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威海锡镶的IP形象设计研究

2022-05-30耿孝臣施瑞仪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非遗

耿孝臣 施瑞仪

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独具魅力。其中威海锡镶作为山东威海地区独有的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通过对威海锡镶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核、艺术特征、市场现状等进行分析,提取威海锡镶的视觉元素,根据IP形象设计的故事性、独特性及文化性原则,探索“非遗”IP形象设计,将威海锡镶艺术元素与新的时代元素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弘扬优秀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IP形象设计;威海锡镶;“非遗”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03

1 威海锡镶传承现状

锡镶工艺是基于惜物思维将破损器物在本体修复的基础上,附镶锡金属装饰来增强审美功能,进而演变生成异质同构的一种镶补式的装饰工艺,其产品形式多样,涵盖了中西方多种器型、品类和功用[1]。威海的锡镶工艺成熟于清朝光绪末年,繁盛于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没落于日本占领威海卫后,至今已超过百年,是地方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承载媒介。

在英国租借威海卫期间,市场需求促进了锡镶制造业蓬勃发展,使锡镶工艺技术迅速发展。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威海锡镶工艺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而且种类得到了丰富,工艺主体不再仅限于茶壶,还有糖罐、牛奶壶、花瓶、啤酒杯等器皿,其产品远销海外,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威海锡镶工艺失去了海外市场,受到了严重打击,至此威海锡镶一度绝迹。改革开放给威海锡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当年锡镶匠人的后辈们复原了锡镶传统工艺,从此,锡镶工艺开始了在近代的传承。威海锡镶工艺在以往的基础上,吸取了笸箩、剪纸等民间工艺的精髓,大胆改革创新,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而且发展出了锡镶镀金工艺等新工艺,丰富了威海锡镶工艺的品种。

威海锡镶工艺是一项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至今,发展状況并不理想。从实用与审美的角度出发,工艺最初是给破损的紫砂壶镶上锡片,再以锡片作为装饰。但随着大众审美的个性化、多样化,锡制品等传统工艺品的审美对象逐渐变少。

从传承上讲,锡镶非常讲究技术,它的制作过程繁复而又细致,从用熔融液体制造锡箔到完成一件锡镶艺术品,须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个步骤,是一门既费时又费力的传统技艺。在传播方面,目前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展览展示、产品销售、纸媒传播、新媒体传播等,既缺乏互动,又缺乏故事化、形象化的销售渠道。因此,探索威海锡镶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十分必要。

2 威海锡镶IP形象设计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具体的建设中,必须树立起文化自信,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新时期,“非遗”的保护和制度化建设要有新的形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1557个。我国的“非遗”立法起步较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后继无人,难以复制,市场化水平不高”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非遗”IP是一条走出去的道路,要将“非遗”IP和文化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文化促进商业发展,通过商品促进文化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可持续发展之力。

中国知网上有大量有关“IP设计”和“IP形象”的文献,但通过CiteSpace软件应用生成的关键词共现数据中(见图1),有关“非遗 IP”的文章只有64个相关关键词,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创产品、品牌形象、文化IP等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陷入了困境[2]。

在数字文化背景下,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必须有新的时代意义和新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积累而成的,其传承离不开生活。但是,目前我国的“非遗”产地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必须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设计,使其更好地融入大众的生活。

在物质基础逐渐饱和的背景下,消费者享受的不是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是消费文化。虽然一些文化品牌是由实体商业发展起来的,但建立了文化品牌体系后,消费者消费的还是该文化品牌所提供的文化附加值,也表现为情感寄托和体验[3]。

IP概念的出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使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传统文化。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以“非遗”项目为载体的IP形象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其商业价值也越来越高,已成为保护“非遗”的主要途径。

