失其机宜”。希望借助报刊宣传无线电报技术对中国的重要性,鼓励有兴趣的学子深入学习,报效祖国。

此外,《东方杂志》也密切关注国外无线电报技术的新发明和新应用。如刊文《日本新发明之无线电信》中介绍了递信省电气试验所新发明的检波器,新款检波器增加了无线电报的传输距离。刊文《无线电信之进步》介绍了法国技师俾斯脑氏改进马可尼氏电火花无线电报,推动了无线电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2 学术化特征

在学术化方面,《东方杂志》不吝版面,刊登了多篇专业无线电报技术文章,这些文章相较于之前的刊文更为深入,部分文章已经达到专业论文的水准。同时,期杂志还刊载了多篇中国科学家原创的专业性无线电报技术文章,推动了中国无线电报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如寿彬所写的《说无线电报机》一文,其基于电学原理,深入探讨离散电磁波的断续振动和连续振动对无线电报技术的影响,阐明了无线电报基础的电浪振动。

“惟电浪之震动。可分为两种。一曰连续震动Continuous Undamped Oscillation,二曰断续震动Damped Oscillation。连续震动之电浪,其每浪之高度及低度均各相等……断续震动之电浪,其首浪为最高,次浪则不及首浪之高,依次递减终则无有。……此浪之震动为断续震动,盖其首浪甚高继者递低也。若欲于水面得连续震动之浪,则可以掌拍水接连作等时间等重量之举动,如是则所生之浪其高度均等矣。”[5]

刊文探讨了当时世界流行的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德律风根无线电报机、哥尔斯密拖无线电报机、帕尔生无线电报机等主流的无线电报机的发信机和受信机的接线原理,探寻了其对离散电磁波的处理方式和原理,在学理上深究了无线电报机技术的应用与改进,体现出极强的专业性。

这一阶段的《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内容以专业化和学术化为主。杂志积极介绍技术原理,刊登专业文章,鼓励学术争鸣,关注国外技术的新动态和新发明。这些内容为国内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及时的理论支持和探讨的学术平台,推动了国内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2.3 动态关注阶段

这一阶段从1928年持续到1948年。1928年,《无线电月报》的成立发行标志着中国专业无线电报期刊的出现。

《无线电月报》以专业学术为刊物宗旨,专家汇聚一堂,杂志的主编和主要供稿者如王崇植、倪尚达等,都是中国第一批无线电技术的领军人。此时,《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不再聚焦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将高深理论和学术探讨让步于《无線电月报》,转而重点关注无线电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进步,如刊载专家倪尚达关于无线电报技术转化应用的前沿文章《短波无线电之新现象及其新解释》。杂志关注学界前沿理论的同时,也聚焦国外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如刊文《无线电之发达》记载了美国对无线电的狂热,短短5年间开设了1600个播音所,无线电播音事业迅速发展。刊文《德国无线电业之发展》介绍了德国欲以无线电报全面取代有线电报的决心和举措,邮电局逐步以无线电报取代有线电报,航空航海领域也在主动应用无线电报技术。

3 《东方杂志》传播无线电报技术产生的影响

《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办刊宗旨,其对无线电报技术的报道与关注对无线电报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广泛传播,让民众对无线电报技术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开始接纳这一事物。在近代,普罗大众民智未开,对西方的技术感到恐惧,甚至以妖法视之,留影机被视为摄人魂魄的邪物,火车被看作带来灾祸的铁盒怪物,电报被谬认为鬼魂作祟的产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方杂志》坚持不懈的科普报道令广大民众知晓了无线电报技术的真正面貌,消除了其对西方技术的恐惧。

其次,《东方杂志》传播技术原理,为中国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为专业期刊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身为科学家的杜亚泉担任杂志主编后,创立的“科学杂俎”专栏,加大了杂志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力度。《东方杂志》刊登了众多与无线电报技术相关的文章,传播了关于无线电波技术的最新知识,并且密切关注国内外无线电报技术的新动态,也为专业期刊《无线电月报》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东方杂志》传播无线电报技术的形式、阶段和产生的影响都各有特点。

从传播形式来看,《东方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在形式上经历了从零散到集中的过程。杂志从零星报道到专栏专题,刊文内容也逐步深入,文章专业性增强。

从传播阶段来看,该杂志对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经历了宣扬技术、深入研究和动态关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杂志注重科普,着力于提升国民的认知度;第二阶段,杂志成为无线电报技术的学术平台,密切关注国内外技术新动态,及时翻译国外的新理论,刊载国内的专业文章;第三阶段,将学术专业方面让步于新成立的《无线电月报》,报道转回通俗。

从传播产生的影响来看,《东方杂志》以连续集中的报道,成为中国无线电报技术的传播阵地,启导了国民对无线电报技术的认知和接纳。同时,《东方杂志》的专业报道也为中国无线电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专业期刊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综合而言,无线电报技术是中国近代从知识引进到民族自主创新,从技术体系形成到应用推广扩散,传播速率最快和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而通过梳理《东方杂志》传播无线电报技术的形式、阶段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晚清民国这一长时段视角下审视期刊这一载体在无线电报技术传播中的作用,对研究其他西方技术在中国经由期刊传播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方汉奇自选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7.

[2] 佚名.论无线电报之作用[J].东方杂志,1909,6(11):77.

[3] 高山.无线电应用的推广[J].东方杂志,1922,19(11):67.

[4] 佚名.说无线电[J].东方杂志,1915,12(3):9.

[5] 寿彬.说无线电报机[J].东方杂志,1915,12(9):1-8.

作者简介:杨璐(1998—),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近代期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