IP形象既有市场营销效应,又有传播功效,为“非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威海锡镶是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产品,既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个性,通过IP形象进行宣传,能够提高其知名度。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众多,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中威海锡镶作为山东威海地区独有的民间工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打造“非遗”IP是“非遗”商业化的路径之一,要将文创产品与“非遗”IP形象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以文化促商业,以产品传播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入有利于传播“非遗”的服务,让“非遗”IP展现出可持续发展之力。

3 威海锡镶IP形象设计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珍贵的文化资产,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满足市场的需要,确保其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IP图像设计可以将“非遗”的内容和特点提取出来,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从而改变受众原有的观念,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IP形象是传递内容给受众的媒介,它通过多种途径向受众传递信息,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进行趣味性、形象化的互动交流。“非遗”IP形象是以其自身的传播需求为基础而设计的,既是“非遗”项目的传播内容,又是其文化内涵的载体。

“非遗”IP的形象设计既要适应今后“非遗”项目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目前大众的审美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既能让人认识到其特征,又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所以,在 IP形象设计的基础上,要发掘工艺类“非遗”的文化价值,并充分发挥其文化辐射作用。IP形象设计要对IP进行深入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分析,将设計符合当代审美形象的IP与传统的文脉渊源融合。

针对威海锡镶目前传承、传播乏力的状态,要将当代的设计与锡镶的商业营销模式相结合,提出威海锡镶IP形象设计转化的策略和方法,探索将工艺“非遗”与多元化传播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为威海锡镶的传播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和形式参考。

“非遗”传承与传播要与时俱进,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IP形象适用于网络传播场景,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将威海锡镶视觉上的符号化、拟人化的IP形象融入体验式设计中,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它既能促进威海锡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能为威海锡镶艺术的发展塑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深入分析威海锡镶相关理论,从历史传承、艺术特征、文化寓意等方面进行威海锡镶IP形象设计实践,以故事性、艺术性、传播性为切入点,提取可视化元素,确定威海锡镶IP形象的形象类型、配色方向、风格调性,确定形象整体造型的需求,建立起威海锡镶的符号形象,打造符合文化传播和地域特色的威海锡镶IP形象。

技艺类“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手艺的传承,核心为手艺人。通过对威海锡镶的前期调研分析,将手艺人形象作为视觉形象的主体(见图2),将制作锡镶所用工具作为辅助装饰,配色设计也贴合朴素的手艺人形象,以使IP形象与威海锡镶的文化内涵更加贴合。

在年轻群体中,普遍受欢迎的IP形象有美丽、可爱的外观,色彩明亮且饱和度较高,且整体色彩统一协调。因此,在设计威海锡镶IP形象时,对形象造型进行了美化,注重手艺人形象的视觉美感,加以制作工具的细节装饰,服装中的黄蓝色彩取自黄龙旗,整体偏向暖色,色调沉稳和谐。

拟人化的形象具有天然优越性,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可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服饰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绪,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和实用性。亲和、生动的形象也可以更好地与人互动,建立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进而传达文化意蕴,实现良性发展。

4 结语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坚持自身原本理念的同时,与新兴文化结合,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实现长久发展。要以威海锡镶为载体,通过对“非遗”进行创新设计,提升其知名度,推动威海锡镶行业良性发展。挖掘核心内涵,创新途径,通过IP形象设计,探索“非遗”的活态传承之路,是促进“非遗”再创造的重要途径。打造更有个性、生动的威海锡镶IP形象,可以带动销售,提升品牌价值,拓展潜在顾客,让威海锡镶被更多年轻人熟知。

参考文献:

[1] 耿孝臣.清末威海锡镶工艺技艺发展及其国际化记忆[J].美术观察,2022(9):46-51.

[2] 周晓君.非遗IP形象设计应用与传播策略[J].丝网印刷,2022(11):73-75.

[3] 万童蛟.媒介融合环境下文化品牌IP的人本传播[J].视听,2018(1):151-152.

作者简介:耿孝臣(1979—),男,山东威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

施瑞仪(199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